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1~198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山西农业大学激素研究室合作,对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tivaLiu)性信息素的成分、结构进行了测定,证明其成分为E912∶Ac和Z912∶Ac,二者以E/Z为8∶2比例在田间的诱蛾效果...  相似文献   

2.
槐小卷蛾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4.
主要研究了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Meyrick)越冬幼虫分布规律,提出了防治建议,调查表明,槐小卷蛾的幼虫主要在果荚中越冬,少部分在树干的翘皮裂缝中越冬。果荚受害率在18.8%—71.3%之间,树干上的越冬幼虫多在树干0.5米以下的缝隙中。形态观察表明,越冬幼虫腹部背面有一对肾形黑斑者为雄性,可用来统计雌雄性别。建议抓住越冬代防治,打落掉有虫果荚集中深埋;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产卵期进行树冠喷药。  相似文献   

5.
云杉球果小卷蛾性外激素的诱捕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3年在牡丹江柴河林业局红皮云杉母树林和大兴安岭红皮云杉天然林对为害云杉球果的云杉球果小卷蛾Cydiastrobilella进行了性外激素诱捕试验。该性外激素于1991年实验合成,共有8种成份组合不同的诱芯,诱捕结果表明第6号诱芯[(100μgZ8-12OH+100μgE8-12OH+100μgZ8E10-12OH)×60]效果最好。同时也用该性外激素对为害兴安落叶松球果的东北小卷蛾C.illutanadahuricolana进行了诱捕尝试。  相似文献   

6.
为用我们实验室合成的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来防治大面积金钱松林中的小卷蛾,采用了2种方法:1大量诱捕在约20hm2的试验林中,设置了2200个信息素诱捕器,每晚每器最多可诱捕雄蛾1000多头;2干扰交配在约4hm2的试验林中,设置了约4000个信息素干扰源,以破坏两性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阻止交配.结果表明:在同一地点,处理前和处理后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数量有明显差异(P=2.711>Ta);在同一时间,处理区和对照区诱捕雄蛾的数量更有显著差异(P=3.019>Ta);雄蛾辨识雌蛾方向的能力已受到严重干扰,说明用性信息素防治金钱松小卷蛾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诱捕器的类型及影响诱捕效果的因素两方面论述了性信息素诱捕器在梨小食心虫监测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北方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的准确、高效、经济、简便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实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小卷蛾为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亚科、实小卷蛾属害虫的总称,其是危害针叶树枝梢和球果的一类害虫。本文从实小卷蛾的化学通讯以及其性信息素、引诱剂害虫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槐小卷蛾发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Meyrick)以幼虫钻蛀国槐、龙爪槐1~2a生枝条危害,该害虫在张家口市1a发生1代。树木被害后造成满树卷叶,后期枯黄脱落,影响树木生长和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昆虫与植物间已形成各种各样的互作关系.其中植食性昆虫的食性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反应表达,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反应,是昆虫与植物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钦俊德,1987).植食性昆虫在选择寄主的过程中,利用嗅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行为模式.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昆虫的嗅觉感受器引诱昆虫到达植物,这是引导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等视觉线索在植食性昆虫寄主定位中也起重要作用,二者协同作用引导昆虫到达寄主植物后,又有触觉、味觉等接触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赵冬香,2004).  相似文献   

11.
槐小卷蛾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宪佐  李维维 《林业科学》1996,32(2):150-153
槐小巷蛾(CydiatradiasMeyri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1-醇(简式ESE10-12:OH)。从两个易得的C6原料出发,通过Grignard偶联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SE10-12:OH对槐小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诱蛾量的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林间槐小卷蛾的发生与消长情况,从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大武  郭广忠 《林业科学》1994,30(3):225-232
本文对金钱松小卷蛾(CelyphapseudolaxicolaLiu)雌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室内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光周期为14:10的条件下,雌蛾求偶在黑暗4h时达到高峰,求偶百分率达到85%。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己洗抽提液用高效毛细管色谱仪进行分析,获得了五个信息素组分。利用乙酰化反应,色谱分析,标样对照以及色-质联用证实,鉴定出这五个化合物分别是12:OH、Z10-12:OH、12:Ac、Z9-12:Ac和Z10-12:Ac。它们的比例是:6.8:5.4:24.56:1:22.29。在风洞中用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物、合成性信息素组分作为诱芯,均能引诱雄蛾产生从起飞、定向、到降落在信息素源这一系列性行为反应。林间生物试验亦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3.
黄斑卷蛾性诱剂的合成与田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斑卷蛾(Acleris fimbriana Meyric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11,13-十四碳双烯醛(简式E11,13-14:Ald)。从易得的原料出发,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及其类似物。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11,13-14:Ald对黄斑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最佳剂量为1.0mg。单一的(反)-11,13-十四碳双烯-1-基醋酸酯对黄斑卷蛾没有引诱作用,但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反)-11,13-十四碳双烯-1-醇和(反)-11-十四碳烯-1-醇,(反)-11-十四碳烯醛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98年 8月 1 2~ 2 0日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杨树林树高 3m处放置粘性诱捕器 ,内放人工合成的柳毒蛾诱剂内芯 3Z-cis-6 ,7-cis-9,1 0 -Di-epoxy-heneicosene,每天上午检查一次。在杨毒蛾 L 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 ,9天共诱捕雄成虫 2 1头。试验结果表明 ,该信息素对杨毒蛾确有引诱作用 ,为进行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祁云台  虞启涛 《林业科学》1990,26(4):316-321
经毛细管气谱和质谱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雌蛾产卵器及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内,主要含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14碳烯醇乙酸酯两个化合物,其中只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能引起蒙古未蠹蛾雄蛾强烈触角电位反应,且在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引诱效果和防治潜力,由此证明顺-5-12碳烯辞乙酸酯是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6.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可行性林间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博光  景志高 《林业科学》1996,32(4):348-353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昆虫病毒控制害虫种群水平的一种新的自传播技术。风洞试验已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每5株泡桐树上悬挂1个诱芯的条件下,在300m×300m的处理区中央设置的诱捕器在试验期间每日都诱捕到了接触过诱芯而污染上病毒的大袋蛾雄蛾。在处理区中央人工悬挂的29.2%的处女雌虫因与带有病毒的雄蛾交尾而被污染上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雌虫产的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中,其CVNPV病虫的死亡率达73.2%。因此,该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在林间条件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枣林中的系统调查与试验研究,明确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fivaLiu)成虫趋向其性信息素的行为及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成虫的时辰节律;大面积诱杀对枣林中这种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应用性信息素引诱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在4:00~6:00,其累计诱杀率为37%~76%,第2个在18:00~22:00,其累计诱杀率为15%左右。性信息素引诱不仅影响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同时也干扰了成虫的取食、扩散与隐蔽情况下的飞行活动。大面积枣林中诱杀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诱杀区与对照区比较,有效卵的减退率为685%~852%。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枣镰翅小卷蛾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代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为暗期6.0~8.0h。温度越高,雌蛾开始求偶的时间越迟,求偶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求偶高峰期比在正常温度下明显推迟。温度为21℃时雌蛾产生的性信息量最高,26℃时略低,而在31℃和16℃时雌蛾性信息素释放量仅为21℃时的1/5~1/4;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比例随温度的降低向顺式异构体增加的方向漂移,其变异系数均控制在10%以下。当把第2日龄的雌蛾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雌蛾表现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当转移到连续光照下时,求偶行为变得不活泼和不规则,而产生的性信息素量却等于或高于14 L∶10D光周期下所产生的性信息素量。  相似文献   

19.
枣粘虫性行为时辰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连昌  任自立 《林业科学》1991,27(2):145-148
本文利用腺体提取、瓶内收集、触角电位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枣粘虫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其中瓶内收集性信息素的方法,在研究昆虫释放性信息素时辰节律方面报道很少,更重要的是,此法在我们的实验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羽化后1—6天的提取物产生的触角电位无明显差异,说明性信息素在此期间的产生与日龄无关(2)腺体中性信息素的含量高峰在凌晨4点,而从体内往体外释放的高峰在早晨7点。(3)利用处女雌蛾不同时辰的诱蛾量的田间试验也进一步证明了枣粘虫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与交配行为在时辰节律上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