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试验以白菜为试材,研究了菌肥、沼肥与化肥单独施用下对作物生长影响及经济对比分析。综合不同的指标做出合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沼肥对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效果最好,一轮耕种后种植白菜的土壤中全氮含量为765 mg·kg~(-1),速效磷含量为5.98 mg·kg~(-1),速效钾含量为138.95 mg·kg~(-1);浇沼肥作物品质最优,总糖含量占4.7%,比浇水提高了159.16%,VC含量85.25 mg·kg~(-1),比浇水提高了23.68%;相对于无肥、化肥、菌肥,施用沼肥经济效益最高。菌肥对白菜品质影响较好,总糖含量占4.15%比浇水的提高了128.97%,VC含量73.59 mg·kg~(-1)比浇水提高了11.98%;对土壤的肥力提升效果趋势优于浇化肥的,经济效益较低,不适合单独施用。综上,对化肥、菌肥、沼肥对作物生长影响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得出沼肥优于菌肥优于化肥。  相似文献   

2.
地膜玉米施用沼肥增产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沼肥N和化肥N的不同用量比例设置不同处理,对地膜玉米施用沼肥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沼肥用量越大,增产效果越明显,处理A和B每667m^2产量达752.2kg和726.4kg,比对照增产33.3%和28.7%,而且等氮量沼肥施用效果优于等氮量化肥,等氮量沼肥与化肥配施效果优于沼肥或化肥单施。  相似文献   

3.
沼肥对污灌区棕壤土重金属Cd和A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沼肥作为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已有广泛应用,为了研究施用沼肥对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文章以Cd,As为研究对象,用盆栽的方式,以抗病苏州青油菜为种植作物,选取污灌区棕壤土,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形态,通过基肥与追肥配合施用,研究沼渣与沼液配合施用和猪粪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为沼肥的合理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沼渣沼液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污灌区土壤中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增加As全量和有效态含量;过量施用沼肥可以增加污灌区土壤中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降低As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猪粪化肥配合施用会显著增加Cd和As全量。沼渣沼液配合施用会降低残渣态Cd和As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4.
沼肥与其它肥料在甜玉米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甜玉敉施用沼肥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沼肥效果优于化肥。沼肥能显著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尤其能提高甜玉米的新时期品尝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沼肥在蔬菜种植中的肥效,在试验大棚中连续进行3季上海青-茄子轮作试验,设置低(BF-L)、中(BF-M)、高(BF-H)沼肥施用量,从产量、土壤特性和重金属风险的角度探讨沼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以及沼肥高负荷土地消纳的阈值。结果表明,在上海青种植中沼肥组相较化肥组均减产6%左右,其中BF-M组的平均产量为沼肥组中最高(39.7 t/hm2),而在茄子种植中沼肥组的产量均高于化肥组,其中BF-H组的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8.3 t/hm2,相较化肥组增产27%。沼肥连续施用2年后,土壤的总氮、总磷含量出现了明显的升高,且升高幅度远高于化肥组,其中BF-M和BF-H组土壤总氮含量较原土壤升高84%和85%,土壤总磷含量升高3.4倍和3.2倍。但是沼肥施用对土壤总钾含量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较原土壤只升高17%左右。另外,连续施用沼肥的土壤pH值更为稳定,能够有效缓解氮肥施用造成的土壤酸化问题,但沼肥施用组与化肥组均会导致设施栽培土壤EC较原土壤的升高,升高幅度均在70%以上,且随沼肥施用量的增加EC上升幅度增大,说明设施栽培中沼肥高负荷施用应关注土壤...  相似文献   

6.
施用沼渣的温室土壤氮累积及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以番茄为供试作物,研究了沼渣与化肥不同的施肥配比对温室土壤中氮的累积及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与化肥配合使用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氮源,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其中B3(60%沼肥+40%化肥)开花期土壤中总氮含量与拔除期土壤中的总氮残留量都与其他各处理相当,但其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能够为作物提供足够的营养,并且土壤中Pb,Cu,Zn累积量都以B3最少,即B3(60%沼肥+40%化肥)为设施内沼渣与化肥配合使用的最适配比。  相似文献   

7.
试验通过研究鸡粪沼液在大田油菜上的应用,探讨沼肥施用对油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为沼液的合理、安全应用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纯沼肥处理(ZF)的产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HF+YJ),沼肥与化肥配施处理(ZF+HF)的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相对于常规施肥,施用沼肥与有机肥提高了油菜的V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施用沼肥和有机肥后,在整个试验周期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稳定或逐渐上升,而化肥表现为施肥后最高,然后迅速下降;施用沼肥和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施用沼肥的处理(ZF和ZF+HF)土壤铅、铬、砷、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CK处理,且油菜中检测含铬,但重金属含量都未超过国标。相对于常规施肥,沼肥与化肥配施减少了肥料投入,增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棉花经济施肥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验在全生育期等氮量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沼肥与化肥配施对不同质地棉田土壤酶(尿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3种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花铃期;壤土中花铃期沼肥氮配施化肥处理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平均活性分别比单施尿素处理高16.3%,8.7%,10.7%;砂壤土中花铃期沼肥氮配施化肥处理的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单施尿素处理高15.2%,12.2%,17.9%;而磷酸酶活性则呈折线上升变化,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吐絮期。壤土和砂壤土吐絮期沼肥氮配施化肥处理的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单施尿素处理高10.5%,7.7%。沼肥与化肥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以基施75%沼肥氮基础上追施25%化学氮处理和基施50%沼肥氮基础上追施50%化学氮处理效果较好,单施尿素处理效果较差。在实际生产中棉田施肥时只需要基施25%沼肥氮配施75%化学氮肥就能起到调节土壤碳氮比,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增加棉花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沼肥施用对豆类品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云南高原湖泊抚仙湖周边露地蔬菜上,设置沼肥施用田间试验,研究沼肥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重金属含量及豆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性状方面,配施沼肥能减少土壤粘粒含量,有效改善土壤板结现象;沼肥对提高土壤肥力,协调土壤营养平衡有明显效果;沼肥施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小。农产品质量方面,配施沼肥比化肥能有效降低豆类蔬菜粗纤维、硝酸盐含量,显著提高豆类蔬菜维生素C含量。对豆类蔬菜的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与直接利用效益比较,得出沼气发酵与直接燃烧比较,提高了能量的转换和利用效率,秸秆沼气发酵比直接燃烧能量利用效率提高0.2~0.9倍.沼肥还田使农作物秸秆中的营养元素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状况.对天津市武清区、唐山市丰润区两地所取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7%,全氮量0.08%,密度1.189 g·cm-3,孔隙度55%,和施用无机肥的土壤相比,有机质、全氮、孔隙度分别增加0.8%,0.018%,6.3%,密度则下降0.199 g·cm3.另外,常年施用沼肥的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总之,农作物秸秆沼气发酵,无论在能量利用、物质循环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都比秸秆直接还田的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对关中地区麦玉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及水氮利用的综合影响,并确定合理的高产高效施肥管理措施,设置两种秸秆还田模式(秸秆不还田、秸秆全量还田)和两种施氮措施(常规尿素和减量施用稳定性氮肥),以无秸秆还田且不施肥作为对照,共5个处理,研究分析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土壤含水率、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会分别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28.03%~39.63%和90.10%~112.52%、地上部生物量27.88%~34.00%和78.96%~107.64%;施用稳定性氮肥较施用常规尿素分别降低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50.18%~59.32%和68.21%~73.43%;秸秆还田会显著提高夏玉米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29%~21.38%,显著提高冬小麦季0~10 cm土壤含水率6.80%~25.06%;相同施肥措施下,秸秆还田会显著降低夏玉米与冬小麦收获期0~100 cm土壤NO-3-N残留量7.34%~10.78%和6.57%~11.24%,在相...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沼液和菇渣多年混合施用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以“普罗旺斯”番茄为试材,采用单一变量的方法,研究常规施肥栽培(CK)、沼液还田(BS组)、平菇菇渣还田(MR 组)和沼液、菇渣配合施用(BM 组)4个处理在多年栽培下番茄产量、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差异。对比CK,BS、MR、BM 组处理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产量分别增加了19.33%、14.32%和31.49%,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了番茄种植的土壤环境;BS、MR 和 BM 三组处理提高了真菌群落的多样性,降低了古菌群落的多样性,且BS组和BM组较CK和MR组差异更加显著。沼液或者菇渣和沼液配合施用,不仅能提高番茄的产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良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改变番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农田中残留大量农药的问题,文章从南京某废弃农药厂的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能降解2,4-二氯苯酚(2,4-DCP)的生物菌,将其与养猪场沼渣复配制成沼渣生物菌肥,对2,4-DCP农药污染土壤进行改良,利用发光菌法对改良前后土壤浸提液和土壤中种植的水稻、花生果实毒性进行检测、分析,对沼渣生物菌肥改良后2,4-DCP污染土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施加沼渣生物菌肥后土壤浸提液急性毒性明显降低,由原土的“剧毒”降低到“重毒”,污染土壤中种植的水稻与花生果实浸提液毒性级别为“无毒”。GC-MS污染物产物解析表明改良后的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2,4-DCP,2,6-二硝基甲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其致癌风险分别为2.74×10^-8,1.5×10^-8,2.15×10^-10小于10^-6(即可接受水平),非致癌危害商值小于1,污染土壤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基本消除,说明沼渣生物菌肥能有效修复2,4-DCP农药污染土壤,恢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急性毒性、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该研究实现了沼渣生物菌肥改良2,4-DCP污染土壤,为污染土壤生态系统重构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新方法,实现了“以废治污”。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节水灌溉模式下黑土稻田NH3、N2O排放及氮肥吸收利用对减施氮肥的响应规律,以黑龙江省黑土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控制灌溉(C)2种灌溉模式,全生育期施氮量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N1,99 kg/hm2)和减氮20%(N2,88 kg/hm2) 3个水平,并在F和C灌溉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1和CK2)作为对照组,共8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减施氮肥对水稻全生育期NH3挥发速率和N2O排放的影响,计算了氮肥气态损失量和损失率,并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进一步估算了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量及水稻收获后土壤中的氮肥残留量。结果表明:2种灌溉模式下的氮肥气态损失量及损失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控制灌溉模式的应用增加了黑土稻田氮肥气态损失,其各处理的氮肥气态损失量及损失率均高于常规淹灌模式下相同施氮量处理。然而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采用控制灌溉模式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合理控制化肥用量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地力水平、增加作物产量,此次研究针对不同氮肥和磷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中采用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绿肥品种下氮肥与磷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等指标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肥混播条件下对氮磷肥料分别减施至120kg N/hm2与80kg P2O5/hm2时,小麦可达到其产量的最高值,这表明该种施肥处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赣抚平原灌区不同水文年型适宜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为灌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2012 2013年晚稻试验资料对ORYZA_V3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并以率定后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文年组及水肥模式下晚稻灌溉定额、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降低灌前水分下限能降低腾发量与灌溉定额。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大于饱和含水率的70%~75%时,降低灌前水分下限均能提高晚稻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的60%~65%时,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有所下降。施氮肥量增加会降低氮肥利用率,施氮肥次数增加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二者增加均能增加晚稻产量,但会导致晚稻耐旱能力降低。从节水、增产、增效的角度,推荐试验区采用的水肥综合调控模式:氮肥量135 kg/hm2,分3次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丰水年采用重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60%~65%),平、枯水年采用中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70%~75%)。[结论]与传统水肥模式相比,所推荐水肥模式在丰、平、枯水年能分别节水41.4%、30.0%、21.9%,增产7.5%、5.4%、3.4%,提高氮肥利用率57.3%、51.2%、44.9%,节省氮肥25%。  相似文献   

17.
赵敬美  丁文峰  王琳 《农业工程》2022,12(2):129-133
合理控制化肥用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地力水平、增加作物产量,采用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绿肥品种下氮肥与磷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肥混播条件下,氮磷肥料分别减施至120 kg N/hm2与80 kg P2O5/hm2时,小麦可达到其产量的最高值,这表明该种施肥处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水炭运筹对寒地黑土区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以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比,研究水分管理模式和生物炭施用量二因素全面试验构成的不同水炭运筹模式下水稻收获后基肥、蘖肥、穗肥和肥料整体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各阶段施用的肥料氮素残留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施用的氮肥在稻田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8.16%~34.42%,其中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的残留率分别为27.53%~41.35%、34.32%~43.50%和11.58%~25.67%。当生物炭施加量在0~12.5 t/hm^2时,水稻收获后两种灌溉模式下基肥和蘖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穗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减小,相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显著高于传统淹水灌溉(P<0.05),且两种灌溉模式肥料氮素在相同土层深度中的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施用的氮肥在稻田0~2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均高于传统淹水灌溉,而在40~60 cm土层的残留量均低于传统淹水灌溉;施加25 t/hm^2生物炭时,对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产生负效应。合理的水炭运筹模式能够增加耕层土壤(0~20 cm)肥料氮素残留量,减少肥料氮素损失,抑制肥料氮素向深层土壤运移,降低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素对稻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水稻灌溉水量、氮肥和种植面积的高效管理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以黑龙江省13个市(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eta分析量化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的影响,并建立水肥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以经济效益、温室气体排放量、水肥利用效率为目标函数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以优化分配各地区的水肥资源,调整水稻种植面积。优化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施加氮肥不同程度影响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优化后水稻种植面积减少3.76%,水利用效率提高18.4%,灌溉水量均值为4513.54m3/hm2,氮肥施用量减少11%,氮肥利用效率提高32%,氮肥施用量均值为100kg/hm2;经济效益增加8.1%,温室气体排放降低10.6%。本模型可以量化表征区域尺度基于控制灌溉的水肥施用与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关系,协同优化稻田水土肥资源最佳配比,平衡经济、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黑龙江省水稻不同目标间的水肥资源优化和种植面积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为水稻水土肥资源优化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旨在探索滴灌冬小麦最佳水肥运筹模式,为滴灌条件下冬小麦优质高产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两块不同土壤基础肥力的田块,进行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氮组合处理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不同水氮运筹方案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滴灌冬小麦株高的影响显著,再适当增加返青-拔节期灌水量,对滴灌冬小麦株高有更好的调控效应;增施基肥能提高冬小麦光合产物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对滴灌冬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维生素B1、氨基酸含量和吸水率具有负效应。推荐高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2N2即灌浆期水分调控和氮肥后移的组合方式,低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1N3即返青-拔节期水肥调控的组合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