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四川丘陵区油菜水稻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提出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油菜机直播的水旱轮作机械化作业模式。本文根据近年的试验示范结果,发现油菜种植采用机械化开好围沟和厢沟,机械化精量播种+肥药高效管理技术可实现油菜丰收;杂交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集成"田间泥浆育秧+精量播种+无纺布覆盖+减穴稳苗高效机插+水肥药绿色高效管理"获得高产。通过油菜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可解决"农机难下田"、冬闲田闲置和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有效提高丘陵区的粮油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促进粮油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践和调研,重点分析了歙县"景观+油用"油菜多功能应用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不足,提出发挥油菜多功能作用的对策,以期为油菜的多功能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2+X"试验设计,在油菜上进行"2+X"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增施了硼肥,油菜产量产值也随之增加,增硼区(增施硼砂30 kg/hm2)增产最显著,且单位面积纯收入最高。  相似文献   

4.
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油菜"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施肥量与产量数学模型为y=81.4523+5.0945N+2.5672P+7.1567K+0.4933NP+0.1071NK+0.4786PK-0.3652N2-0.6702P2-0.6319K2;通过模型分析得出最佳施肥量分别为纯氮13.62kg/667m2、五氧化二磷9.33kg/667m2、氧化钾9.50kg/667m2,油菜理论产量为178.62kg/667m2。  相似文献   

5.
湖口县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湖口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主抓"油菜产业链融合"替代单抓"油菜生产",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的思路,引导油菜生产提质增效,以期推进油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6.
对洞庭湖区20年(1994—2013年)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产量的角度衡量模式的自然抗灾能力,双季稻+冬闲模式产量最稳定,适合继续推广;其次是一季稻+油菜模式,表现最差的是油菜+棉花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从效益的角度分析,就平均效益而言,油菜+棉花的效益是最好的,但其波动性也是最大的;双季稻+冬闲和一季稻+油菜模式波动的平均效益及波动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常德市的3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波动油菜+棉花一季稻+油菜双季稻+冬闲;平均效益油菜+棉花一季稻+油菜双季稻+冬闲。益阳市3种模式的效益波动油菜+棉花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平均效益双季稻+冬闲油菜+棉花一季稻+油菜。岳阳市3种模式的效益波动油菜+棉花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平均效益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油菜+棉花。  相似文献   

7.
采用3因素2项分组试验设计,研究了贵杂4号油菜成熟期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处理2(垄作+宽窄行+喷多效唑)的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分别为4.967 g和174.53 kg·667m-2,为最佳栽培组合措施.其中"垄作+宽窄行"互作效应能提高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喷多效唑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而垄作、宽窄行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油菜“3414”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凡娟  冯修圣  谭谟玉  黄长江 《农技服务》2010,27(7):849-850,885
采用"3414"试验设计于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对金农油1号油菜进行了不同N、P、K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油菜N、P、K配比施肥量与产量数学模型y=75.2958+6.2177N+2.785P+8.9539K+0.6719NP+0.1488NK+0.7061PK-0.5256N2-0.8703P2-0.9911K2。N、P、K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12.4kg/667m2、P2O59.56kg/667m2、K2O8.23kg/667m2,油菜理论产量为6.06kg/667m2。  相似文献   

9.
<正>(续第8期第19页)三、稻-稻-油区油菜机械联合直播分段机收技术模式早中熟晚稻品种+早熟耐密油菜品种+机械联合播栽+基施硼肥+化学除草+一促四防+机械分段收获。关键技术一是选用生育期适当品种。选择早中熟晚稻品种和生育期在180天左右、株型紧凑、株高中等、根冠比及年前生长量大、抗倒、抗病的"双低"早熟油菜品种。二是耕播联合作业。晚稻收获后,用油菜联合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旋耕、施肥、播种、覆土等  相似文献   

10.
胡琼  汪森富 《农技服务》2010,27(7):851-852
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了油菜肥料效应试验,建立了氮磷钾肥料效应回归模型,y=62.0812+6.9016N+9.7416P+9.3310K+0.4639NP+0.5863NK+0.067PK-0.7188N2-1.0774P2-1.288K2(单位均为kg/667m2)。最大施肥量分别为N141kg/hm2,P2O5100.5kg/hm2,K2O88.5kg/hm2,理论上可获得油菜产量2323.5kg/hm2;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108kg/hm2,P2O582.5kg/hm2,K2O66kg/hm2,理论上可获得油菜产量2253kg/hm2。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6,(16):20-21
本试验采用"3414"试验设计于2008年10月19日至2009年5月14日对贵杂5号油菜进行了不同氮磷钾配比试验,试验结果采用回归分析,得出油菜的氮磷钾配比施肥量与产量数学模型为y=68.9537+2.987N+2.412P+6.319K+0.128NP-0.04NK-0.14PK-0.22N~2-0.35P~2-0.37K~2。通过模型分析得NPK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4.53千克,P_2O_5:2.35千克,K_2O:6.6千克,油菜理论产量为105.23千克/667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油菜高光效育种的思路、方法与选育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光效+杂种优势"是提高油菜产量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油菜高产育种的重要内容,针对油菜光合特性复杂,研究难度大,高光效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研究现状,在分析油菜光合效率较低、影响产量水平提高、开展油菜高光效育种的难点等基础上,结合多年油菜光合生理研究和高光效育种工作经验,从油菜高光效育种的总体思路、油菜高光效种质的筛选及创建途径、油菜高光效杂交种的选育标准和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油菜高光效育种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油菜高光效育种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肥料减量及钾肥在油菜作物上的适宜用量,禄丰县在油菜上进行"2+X"钾肥总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钾量增加,油菜产量增加,施钾肥195 kg/hm2(K3处理)增产最显著,且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4.
影响油菜高产的栽培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找出能通过充分发挥单株优势,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同时节省劳力、节约成本,适合大面积种植的栽培方式。[方法]对油菜品种"HRS-1"的播期、密度、施肥(N)做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播种期(X1)、密度(X2)和施肥(X3)对小区产量(Y)的数学模型为:Y=1443.45-578.25X1+642.87X2+174.94X3-588.42X1X2-195.47X1X3+106.41X2X3+556.36X12+99.61X22+302.36X32。3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播期>施肥。两因素互作效应分析表明:早播油菜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晚播油菜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早播油菜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晚播油菜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8月29至9月2日期间播种,密度为26130-31230株/hm2,施肥(纯N)为283.8-348.5kg/hm2时,平均产量可达3750kg/hm2。[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油菜产量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绕宜昌市食用油百亿元产业计划,对宜昌市油料作物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建议。认为应该重点发展"双低"油菜,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促进当地木本油料作物生产,来发展宜昌市食用植物油产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四川省泸县的稻田种植模式以“早稻+晚稻”为主,随着现代杂交中稻和再生稻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田种植模式自然转变为“杂交中稻+再生稻”“杂交中稻+再生稻+小春作物”“水稻+油菜”等。因地制宜发展水稻油菜轮作是种植者提高对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重要方法,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油菜植株和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由于实行了水旱轮作,可减少水稻油菜病虫害发生,增强水稻油菜抗性,减少农药施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应用CHA配制油菜杂交种比CMS、GMS快速、安全和高效。李殿荣等筛选研制的SX-1是一种优良的CHA,已成功应用于油菜化学杂交的诸多方面。通过对SX-1诱导技术、机械化喷洒制种技术以及配制和改良杂种的方法进行论述,认为"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油菜杂优利用模式将高油和杂优有效结合起来,可促进油菜杂优育种的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是农作物种植面积监测的一种快速、经济和准确的新技术。论文研究了适宜于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的最佳时相、最佳数据源、影像解译方法等。结果表明,湖北省油菜面积遥感监测的最佳识别时相位于3月中旬—4月中旬,即油菜的开花期。对于湖北省省域范围油菜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为了既能兼顾经济上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精度,建议对于油菜非成片分布的低山丘陵地区,采用10m-ALOS影像自动分类,对于油菜连片分布的平原地区,采用至少有1景成像于油菜开花期的双时TM影像,同时采用"时序差值+自动分类"方法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在湘东丘陵区域的非双季稻区探索"早稻+再生稻+甘蓝型油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开展了"早稻+再生稻"栽培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陵两优268和陆两优996具有再生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势,且两季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可作为该湘东区域推广"油-稻"模式的优选早稻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油菜(Brasscia napu L.)氮素吸收和根系性状对低氮胁迫的响应,选用常规油菜种植品种"814"和湘油15为材料,采用水培,以正常供氮(NO_3~-浓度为10 mmol/L)为对照(CK),设定2个不同低氮水平(NO_3~-浓度分别为3、1 mmol/L)处理,测定油菜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氮素吸收量及氮素吸收效率,探究油菜根冠比、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系直径、总根长和根系分枝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氮素吸收效率的相关性,并测定了油菜根系活力和根系质膜H~+-ATP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油菜在低氮胁迫下氮素吸收总量降低,但氮素吸收效率提高,油菜根系细长化且分枝增多,根体积下降但根系吸收面积上升。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效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油菜氮素吸收效率的最大正相关和负相关因素是总根长和根系直径。油菜根系活力CK与3 mmol/L NO_3~-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1 mmol/L NO_3~-处理。在低氮胁迫下,根系质膜H~+-ATP酶活性显著升高,3个氮素水平下的油菜根系质膜H~+-ATP酶活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