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1547例(年龄18~59岁)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的发病率,其中IgGl.3~/oo、IgA2.6%0、IgM3. 9‰。这三种缺乏症,欧美各国报道以IgA为最高,本文发现以IgM为最高。 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发病率的研究@吕世静$湛江医学院 @黄霞云$湛江医学院 @何德$湛江医学院 @王美琪$湛江医学院 @吴秀爱$湛江医学院~~  相似文献   

2.
选用体重相近、雌雄各半的40±2日龄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5只。试验Ⅰ、Ⅱ和Ⅲ组分别给予浓度为3‰、5‰、7‰的糖萜素饮用水;于试验的0、7、14、21、28、35和49 d采血,检测血清中IgA、I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相对含量。通过对断乳仔兔血清IgA、...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分娩后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及子宫黏液中IgA、IgM和IgG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对奶牛血清和子宫黏液中IgA、IgM和IgG的质量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患病奶牛血清中的IgA和健康奶牛子宫黏液中的IgA持续降低,子宫黏液中IgA先降低后升高,健康奶牛血清中IgA变化不大;患病奶牛和健康奶牛子宫黏液和血清中IgG均先降低后升高;健康奶牛血清和子宫黏液中IgM先降低后升高,患病奶牛子宫黏液中IgM先升高后降低,后又升高,患病奶牛血清中IgM逐渐降低;患病奶牛血清中IgG始终高于健康奶牛的,说明IgG在全身体液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患病奶牛子宫黏液的IgA和IgM高于健康奶牛,说明IgA和IgM在子宫局部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别在北京、滁州、哈尔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安6个地区选取采样牛场进行春季和夏季采样,测定乳中IgA、IgM、乳铁蛋白和SCC,数据采用SAS 8.0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并以牛场、季节为主效应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牛奶中免疫球蛋白IgA、IgM和乳铁蛋白统计特征,及其随体细胞计数(SCC)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乳中IgA、IgM、乳铁蛋白浓度呈对数正态分布;不同牛场奶牛乳中的IgA、IgM、乳铁蛋白差异较大,春季和夏季牛奶中IgM和乳铁蛋白含量变化显著,但IgA和SCC无显著差异。乳中IgA、IgM、乳铁蛋白(对数形式)以及体细胞评分(SCS)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并且随SCS的升高,IgA、IgM和乳铁蛋白含量(对数形式)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pIgR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及其对IgA和IgM含量的影响.从NCBI上的MaP Viewer数据库下载牛pIgR基因的5'侧翼区的序列(NW_174143),长度为3.2 kb,设计4对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对25头奶牛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并确定SNP位点,并用SNP Stream标签微列阵基因分型系统对189头牛进行基因分型,将其与牛奶和血液中的IgA和IgM的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IgR基因在-3128、-3072、-2834、-2348和-515位发现了5个SNP位点,其中SNPI和SNP2为A/G突变,SNP3、SNP4和SNP5为T/C突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NPI对牛奶IgM和血液IgA含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SNP3和SNP5对血液IgM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其他SNP位点与单倍型组合对乳及血液中IgA和IgM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分析表明,SNPl位点的基因型AB个体与BB个体的牛奶IgM和血液IgA含量的最小二乘均数差异显著(P<0.05),SNP3和SNP5的不同基因型对血液IgM含量的最小二秉均数分别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因此得出,牛pIgR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影响牛奶和血液中的IgA和IgM的含量,这为进一步研究牛奶中IgA和IgM分泌转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pIgR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及其对IgA和IgM含量的影响。从NCBI上的Map Viewer数据库下载牛pIgR基因的5′侧翼区的序列(NW_174143),长度为3.2 kb,设计4对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对25头奶牛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并确定SNP位点,并用SNP Stream标签微列阵基因分型系统对189头牛进行基因分型,将其与牛奶和血液中的IgA和IgM的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IgR基因在-3128、-3072、-2834、-2348和-515位发现了5个SNP位点,其中SNP1和SNP2为A/G突变,SNP3、SNP4和SNP5为T/C突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NP1对牛奶IgM和血液IgA含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SNP3和SNP5对血液IgM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其他SNP位点与单倍型组合对乳及血液中IgA和IgM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分析表明,SNP1位点的基因型AB个体与BB个体的牛奶IgM和血液IgA含量的最小二乘均数差异显著(P〈0.05),SNP3和SNP5的不同基因型对血液IgM含量的最小二乘均数分别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因此得出,牛pIgR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性影响牛奶和血液中的IgA和IgM的含量,这为进一步研究牛奶中IgA和IgM分泌转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鸭瘟弱毒疫苗诱导IgA、IgM和IgG产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鸭瘟弱毒苗诱导鸭局部黏膜和系统免疫中抗体发生的规律。【方法】将DPV弱毒苗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途径免疫20日龄樱桃谷鸭后60 d内定时随机剖杀5只鸭,采集血清、气管和消化道(食道、十二指肠、空肠和直肠)分泌液,应用间接ELISA检测抗DPV的IgA、IgM和IgG抗体滴度(以lg表示)。【结果】所有免疫鸭检测样品中均可检测到DPV特异性IgG、IgM和IgA抗体。血清中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均为IgG、IgM和IgA,其中IgM检出时间最早,IgG存留时间最长。皮下免疫DPV弱毒苗可更早诱导鸭血清中生成特异性IgG,且抗体滴度最高;气管和消化道分泌液中抗体滴度由高到低均为IgA、IgM和IgG,其中IgA和IgM检出时间最早,IgA存留时间最长。口服和滴鼻途径免疫鸭消化道和气管分泌液中IgA滴度较皮下免疫鸭高。【结论】不同途径免疫鸭瘟弱毒疫苗均可迅速诱导免疫鸭体液免疫介导的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以DPV特异性IgA为主要抗体的黏膜免疫在预防DPV强毒早期对鸭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局部黏膜的感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DPV弱毒疫苗快速产生免疫保护的机制从黏膜免疫的角度得到一定程度解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清中IgA,IgG,IgM,BNP和D-二聚体( D-D)浓度的变化与AMI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比浊法和荧光免疫法对60例AMI患者血清中IgA,IgG,IgM,BNP和D-D浓度进行测定,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血清中的IgA,IgG,IgM,BNP 和D-D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监测AMI患者血清IgA,IgG,IgM,BNP 和D-D浓度的变化,对AMI严重程度评估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正常鸡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海兰白鸡的200枚种蛋为试验材料,利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IgM、IgG和IgA3种B淋巴细胞在法氏囊内的发育变化规律。[结果]在胚胎13日龄时,法氏囊内可检测到IgM+和IgG+2种B细胞,但IgM+B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IgG+B细胞,而IgA+B细胞在胚胎18日龄的法氏囊内才可检测到。随着日龄的增长,IgM+、IgG+、IgA+3种B淋巴细胞整体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在21日龄时达到稳定。IgM+、IgG+、IgA+3种B细胞分布部位相似,开始均出现在粘膜上皮内,随后分布在皮质中,而在成熟后主要分布在髓质中。[结论]在胚胎13日龄前,IgM+B细胞可能在法氏囊内已经出现;鸡出壳后初期,法氏囊的体液免疫功能迅速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对淮南麻鸡血清免疫学影响。结果表明:低聚木糖能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P>0.05);低聚木糖提高了血清中IgG、IgA和IgM的含量,并且IgA和IgM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150mg/kg为低聚木糖最适的添加剂量。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经口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的C57B16/H^b2小鼠脾、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内产生IgA、IgM和IL-6阳性细胞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感染48h后小肠绒毛内IgA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gM阳性细胞数量略降低,在小肠粘因有层非淋巴滤泡区域强阳性IL-6细胞数量增多,提示IgA产生细胞在效应区增生和分泌IgA时需某些细胞因子加IL-6的参与,在抗沙门氏菌早期感染中IL-6和Ig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339例不同孕期妇女、胎儿和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进行C_4、C_3和Ig含量检测,提示孕妇C_4和C_3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抗体合成低下,IgA含量在各孕期均降低,IgG仅中孕和晚孕降低,可能主要与甲胎蛋白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而受抑有关。胎儿除8个月以上者IgG含量与母体相似外,C_4、C_3和IgM、IgA含量均明显低于孕妇,提示胎盘能传递IgG,且随胎龄增长而增多。胚胎期补体合成比Ig更早,C_4、C_3和IgM、IgG含量从胎儿起,IgA从新生儿起逐期增高。老年人IgG、C_4和C_3无明显变化,但IgM降低,提示老年人抗体合成反常,与调节外来抗原刺激反应的T抑制细胞活性增强,而调节自身抗体产生的T抑制细胞活性减弱有关。提示补体量是相对稳定的,并不随孕期抗体合成抑制和老年抗体合成反常而波动。  相似文献   

13.
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免疫应答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技术,通过对血液中CD4+、CD8+和血液及子宫分泌物中三种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进行检测,探讨在炎症状态下,各指标的动态变化与诊断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感染后期CD8+占主导地位,CD4+/CD8+也随之降低。而产后奶牛血液中IgA、IgG、IgM均呈现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对犬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γ干扰素水平及分泌型IgA表达的影响。将18只1岁龄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基础日粮+以生药计w=1%的黄芪多糖)和高剂量组(基础日粮+以生药计w=2%的黄芪多糖),试验期14d。在第0、7、14天采集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第14天时,全部犬解剖,采集十二指肠、空肠中段和回肠,用RT-qPCR法检测IgA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肠黏膜SIg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犬血清中IgA、IgG、IgM和IFN-γ水平显著升高,犬肠黏膜SIgA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黄芪多糖能显著提高犬血清中IgA、IgG、IgM和IFN-γ水平,促进犬小肠IgAmRNA和SIgA蛋白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EgM家族重组蛋白(EgM 9)与Iscom为佐剂结合免疫犬后血清抗体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组与对照组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Gi,IgG2,IgA、IgM和IgE)的变化规律,并以Western-blotting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经统计学方法分析显示,免疫组与对照组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差异极显著(P <0.01),而特异性抗体IgA,IgM和IgE差异不显著(P > 0.05).[结论]证实EgM家族重组蛋白(EgM 9)与Iscom为佐剂结合能引起犬特异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A法测定了雏鸭饲喂异源乳酸菌后其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和IgG、IgM、IgA3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雏鸭应用异源乳酸菌后,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和IgG、IgM、IgA3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较未饲喂异源乳酸菌的对照组雏鸭不同程度地增加.且于饲喂后9~13d达到高峰,说明应用异源乳酸菌能使雏鸭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7.
雏鸡分别于新城疫(ND)疫苗免疫后第0、7、14、21天,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泪液、气管液、胆汁和肠液IgA、IgG、IgM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观察益生菌能否增强ND疫苗的局部黏膜体液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益生菌协同ND疫苗组雏鸡呼吸道和消化道局部体液IgA、IgG、IgM相对含量分别在免疫后14 d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D疫苗单独免疫组雏鸡(P<0.05).可见,益生菌能够提高ND疫苗的局部黏膜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将黄芪多糖应用于犬,通过对肌肉注射高、中、低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试验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WBC、LY、RBC含量的测定比较分析,来观察黄芪多糖对犬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黄芪多糖注射液能提高犬的机体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和WBC、LY、RBC的含量,中剂量的黄芪多糖对犬的免疫增强效果比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究中药复方预防幼兔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混合型腹泻的效果。32只断奶肉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攻毒组(Ⅰ)、0.5%中药组(Ⅱ)、1.0%中药组(Ⅲ),饲喂7 d后,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Ⅰ、Ⅱ、Ⅲ组注射混合菌液。记录各组攻毒后0~48 h的腹泻率;ELISA测定IgM、IgA、SIgA、hs-CPR水平;16S rDNA扩增子测序补充盲肠菌群水平与多样性。结果表明,Ⅱ组可显著抑制有害菌肠杆菌属水平,同时显著提高有益菌拟杆菌属、Akkermansia属的水平;Ⅱ、Ⅲ组幼兔腹泻率远低于Ⅰ组;Ⅲ组IgM、IgA、SIgA、hs-CPR水平均极显著高于Ⅰ组,Ⅱ组IgM、SIgA、hs-CPR水平极显著高于Ⅰ组、IgA水平显著高于Ⅰ组。饲粮中添加0.5%的中药可有效预防幼兔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混合型腹泻,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有益菌和有害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经口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的C57B16/H2b小鼠脾、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内产生IgA、lgM和IL—6阳性细胞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感染48h后小肠绒毛内lgA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gM阳性细胞数量略降低,在小肠粘膜因有层非淋巴滤泡区域强阳性IL—6细胞数量增多,提示IgA产生钿胞在效应区增生和分泌IgA时需某些细胞因子如IL—6的参与,在抗沙门氏菌早期感染中IL—6和Ig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