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传俊  李玲  李红  张铭光 《园艺学报》2005,32(6):1111-1116
 对蝴蝶兰褐变外植体进行扫描电镜和显微结构观察, 发现褐变叶片外植体的上表皮已经变形,维管束完全破坏, 被有毒的鞣质填充, 有些薄壁细胞中发现有不明物质沉积。初步分析褐变外植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成分有缩合鞣质。外植体总酚含量和PAL活性随褐变程度加重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矿质元素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蝴蝶兰初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浓度Fe、K、Ca、Zn、Cu等矿质元素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Fe、Cu浓度越高,褐化越严重;培养基中K、Ca、Zn随浓度升高褐变越轻.  相似文献   

3.
观察蝴蝶兰叶外植体发生褐变后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现,细胞膜以及细胞壁扭曲变形甚至断裂,细胞壁降解严重,集聚大量黑色颗粒物质,细胞内出现黑色絮状物质,叶绿体结构破坏。Pauly试剂和亚硝酸钠溶液染色结果表明:褐变外植体存在有较多酚类物质,染色较深。以上结果说明,外植体在褐变过程中,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酚类含量增加促进褐变。  相似文献   

4.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及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的发生机理,以及相关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热激处理可以作为抑制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变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解决蝴蝶兰组培褐变问题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发生与总酚含量、PPO、POD和PAL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许传俊  李玲 《园艺学报》2006,33(3):671-674
 蝴蝶兰外植体在褐变发生前期PPO和POD活力皆升高, 褐变发生后酶活力下降。同工酶谱分析发现, 培养0 d的蝴蝶兰外植体PPO没有酶带出现, 而POD有1条弱带。离体培养2 d POD出现3条酶带, 第4天有新酶带Ⅰ发生, 随后消失, 其余3条带, 随培养天数的延长, 酶带活性渐弱。PPO同工酶谱在培养2 d出现3条酶带, 迁移率为0128的酶带Ⅲ在培养4 d活性较强, 随后3条酶带减弱。总酚含量和PAL活力随外植体褐变增强而逐渐增加, 两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蝴蝶兰是兰科植物中栽培广泛、应用普及最多的种类之一,由于花形奇特,花色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大。目前蝴蝶兰的种苗生产多采用组织培养来进行,但是组培过程中褐变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了蝴蝶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本文对导致蝴蝶兰组培苗褐变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作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蝴蝶兰的种苗生产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蝴蝶兰叶片离体培养胚状体的发生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蝴蝶兰试管苗幼叶为外植体,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6-苄基腺嘌呤(6-BA)、腺嘌呤硫酸盐(Ad)、萘乙酸(NAA)及其组合对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蔗糖浓度及椰汁添加量对胚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对胚状体的诱导效果较Ad好,NAA与二者配合使用可提高胚状体的发生率,其最佳浓度组合为6-BA 4.0 mg/L +Ad 2.0~4.0 mg/L+NAA 1.0~2.0 mg/L。蔗糖20~40 g/L+椰汁200 ml/L有利于胚状体的形成。组织学观察表明,胚状体起源于叶片气孔附近的上表皮细胞或上表皮下方的叶肉组织细胞,为单细胞起源,其发育过程与一般植物胚状体发生发育特征相似,最终发育成为类原球茎。  相似文献   

8.
酚类物质与蝴蝶兰褐变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褐化程度不同的蝴蝶兰品种A1 (大白花红心) 、B3 (迷你型白花黄心) 和R4 (深红花红心) 进行了9种酚酸定性定量分析, 并研究了以叶片为外植体的初代培养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绿原酸、邻苯二酚、儿茶酚、咖啡酸及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可能与蝴蝶兰褐变相关, 苯甲酸对蝴蝶兰褐变影响很小; 在褐变过程中, 总酚含量越高, 褐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现代园艺》2020,(1):83-84
蝴蝶兰大多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培育的。组培苗能够保持母本性状,减少组培苗变异和具有植株整齐等特点。通过对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中外植体选择、培养基成分以及培养条件等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蝴蝶兰组培苗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0.
热激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玲  葛红  黄绵佳  赵滢 《园艺学报》2008,35(1):143-146
以蝴蝶兰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热激处理在抑制组织褐变中的作用。采用45 ℃条件下热激处理10 min,再经过常温下的不同恢复时间后,对叶片切割接种。然后在不同培养时间,对组织的褐化指数、总酚含量以及PAL等褐变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热激处理的蝴蝶兰,再经常规培养条件下(25 ℃)培养48 h后,进行切割接种,可显著减轻随后培养过程中的褐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蝴蝶兰组培中pH和温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蝴蝶兰R4品种叶片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pH 培养基、培养温度对褐化率、多酚氧化酶( PPO) 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以及褐化率与PPO、总酚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培养基pH 6.5或培养温度20℃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在相同温度(25℃) 下, PPO活性、总酚含量高低并不与pH值大小成正比, 且褐化率与PPO无显著相关性, pH 5.0时, 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在相同pH (6.0) 下, 温度越高, 褐化率越高, PPO活性越强, 总酚含量越高, 且20℃下, 褐化率与PPO、总酚含量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相关, 30℃下, 褐化率与总酚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磊  陈之林  吴坤林  曾宋君  段俊 《园艺学报》2008,35(7):1039-1046
 以蝴蝶兰试管播种苗的顶端第1叶和第2叶叶片为外植体,以1/2 MS + 10% 椰子乳 + NAA 0.1 mg·L-1 + TDZ 1.0 mg·L-1 + 0.5% 琼脂为诱导培养基,研究了创伤和高渗透压两类预处理对其诱导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PLB)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预处理均对叶片诱导PLB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创伤预处理中,当外植体横切2刀及用刀尖扎15次后,外植体的PLB诱导率分别达到66.1%和68.3%,平均每外植体诱导出13.1和15.2个PLB;在高渗透压预处理中,当用0.4 mol·L-1甘露醇溶液和AAM培养基分别浸泡2 h后,外植体的PLB诱导率分别达到55.2%和51.3%,平均每个外植体诱导出13.7和12.9个PLB,而对照的PLB诱导率只有19.5%,平均每个外植体只诱导出3.1个PLB;经上述两类预处理后外植体的PLB诱导率和平均PLB个数均与对照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同时,外植体上诱导出PLB的时间分别比对照提前了10 d和5 d。但来源于第1叶和第2叶的外植体之间的PLB诱导结果均没有明显差异。经创伤和高渗透压预处理后诱导出的PLB均能正常分化成苗。  相似文献   

13.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系统研究了吸附剂(活性炭、PVP) 与柠檬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和硫代硫酸钠5种抗氧化剂对蝴蝶兰组培中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促进生长, 但不利于分化; 谷胱甘肽控制褐化的效果虽不及活性炭, 但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薄壳香’核桃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刘兰英 《园艺学报》2002,29(2):171-172
 以‘薄壳香’核桃为试验材料, 对其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的发生及防止措施作了探讨。结果证明: 褐化发生程度与培养温度、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无机盐含量、外植体本身的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较高培养温度、培养基中较高浓度无机盐、较高浓度激素及木质化程度高的外植体都会促进褐化的发生;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会抑制褐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降低苹果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克服苹果梨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褐变现象,提高试验材料的成活率,试验以苹果梨1 a生营养枝嫩梢为试材,通过不同培养基配方、不同药剂处理及水培处理,探讨降低苹果梨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 MS培养基中的外植体成活率较高;液体培养基较固体培养基对降低外植体的褐变的效果好;水培处理可有效降低外植体的褐变率;生长季节取材,随外植体木质化程度的加深,随水培期的延长,外植体的褐变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水培4 d 处理的外植体成活率最高;最佳取材时期为盛花后期,将材料水培6 d,在1/3 MS 6-BA 1.0 mg/L IBA 0.2 mg/L Vc 75 mg/L中获得83.3%的外植体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