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探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组织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法及酶学方法研究了刺参(体质量为43.58 g±6.78 g)肠道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刺参肠道各部位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其中,前肠黏膜层和肌层厚度显著高于中肠和后肠(P<0.05),后肠黏膜下层厚度显著高于中肠和前肠(P<0.05),各肠段浆膜层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黏膜褶皱高度和数量从前肠至后肠依次递减;各肠段均包含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且以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为主,黏液细胞总数从前肠至后肠呈递减趋势,前肠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后肠(P<0.05);胰蛋白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前肠至后肠均呈递减趋势,且前肠与后肠3种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肠与中肠脂肪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刺参前肠消化吸收能力最强,中肠较弱,而后肠最弱,但后肠分泌酸性黏蛋白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长蛇鮈肠组织形态学及ghrelin在其内的定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长蛇鮈肠壁组织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组成。中肠粘膜层厚度及由粘膜层形成的肠皱褶长度均显著大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肠和中肠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厚度显著高于后肠(P<0.05),但这3层的厚度在前肠和中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hrelin在长蛇鮈的前肠、中肠与后肠的粘膜层均无分布,但在粘膜下层均有分布,且前肠和中肠的粘膜下层呈强阳性反应,后肠粘膜下层阳性反应较弱;长蛇鮈前、中、后肠各区段肌肉层和浆膜层均见ghrelin阳性反应,但无明显差异。浆膜层ghrelin阳性反应要比肌肉层明显。因此,根据长蛇鮈肠道组织学结构差异,可将其明显的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由ghrelin在肠道的分布规律发现其在长蛇鮈的摄食和食物消化吸收的内分泌调控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桂洁  芦燕 《饲料博览》2007,(10):26-28
肠黏膜的发育与成熟状况是制约早期断奶仔猪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早期断奶仔猪肠黏膜免疫力较低,容易遭受饲粮抗原的刺激而引起肠黏膜过敏性损伤,诱发仔猪断奶性腹泻。通过Gln对断奶仔猪肠黏膜的营养调控作用,补充肠黏膜能量营养,促进肠黏膜的发育与成熟,修补断奶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可从根本上减轻仔猪断奶腹泻的发生。对早期断奶仔猪引起的肠黏膜形态变化以及Gln对其肠黏膜的修复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存在于各种动物的消化道中,并影响甲壳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色氨酸羟化酶是5-HT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可作为5-HT免疫活性细胞的特异标志。运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中华绒鳌蟹中肠、肠球和后肠的形态学及色氨酸羟化酶在其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中肠和后肠组织结构组成基本相似,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部分组成。然而,肠球外膜非常发达,由结缔组织组成。其余组织形态一部分与中肠相似(近头端),另一部分与后肠相似(近尾端)。色氨酸羟化酶在中华绒螯蟹中肠、肠球和后肠均有分布,阳性物质呈棕褐色。在中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在肠球,主要分布在近中肠端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核中、近后肠端的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以及外周结缔组织中;在后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为进一步了解5-HT在甲壳动物消化道中的生理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防治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提供益生菌株,从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筛选益生乳酸菌。利用子宫采样器采集28头产后45~65 d健康奶牛子宫内容物,通过体外培养、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并检测菌株的抗菌活性和物质、抗生素敏感性及细胞黏附性。结果表明:共分离筛选出15株乳酸菌,分别为唾液乳杆菌7株,粪肠球菌4株,殊异肠球菌、海氏肠球菌、耐久肠球菌和绒毛肠球菌各1株。15株乳酸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素敏感性;殊异肠球菌、海氏肠球菌、耐久肠球菌和唾液乳杆菌主要抗菌物质为有机酸;绒毛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主要抗菌物质除有机酸外还分泌细菌素。殊异肠球菌和绒毛肠球菌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较强黏附能力。殊异肠球菌和绒毛肠球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用于开发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动物肠球菌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不同动物的肛拭样品中分离肠球菌,利用基于肠球菌保守tuf基因的PCR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KB纸片法对分离到的肠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177株细菌,经鉴定确定为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鸡源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80%,牛源肠球菌为46.4%;猪源肠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7.3%,羊源肠球菌为2.8%;鸡源肠球菌对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为62.9%,而羊源未出现耐药菌株。[结论]来源于不同动物的正常菌群肠球菌对某些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组织解剖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5龄幼虫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发现其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和后肠肌肉层较中肠厚,整体结构与其它鳞翅目幼虫相似。其前肠由咽喉、食道、嗉囊、前胃和贲门瓣组成,其中前胃内膜特化出许多骨化的内膜齿突,贲门瓣为前肠和中肠的分界。中肠围食膜和内膜平滑且较薄,中肠肠壁细胞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比前肠和后肠多;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有1对幽门瓣,并着生有6条马氏管。后肠肌肉层次的排列与前肠相反,但结构却相似。  相似文献   

8.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全长9.70~17.48 cm唇鱼(Hemibarbus labeo)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结果表明:唇鱼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肠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消化腺包括肝胰脏和胆囊。唇鱼消化系统特点:口下位呈马蹄形,吻长而略尖,唇厚,肉质,下唇尤为发达。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肠呈S型,分前肠、中肠、后肠,前肠部较阔,内褶皱层很深,隐窝很窄,褶与褶相连成网状,褶的分支不发达,中肠及后肠褶的深度渐弱,肠后部末端褶层最浅。肝不分叶,呈长条形,一长形的裸露胆囊被肝包围,肝小叶是唇鱼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肝胰脏不分开,胰脏弥散,位于肝、脾及肠管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肠道Glu和5-HT细胞的形态、位置与分布情况。方法:使用Glu和5-HT抗哺乳动物血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Glu细胞在齐口裂腹鱼肠道中以中肠分布最密集,前肠和后肠分布密度较低;重口裂腹鱼肠道中,前肠和中肠分布密度较高,后肠极低。5-HT细胞在齐口裂腹鱼肠道中的分布密度前肠最高,中肠次之,后肠最低;重口裂腹鱼则在前肠和后肠分布密度较高,中肠较低。Glu和5-HT细胞主要呈梭形和锥形。结论:Glu和5-HT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与两种裂腹鱼食性和肠道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4种金属离子对红白锦鲤消化组织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4种金属离子(K+、Na+、Mg2+、Ca2+)对红白锦鲤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25~150mmoL/L),4种金属离子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同。K+、Na+对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淀粉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Mg2+对肝胰脏、前肠、后肠的淀粉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Mg2+对中肠的淀粉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Ca2+除对肝胰脏淀粉酶没有明显抑制以外,对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长蛇鮈肠道组织结构与ghrelin的分布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长蛇鮈肠组织形态学及 ghrelin 在其内的定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长蛇鮈肠壁组织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组成.中肠粘膜层厚度及由粘膜层形成的肠皱褶长度均显著大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肠和中肠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厚度显著高于后肠(P<0.05),但这3层的厚度在前肠和中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ghrelin 在长蛇鮈的前肠、中肠与后肠的粘膜层均无分布,但在粘膜下层均有分布,且前肠和中肠的粘膜下层呈强阳性反应,后肠粘膜下层阳性反应较弱;长蛇鮈前、中、后肠各区段肌肉层和浆膜层均见ghrelin阳性反应,但无明显差异.浆膜层ghrelin阳性反应要比肌肉层明显.因此,根据长蛇鮈肠道组织学结构差异,可将其明显的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由ghrelin在肠道的分布规律发现其在长蛇鮈的摄食和食物消化吸收的内分泌调控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观察肉鸡小肠各段肠干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为探讨小肠干细胞与肠损伤修复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理论。采集处于生长阶段肉鸡(28日龄)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Lgr5作为肠干细胞表记标记,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肉鸡小肠各段中的肠干细胞分布和形态结构特点。结果表明,Lgr5作为肠干细胞表记标记特异性强,结果可靠。肠干细胞在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均有分布,主要位于隐窝基底部潘氏细胞的+1~+4位置,细胞呈柱状或锥形,核椭圆形或染色不清。平均每个视野中肠干细胞数量十二指肠2个、回肠3个、空肠3个。本试验首次证实Lgr5可作为肉鸡肠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并观察了肉鸡肠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初步确定了肉鸡小肠中肠干细胞的数量,为进一步探讨肠干细胞在肉鸡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草鱼(Cyprinus idellus)、鲤鱼(C.carpio)和埃及胡子鲇(C.lazera)幼鱼为试验对象,添加鱼粉组为对照组,添加6%提纯的大豆球蛋白(Glycinin)组为试验组,设计成2种等氮(草鱼30.06%,鲤鱼36.02%,埃及胡子鲇40.05%)、等能(草鱼16.15 MJ/kg,鲤鱼15.26 MJ/kg,埃及胡子鲇15.86 MJ/kg)的半精制饲料。饲养6周后,解剖鱼体,迅速固定肠道的前、中、后段,制作肠道组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Olympus显微镜采集图像、Image pro-plus 6.0分析图像中的累积光密度。结果表明:Glycinin在草鱼前肠累积光密度显著高于中肠(P<0.05),与后肠差异不显著(P>0.05);鲤鱼前肠累积光密度显著高于中肠(P<0.05),后肠累积光密度极显著高于中肠(P<0.01),前肠与后肠差异不显著(P>0.05);埃及胡子鲇中肠累积光密度显著高于前肠(P<0.05),后肠与前肠、中肠差异均不显著(P>0.05)。Glycinin在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前、中、后肠分布规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肉食性鱼类前、中、后肠分布规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鱼类同一部位的Glycinin的含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肠腺4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及4种消化酶在中肠腺、胃、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35、65、45℃,最适pH分别为6.2、5.5、4.4、7.5;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试验条件下,中肠腺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为最高;蛋白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胃〉肠,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大小依次为中肠腺〉肠〉胃,而淀粉酶活性在中肠腺、胃、肠中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泥鳅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5-HT-IR细胞分布在泥鳅消化道的食管、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密度最高,食管和前肠后段其次,中肠最少,分布差异显著;SS—IR和PP—IR细胞相同,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前肠,食管段最多,前肠后段较少,前肠前段最少,中肠和后肠中未见分布;Gas—IR、Glu—IR和SP—IR3种免疫活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分布。[结论]泥鳅消化道内这6种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其他鱼类比较,既显示了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的共性,又显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应用示踪法和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桑蚕幼虫中肠各部位对亮氨酸和尿嘧啶吸收作用的差异。在体外培养中,中肠各部位对亮氨酸的吸收作用以中肠中部最强,对尿嘧啶的吸收作用以中肠后部最强,同时培养液的pH对中肠吸收尿嘧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斑星天牛消化道的形态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消化道包括前肠、中肠及后肠。前肠是短而细的直管状,无素囊及前胃。中肠长度是消化道总长的53%~67%,前端明显膨大,后端明显变细并折转为三段,以马氏管着生处与后肠交界。后肠较短,具隐肾结构。  相似文献   

18.
早期断奶仔猪肠粘膜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仔猪肠粘膜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发育过程、肠粘膜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功能及肠粘膜的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等,重点阐述了早期断奶对仔猪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池养鳗鲡胃肠组织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池养鳗鲡禁食6h后解剖,收集胃、前肠、中肠和后肠,测定其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胃组织蛋白酶显著高于肠组织蛋白醇,且前肠>中肠>后肠,肠组织淀粉酶活力前肠<中肠<后肠。肠淀粉酶与肠蛋白酶最适pH分别为7.6与7.8,相应最适底物浓度为1%与0.5%~1.0%,NaCl0.05mol/L对肠淀粉酶具有充分的激活效应。  相似文献   

20.
桑粒肩天牛幼虫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7头野外采集的桑粒肩天牛幼虫肠道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发现了13种菌群。其中葡萄球菌属在前中肠、中中肠、后中肠和后肠中的分离率为100%,是常住菌群。链球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在上述4个肠段都能分离到,但分离率较低。而其他菌群只能在某些肠道分离到,为过路菌群。各个肠段菌群菌量分布不同,即后中肠<中中肠<前中肠<后肠。葡萄球菌属菌量在各肠段分布同总的菌群菌量一致。可见葡萄球菌属在桑粒肩天牛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