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两湖平原种植制度调整与农业避洪减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通过对两湖平原农业生态环境分析,探讨两湖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在洪灾胁迫下调整两湖平原农业种植制度,通过发展耐涝农业生产,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推广套种技术,发展精养渔业等途径,实现农业避洪减灾。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劳灾期特征与避洪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及农业避洪减灾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沿淮地区平均梅汛期、最长梅汛期和农业洪涝危害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夏季农业洪涝易发的原因(夏季梅汛期多暴雨、沿淮地区地势低洼、作物正处生育关键时期、生态失衡人水争地),并且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传统种植模式不同的避洪种植模式(如荞麦大麦种植模式、青玉米大麦种植模式、大白菜大麦种植模式、大蒜苗荞麦种植模式、萝卜洋葱种植模式、大棚秋季西红柿大棚春季西红柿种植模式、大棚芹菜地膜马铃薯等种植模式),以确保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无汛期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洪涝易发区灾期分析拓展思路,也可为农业避洪减灾和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分析与避洪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及农业避洪减灾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沿淮地区平均梅汛期、最长梅汛期和农业洪涝危害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夏季农业洪涝易发的原因(夏季梅汛期多暴雨、沿准地区地势低洼、作物正处生育关键时期、生态失衡人水争地),并且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传统种植模式不同的避洪种植模式(如荞麦大麦种植模式、青玉米-大麦种植模式、大白菜-大麦种植模式、大蒜苗-荞麦种植模式、萝卜-洋葱种植模式、大棚秋季西红柿-大棚春季西红柿种植模式、大棚芹菜-地膜马铃薯等种植模式),以确保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无汛期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洪涝易发区灾期分析拓展思路,也可为农业避洪减灾和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洪涝是沿淮低洼区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分析洪涝灾害特征并调整农业结构对沿淮低洼区防洪、减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论述沿淮低洼区洪涝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低洼区水热气候资源、种植结构现况和避洪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了沿淮低洼区农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及农业避洪减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稻耐淹高产栽培和减灾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危害杂交中稻的特点,综述杂交中稻耐淹高产栽培技术和淹涝后的减灾措施的研究进展,为抗灾减灾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大豆耐涝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涝害是大豆生产中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大豆种质资源的耐涝性,探索其耐涝机理,对培育选择耐涝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近年来大豆耐涝鉴定方法与指标、耐涝的遗传学研究、不同时期耐涝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对目前大豆耐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当前大豆耐涝研究的重点应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筛选耐涝的大豆遗传材料,选育综合性状好、耐涝性强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7.
2012、2013、2019年宁波遭受了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该研究对宁波降雨情况、大花萱草的受害情况、受害后的恢复情况等进行了记载观察。经过筛选以生长状况、涝害后受损程度、灾后存活率、整体姿态、叶色、观赏价值为耐涝性田间鉴定有效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8份大花萱草材料的田间表现进行了耐涝性鉴定。结果表明:18份大花萱草的耐涝性均较强,与理想耐涝品种的关联度均在0.53以上;其中x11、x3、x2、x4、x16和x1的耐涝性较强,与理想耐涝品种的关联度均达到0.70以上,适合在宁波地区推广栽培;而x12和x13的耐涝性较差,因其恢复较快,可以考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配置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2012、2013、2019年宁波遭受了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该研究对宁波降雨情况、大花萱草的受害情况、受害后的恢复情况等进行了记载观察.经过筛选以生长状况、涝害后受损程度、灾后存活率、整体姿态、叶色、观赏价值为耐涝性田间鉴定有效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8份大花萱草材料的田间表现进行了耐涝性鉴定.结果表明:18份大花萱草的耐涝性均较强,与理想耐涝品种的关联度均在0.53以上;其中x11、x3、x2、x4、x16和x1的耐涝性较强,与理想耐涝品种的关联度均达到0.70以上,适合在宁波地区推广栽培;而x12和x13的耐涝性较差,因其恢复较快,可以考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配置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南昌县湖区避洪农业生产中几种高效模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湖地区农业生产常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采用传统生产种植模式成本高、效益低。经多年实践,探索出的多种适宜湖区农业避洪抗灾高效生产模式,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是湖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涝害一直是中国的主要灾害之一。概述了水稻受淹涝危害的主要表现、耐淹涝品种的特点和 耐淹涝能力评价,淹涝胁迫对水稻的影响,水稻耐淹涝生理机理及遗传改良,并对进一步开展水稻耐 淹涝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区域洪涝灾害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江西省鄱阳湖区连年的洪涝灾害对该地区早稻生产造成的影响,采用调和权重法对早稻气象产量进行分析,提出洪涝发生年份,5~6月降水量与早稻气象产量密切相关,且5~6月降水量达600mm 以上,对早稻生产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近50年旱涝灾害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1960-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旱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资料,在当地常用旱涝指标的基础上,提出全省性的旱涝指数,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变化特征以及旱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与旱涝气象灾害指数、水稻种植百分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8月是湖北省的主汛期,85%以上中涝、90%以上的大涝均发生在这一时期;干旱每月都有可能出现,但4-9月干旱对湖北省农业的影响最大;湖北省旱涝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近50年大涝出现的频率为3年一遇,大旱为4年一遇,旱涝指数随年际的变化加强或减弱的趋势并不明显.洪涝受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以及干旱成灾率加重趋势较为显著,其原因一方面是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耐涝性能较强的水稻种植面积的大量减少,而旱地面积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水利设施设备老化,河道淤积,排洪灌溉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3.
水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也是制约和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洪水发生频次增高、灾害损失增加;极端洪水呈区域性加重趋势,以南疆区域最为显著;伴随着冰川退缩加剧,融水量增大,冰雪洪水、雪崩、风吹雪、冰崩灾害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冬季积雪增加和气温升高,其灾频次增加,强度增强。随着新疆气候向暖湿转变,全疆大多数河流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空间分布上,天山山区增加尤其明显,其他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昆仑山北坡略微有减少。水汽净收入量和水汽转化率均无显著变化趋势。气候变暧导致径流的年内分配更加不均匀,春旱夏洪的危害更加凸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洪水威胁加重。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需加强气候变化对新疆区域水资源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使科学技术在减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长春市旱涝的马尔科夫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马尔科夫链数学模型,对长春市近百年的旱涝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长春市近百年的旱涝特征和趋势,认为严重干旱状态在演化过程中较稳定,活跃性差;一般干旱和其它状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极易转移到其它状态,同时其它状态也易转向一般干旱这种状态;中雨年是长春市旱涝的优势状态,对下年的旱涝类型影响较大;一般雨涝既趋于活跃而又有较稳定的变化趋势;严重雨涝类型受上年旱涝类型影响较大。各旱涝状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马莲河流域洪涝灾害及洪水频率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芳  查小春  王夏青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7):139-141,145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对1368~2007年640年间马莲河流域洪涝灾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40年间马莲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14次,平均5.61年发生1次,说明马莲河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的区域,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全球气候的暖干化,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同时结合历史调查和实测资料分析洪水频率表明,马莲河流域实测资料序列短,即使结合历史调查洪水资料,也难以精确获得百年一遇以外的洪峰流量,直接影响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洪水设计精度,说明开展马莲河流域的古洪水水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04-5905
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给出了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的定义,确定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评价的内容,设计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满慧  李飞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41-244
排洪水道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设计时应兼顾生态和社会需求。以无锡市基康里排洪渠改造项目为例,从排洪水道的平面设计、断面设计、生态护岸设计以及乡土植物配置等方面,探讨了排洪水道的"近自然"生态设计方法,以期对城市水环境的生态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李洁 《现代农业科技》2023,(7):149-152+158
本文基于河南省的气象及自然地理数据,构建综合评估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的带状递减趋势;河南省的承灾体暴露程度呈现出分层特点;河南省的防灾减灾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多数区域的防灾减灾能力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河南省洪涝灾害敏感性整体较分散,郑州市以及河南省东北地区洪涝灾害敏感性较强;河南省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地区面积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较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低风险区。本文区划结果与河南省实际洪涝受灾情况吻合,对河南省各级政府开展预防洪涝灾害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西博白县洪涝灾害的特征、灾害等级和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白县在1960~2009年50年中共发生洪劳灾害58次,平均每年1.2次,主要集中在4~9月,个别年份也发生在10月;2005~2009年为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阶段,每年3次,洪涝灾害的发生呈现明显增多和增强的趋势。6~8月的南流江水位与博白气象站的降水量相关显著,南流江水位有5、11、4年的周期变化。降水量随季节的转换而发生突变,降水强度也随季节的转换而有明显的差异,且县内南北地区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降水的变率大、过于集中和暴雨日数多且强度大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