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地沟在北方常用于栽培平菇或木耳等,7、8月由于气温过高而常被闲置,为了提高地沟菇棚的利用率,我们于1987年进行了地沟栽培草菇试验。(二)建造地沟选高燥、通风之处,挖一个宽2.5米、深80厘米、长度不限的地沟,在沟两瑞竖两个木桩,木桩顶部横拉一根铁丝,铁丝距地沟底2米,然后在铁丝上面盖塑料薄膜,薄膜的下端在地沟边缘用砖压实,形成一个瓜庵形棚,再将地沟棚一端封实,另一端留一个进出的门即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可在地沟菇棚中设置两  相似文献   

2.
人防地道或地下室栽培平菇,往往光照不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为了摸清光照强度对平菇生育的影响,我们于81年在人防地道中做了不同光照强度的对比试验。试验方法:每隔2.5米装一盏电灯,光源到培养料面的距离是1.8米,在发好菌将要产生小子实体时开始照明,每天6~7小时。试验分四种处理:①60瓦灯泡;②100瓦灯  相似文献   

3.
根据食用菌阶段发育的要求,笔者于1986年10月作了黑色薄膜覆盖栽培平菇试验,现将方法和结果简介于下。(一)材料供试菌株为平菇539,引自黑龙江应用微生物所。培养料配方为百公斤棉籽壳加过磷酸钙2公斤、石膏粉3公斤,用0.15%的多菌灵悬浮液125公斤拌匀。(二)方法试验设黑色薄膜覆盖与无色薄膜覆盖(对照)两种处理。场地为水泥地,面积10米~2,每米~2为一小区,随机排列重复5次,100公斤棉籽壳料  相似文献   

4.
被列入1986年国家“星火”计划的山西省“小平菇地沟栽培及加工技术”项目,由于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前两年偿还了国家投资,初步显示了“小平菇”计划短、平、快优势和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小平菇地沟栽培及加工技术”是山西省临猗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承担的“星火”项目。该项目具有技术先进适用、产品适销对路、投资见效较快等特点。一年来,小平菇的“星火”已在临猗县形成“燎原”之势,菇农遍及全县20个乡、镇,专业户达250多户,并由此辐射到运城地区的各个县。1986年,仅临猗县就产菇700余吨,其中出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1985年春开始用塑料大棚立体袋栽平菇试验获得成功,后于1986年在全县推广,目前全县塑料大棚已发展到160多个,年产鲜菇140万公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塑料棚的搭建塑料大棚建造时,要着重充分利用太阳能,其形式有三种:(1)半地下池塑料大棚,宽7米,长15~20米,南北、东西向均可,挖40~60厘米深,将土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从1986年开始,利用春、夏伐桑条栽培平菇,首先进行了配方筛选试验。一、供试材料(一)桑枝条屑:1986年春、夏伐桑条,经粉碎机加工为6~60目筛眼粒度的碎屑。  相似文献   

7.
目前华北地区多用棉子壳栽培平菇.虽然棉子壳栽培料已出过平菇,但棉子壳中的营养物质未耗尽.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草菇菌丝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很强.为了充分利用原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从1986年开始试验用平菇废料栽培草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其它几个生产点进行了推广应用,均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如1990年在清苑职技校食用菌场,用平菇废料30000kg分批栽培草菇,生物效率在30~50%之间,获纯利2万多元.由于平菇废料栽培草  相似文献   

8.
地沟双膜冬季栽培平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县平菇生产发展很快。为了提高生物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们探索了地沟双膜冬栽平菇,收到了较好效果。如1988年投棉籽壳料2500公斤,产鲜平菇4100多公斤,生物效率达164%,比常规袋式栽培提高60%左右。现将主要技术措施简介如下:(一)选地与地沟建造:选背风向阳场地,按东西走向挖沟。沟深180厘米、宽150—200厘米,长以30米左右为宜,南北墙分别高出地面20和40厘米,东西两头留出入口和通气口;出入口要低,通气口要高,使沟底成一个自然坡度。在距沟顶下15—20厘米处按东西方向拉一与沟长相等的铁丝,上铺薄膜与沟顶平行;沟顶用竹杆搭棚架,再覆薄膜和草帘。这种地沟  相似文献   

9.
平菇生料床栽往往由于污染而造成减产或无收。而采用熟料袋栽,则成本提高,效益降低。为此,我们从1981年起,对平菇生料大床栽培的高产技术进行探讨,现已取得明显效果。例如1986年在四川资阳、南充种植了631米~2,产菇10458.7公斤,生物效率达108.7%,平均每米~2单产达16.6公斤。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适合地道栽培的优良平菇菌种,我们于1986年在地道内设置了品比试验.一、材料和方法(一)场地为使试验有代表性,我们将试验安排在兰州市三号洞人防工事内,地道宽4米,高6米,总面积约4000米~2,水泥拱型,走向为“7”字形,南面和东面各有一个洞口,试验设在离南洞口250米左右处。(二)试材参试菌株共11个:P_1(引自中国农科院蔬菜所),P_2(引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P_3(引自黑龙江应用微生物所),P_4(引自中科院微  相似文献   

11.
夏季地沟栽培紫孢平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孢平菇在河北多为春秋两季栽培。为了探索夏季栽培技术,我们在本校实验农场于87年6月至9月进行了地沟栽培紫孢平菇试验,收到了满意效果。现简报如下:(一)供试材料紫孢平菇母种由河北省微生物所提供,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料配方为棉籽皮93%、玉米面5%,白糖1%、石膏粉和过磷酸钙各0.5%,用1∶800倍苯菌灵药液拌料,料水比1∶1.5,pH 为6.(二)栽培方法采用塑料筒袋作栽培容器,室内发菌,地沟码垛栽培,收三潮菇后用覆土栽培。  相似文献   

12.
国际市场姬菇一直畅销不衰,外贸部门要求发展大宗产品出口,各地菇农也纷纷转向姬菇生产。为提高菇农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提出姬菇优质高产“十改”措施如下。(一)改全地沟为浅地坑菇房过去姬菇栽培采用地沟菇房,即在地平面挖1.6米深、沟宽2—2.5米上拱竹杆盖上农膜的全地沟。这种地沟挖土量多工程大,费工费时造价高,而且沟内因通风换气困难,姬菇生产不良,多呈畸形;温差变幅小,病虫繁殖严重。改为浅地坑菇房,即在地平面挖60厘米深、3—4米宽、12—15米长的地坑。将挖出的土筑北墙高1米,南墙高60厘  相似文献   

13.
地沟夏季栽培平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1990年第2期登载了薛海滨等的"地沟双膜冬季栽培平菇高产技术",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在冬季利用地沟独特小气候栽平菇的方法,其实,地沟在夏季也可栽平菇,现简要地介绍其栽培技术.(一)制栽培袋为充分利用时间,先要制栽培袋.因夏季温度高,应选用的菌种必须是较耐高温或对温度反应不甚敏感的,比如凤尾菇、栎平菇、榆黄蘑、ZP-1等菌株.培养基可用棉子壳、稻草(切成7cm左右长)、麦秆(切成小段或粉碎)等为主料,配料时每100kg加石灰和过磷酸钙各1kg、多菌灵0.2%,加水拌匀,含水量以手握料指缝见水而不滴为宜.用50×25cm的塑料袋作栽培容器.采用层播法,三层菌种、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在干旱多风季节平菇与蔬菜的间作效果,我们于1986年进行了本项试验。一、材料和方法平菇菌种为浙农75322。培养料为纯棉籽壳,另加石膏2%.磷酸二氢钾0.2%、40%胶悬多菌灵0.2%、石灰0.5%、尿素0.3%,料水比1∶1.7.每米~2用棉籽壳12.3公斤,用种量为干料的10%。供间作的蔬菜品种有西红柿、茄子、黄瓜于4月中旬定植,豆角、云豆于4月上旬露地直播(覆地膜),种植密度及管理水平与常规菜田相同。初夏间种平菇,要先种平菇后种菜,按以下设计要求整好菜畦,挖出菇畦,在播种前1天将菇畦灌透水,并在畦内均匀撤上石灰  相似文献   

15.
在太行山区农村有许多大型的人防工程山洞,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工程的作用,我们在山洞中进行栽培平菇试验,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试验选择了8个中型山洞工程,洞高6米,跨度8米,洞深20米,面积约160米~2,设有门窗,洞内有三排18盏电灯照明,各洞之间有隧道连接,洞内还有可调自流通风口,年平均气温15℃,最高25℃,最低5℃,常年湿度为70~90%,适宜平菇生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下脚料,解决我省部分城效地区传统的一稻一麦相互争肥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在1985—1986年平菇水稻轮作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1987年10月—1989年5月先后在寿县、淮南和长丰等地区,在15.4亩稻茬地上进行了示范推广,实播平菇3088平方米,投料为46320公斤,产鲜菇52943.8公斤,生物学效率达114.3%,其经济效益较传统水稻与小麦轮作提高10—20倍,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一)培养料的配制。原料可用新鲜、干燥无霉变和无虫的废棉花或棉籽壳、稻草等,使用前曝晒2—3  相似文献   

17.
阳畦栽培平菇,投资少,经济效益高,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大。为了周年生产平菇,本试验采用中、高、低温型平菇和凤尾菇进行品种搭配,取得初步结果。一、栽培方法阳畦深30~33厘米,宽90 ~100厘米,长不超过10米,搭建成北高南低(30厘米)的斜面或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选择适合沈阳地区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平菇菌株。我们于1984~85年,从北京、朝阳、上海、福建、杭州南阳、抚顺、本溪、沈阳林土所引进38个平菇菌株进行品比试验。试验采用阳畦、塑料大棚和室内等栽培方式。小区面积在1米以下,设三次重复,试验面积3.5米~2,栽培一个  相似文献   

19.
高温季节市场上平菇很少,种菇经济效益极佳,但风险很大易出现毁灭性失败.为了探索高温季节平菇栽培的稳产技术,我们从1988年开始进行了9次试验(共投料1万公斤),发菌成功率均达96%以上,平均生物转化率为80%,现将该技术简介如下:(一)场地选择及老菇房处理凡通风、遮光良好、最高温度不超过33℃的场地,都可用作发菌场所;而通风、保湿良好、最高温度不超过30℃的场所,才可用于出菇.如北方的平房、窑洞、地沟菇房均可用  相似文献   

20.
稻田套种平菇,是利用水稻在分蘖未期至抽穗前,将发好菌的平菇菌袋移入稻田内进行培养.1986年我们在菇农周良林的杂交稻田中进行了试验,用地1分,套栽1000袋,产菇355公斤,产值701元。1987年又在摄山乡农科站进行试验,用杂交稻田1亩,亩产鲜菇2150公斤,收稻谷547公斤,总产值4000多元,一季粮、钱超双干。此项技术目前已在10个县进行推广均获得成功。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稻田安排:要求地势稍高,排灌方便。水稻种以杂交稻为好,种植株行距为20×13厘米,每隔5棵留30厘米的人行道。每亩移栽2万穴以上,基本苗在8万左右。这样每平方米可套20袋,每亩可套1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