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存启 《中国稻米》2008,14(1):52-54
水稻叶龄诊断技术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稻栽培新技术,是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本研究是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实际出发,利用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对绥粳4号做了叶龄诊断技术施肥法和常规施肥法的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叶龄诊断法比常规施肥法增产14%;在栽培密度为3.33丛/m^2时,叶龄诊断法产量最高,达到9714.9kg/hm^2。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叶片叶龄判断方法示意图分为3个阶段,在秧田期,可根据秧苗种谷方向来判断秧苗叶龄;分蘖期叶龄,可根据第1双零叶、第1类葫芦叶和植伤叶3种特征综合判断;幼穗分化期最后3片叶,可根据第2双零叶、第2类葫芦叶和伸长叶枕距进行判断。根据示意图指导杂交水稻叶片叶龄的判断,准确可靠,简明易行。  相似文献   

3.
水稻主茎叶片数具有相对稳定性,用水稻主茎叶龄可以准确表示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各部器官的生长发育状态。盘锦是辽宁省重要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通过多年在本地区调查水稻的叶龄、分蘖长消、生育进程等情况,摸索出适宜本地区品种的叶龄模式,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栽培管理对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实验对叶龄诊断技术施肥法和常规施肥法的不同施肥量的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叶龄诊断法施用氮肥比常规施肥法增产3.7%,叶龄诊断施肥方法能够较科学合理的根据水稻叶龄需肥量施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水稻主茎叶片数具有相对稳定性,用水稻主茎叶龄可以准确表示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各部器官的生长发育状态。盘锦是辽宁省重要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通过多年在本地区调查水稻的叶龄、分蘖长消、生育进程等情况,摸索出适宜本地区品种的叶龄模式,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栽培管理对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二九一农场以叶龄进程为依据,通过实施旱育壮苗、苗床管理、本田叶龄指标管理、本田水层管理等技术规程,依靠平衡施肥促成高产长相,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胡金忠  刘洪国 《北方水稻》2012,42(6):47-49,77
水稻控制灌溉是一种节水栽培新技术。八五二农场生产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平均节水70~100 m3/667 m2,节水率达22%~35%。控制灌溉技术在推广应用时,要与垦区应用的"浅、湿、干"灌溉技术有机结合,处理好生产性用水与控制灌溉的关系,同时要与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相结合,以更加精准地进行节水灌溉,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二九一农场以叶龄进程为依据,通过实施旱育壮苗、苗床管理、本田叶龄指标管理、本田水层管理等技术规程,依靠平衡施肥促成高产长相,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水稻每出一片叶,即生长部位每上升一个节位,都定位地形成和生长着相应的器官。并且,同一品种不同年份间这一规律是十分稳定的。因此,根据其叶龄进程诊断其生育进程和各器官的生长状态,建立水稻叶龄模式,以指导大田生产,可使水稻在不增加投资(甚至减少投资)的前提下获得高产、稳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运用叶龄进程进行栽培管理,需随时了解叶片的生长情况。在众多品种条件下,全部靠通过实地定株调查来了解水稻叶龄进程,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秧龄秧苗对水稻生育和米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插秧秧龄越大株高增高,叶龄和有效穗数增加,但千粒重有降低的趋势。3.5和4.5叶龄插秧时每穗粒数最多、产量最高。插秧秧龄大,加工品质差,外观品质变坏,但食味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叶龄期水稻秧苗对水分亏缺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分亏缺对秧苗生长影响的研究甚多,但有关水稻秧苗本身对水分亏缺反应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水稻不同叶龄期秧苗对水分亏缺的敏感程度、忍耐力及其生物学原因,为合理掌握旱秧育秧期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选用杂交中籼汕优63和早熟晚粳武育粳2号为材料,在塑料顶蓬内的盆钵中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壤土,最大持水量为29.6%。1) 分期播种,培育不同叶龄的旱秧。从6月28日至7月23日,每隔3~6d播一期,共计6期。7月23日播最后一期后,各期秧苗全部停止水分补给。在此之前,适当给水,保持表土潮湿,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2) 各播期分别设置浅土层和深土层两个处理:“浅土层”处理的土层厚度为5cm,5cm以下用塑料膜隔开,防止深层土壤水分上升及秧根下扎,用以探讨秧苗对水分亏缺的生物学反应。“深土层”处理的土层厚度为25cm,模仿旱地育秧的生长环境,用以探讨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农学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分析了覆膜栽培甜菜的叶片生长量,叶片出生时间,叶片生育龄期及其对产质量的影响。指出叶量增加,叶龄延长,对增加和保持叶面积系数,提高光合有效能量,获取高产高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超级稻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12.0 kg/667m2的氮肥供应水平下,研究了中稻不同叶龄移栽和不同种植密度条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叶龄和不同密度处理下Ⅱ优航2号生育期幅度在122.0~125.3 d,以5月上、中旬适时早播早插,5~6.5叶龄移栽,密植规格23.3 cm×23.3 cm,能较好兼顾群体与个体,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叶片的光合特性也呈不同程度的变化。在25日叶龄以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和光合速率均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经过相关分析,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与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和0.903。  相似文献   

15.
叶面积分布是水稻株型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机理分析建立了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分布模型,利用田间试验数据检验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探讨节间距对叶面积分布影响的机理.模型检验效果良好,数值模拟结果可信,能为叶面积分布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试验方法,研究水稻旱育秧不同播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秧苗素质、成穗率、各个时期群体的于物质积累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有随播种量的增加而相应延后的趋势;叶龄大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水稻产量大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减少,产量最高的播量为200 g/m~2。  相似文献   

17.
掌握温度对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及其后代化感作用的影响,对开发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化感抗草基因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直接树脂吸收法收集不同叶龄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在各温度条件下的根系分泌物,并以稗草作为受体,测定其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叶龄和温度×叶龄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影响与其自身化感潜力正相关,且对强化感和中化感潜力水稻(OL、F1、RL159和RL169)的化感作用影响极显著,而对弱化感水稻(RD23和RL219)的化感作用影响不显著。2)供试条件下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根系分泌物对稗草的化感作用均为抑制作用,其中,低温不利于水稻化感潜力的发挥。15℃时,强和中化感潜力水稻在不同叶龄对稗草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的抑制作用最弱,化感综合效应指数也显著大于同等叶龄的高温处理。3)高温有利于水稻化感潜力的发挥,但并非总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6叶期和8叶期,水稻材料OL、F1、RL159和RL169随温度的升高化感作用逐渐增强,但在2叶期和4叶期则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在25℃时对稗草化感作用最强。4)在15℃时,强和中等化感潜力水稻在2叶期化感作用最弱,而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其化感作用随叶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弱后增强,在2叶期化感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显示,温度对不同叶龄的水稻化感作用具有调控作用,幼苗阶段高温有利于强和中化感潜力水稻化感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运用叶龄诊断技术,研究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植株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叶龄进程前期与秧苗素质呈正相关,后期与气象条件呈正相关,而与栽培模式关系不大。而栽培模式与分蘖进程、成穗质量、产量性状关系极大。在本试验区内,几种栽培模式各具特点,但钵育摆栽秧苗素质好,水稻产量最高,比常规栽培提高12.6%。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粳型超级稻品种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辽宁省近年育成一批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超级稻品种或杂交组合,为北方粳稻单产水平的再次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研究旨在探讨辽宁省超级稻品种高产的主要成因及光合特点。【方法】以盐丰47和辽星1号2个中晚熟超级粳稻品种为试材,以辽粳9号为对照品种,种植于大田,对其生物产量、稻谷产量、光合特性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个超级稻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稻谷都显著高于辽粳9号。盐丰47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都高于对照品种,产量水平最高,辽星1号的生物产量最高,收获指数略低于对照,产量水平居第2位。超级稻品种出穗后光合生产能力高于对照品种。【结论】增加或保持现有品种的收获指数,增加品种生物产量,并提高品种的生育后期叶源量和光合速率是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propose a model for explaining the genotyp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in above-ground biomass growth via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processes from transplanting to heading for different rice genotypes grown under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s, and to identify the physiological traits associated with genotypic difference in the biomass growth based on model analysis. Cross-location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nine different rice genotypes at eight locations in Asia covering a wide climate range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with suffici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The crop growth rate observ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ransplanting to heading ranged from 3.4 to 19.4 g m−2 d−1 among the genotypes grown at the eight locations. About one-third of the data sets were utilized for model calibration and the remaining sets were used for model validation. An above-ground biomass growth model wa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processes of single leaf photosynthesis as a function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leaf nitrogen content, growth and maintenance respiration and crop development. To rigorously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is process model, measured data were input as external variables for leaf area index (LAI) development and leaf nitrogen content per unit leaf area. The model well explained the observed dynamics in above-ground biomass growth (R2 = 0.95*** for validation dataset) of nine rice genotypes grown under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in Asia. The model simulation suggested that genotypic difference in the biomass growt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leaf nitrogen content, as well as to LAI.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odel structure, algorithms and all parameter values contained in the model, and discuss its effectiveness as a componen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simulating dynamics of biomass growth, LAI development and nitrogen uptake as a function of genotypic coefficients an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