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全面系统评价洞庭湖区已有水利血防工程不同工程措施的血防效果,分析其防控钉螺的机理,在洞庭湖区选择河道综合治理、涵闸防螺改造、灌溉渠道硬化护坡3类水利血防工程共12个试点进行研究。2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3个灌溉渠道硬化护坡工程和1个中层取水涵闸防螺改造工程血防效果好,钉螺分布面积和钉螺平均密度均下降了90%以上;其余3个河道、3个沉螺池防螺改造工程血防效果较差。河道与灌溉渠道工程灭螺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干扰钉螺生存、繁殖,进螺涵闸防螺改造工程主要是建立阻螺设施、阻止钉螺向垸内扩散。提出了从项目立项、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管理、血防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等6个方面综合评价水利血防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地区34万公顷的江、湖、洲三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茂盛,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遍布,一直是我国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988年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彭镇华教授等开展了“以林为主,灭螺防病,综合治理和开发三滩”课题研究,采取毁芦、造林、间种等一系列基本举措,对滩地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长江中下游江滩“兴林灭螺”试点区内的现场实验观察业已证实,有螺江滩毁芦造林、林间实行垦种二年后,滩面钉螺死亡率明显升高,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明显下降。根据“兴林灭螺”大项目组要求,为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我们试用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兴林灭螺”后滩面残存钉螺的软体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林农间种、窄株宽行、低坝高拦发展水产等技术建立的林农渔复合生态系统,不利于钉螺孳生,灭螺防病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目通  邓春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23-5724
[目的]了解海藻对钉螺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开发利用钉螺食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海藻制成易于钉螺取食的形状,与灭螺植物粉一起添加到钉螺食物中,观察钉螺的取食状况、停留时间及生长状况。[结果]不同温度不同试验时间钉螺的成活率不同,温度越高钉螺的成活率越低;试验时间越短其成活率越高,即灭螺效果越低。[结论]将海藻与灭螺植物粉一起添加到钉螺食物中,能够吸引钉螺的取食,从而提高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钉螺分布密度的主导水分因子和钉螺分布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钉螺分布密度与汛期淹水时间、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有关,表现为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淹水时间;地下水位随滩地高程、林龄的增加或湖水水位的降低而降低,秋冬季地下水位常低于春季;土壤含水率在多阴雨的春季常高于秋冬季,并随滩地高程的降低、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增加;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均随高程的升高、林龄的增加或地下水位的降低而降低;挖沟抬垄整地所形成的杨树林分林内微生境的活螺框出现率与活螺密度大小为垄面<保留带<沟壁坡面、沟底<芦苇地(对照).  相似文献   

7.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生物杀螺具有环保、成本较低以及对钉螺定向特异的优点。从鄱阳湖草洲土壤及病螺体内筛选对钉螺具有高毒性作用的细菌,对其进行灭螺试验,发现灭螺效果与温度和菌液浓度关系密切,通过对细菌发酵上清液、菌体、裂解上清液及裂解沉淀物进行12%的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进一步表明对钉螺具有毒杀作用的是菌体分泌的一些蛋白分子。  相似文献   

8.
江湖洲滩是我国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的繁衍场所。历史上,曾采用围垦种植及筑圩养殖等方法,改造江滩环境,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尚有大面积江湖洲滩未被改造,这些滩面地形复杂,冬陆夏水,芦苇杂草丛生。针对这些滩面,以往多采用化学药物灭螺,但效果难以巩固。为探索消灭这些滩地钉螺的有效方法,我们从1990年起在学习安徽经验以后,开展了“兴林灭螺”  相似文献   

9.
营造灭螺林已经成为改善钉螺孽生环境、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就兴林灭螺思想的形成、兴林灭螺的机理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业结构调整对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沼渠网型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中的2个村作对比研究:幸福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改造钉螺孳生环境、病人和病牛化疗及灭螺;铁市村按常规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5年回顾性调查及比较分析.结果:试验村比对照村螺情、病情下降幅度大,生产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钉螺自然感染率、居民感染率、耕牛感染率、人畜接触疫水的距离和程度与人畜感染率之间均呈明显相关.结论:农业结构调整是湖沼地区防治血吸虫病重要综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滩地地下水位对钉螺分布密度和I—72杨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滩地地下水位在动态情况下对钉螺的分布密度和I-72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不同,钉螺密度呈五带分布,即一条密螺带、两条螺带和两条稀螺带。建立了地下水位与钉螺分布密度的回归方程y=-1.9686 0.251147x-0.004013x^2,r=0.86098,有明显的相关。地下水位30cm深时,地表钉螺分布密度最大,20、40cm次之,10、50cm最小。地下水位也影响I-72杨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差异显著。为今后滩地发展I-72杨提供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药物杀螺仍是控制钉螺的主要方法,氯硝柳胺、五氯酚钠虽最常用,效果较好但存在毒性较高,水溶性差等问题。基于此,选取了4种药物氯硝柳胺、五氯酚钠、溴乙酰基儿茶酚、氯乙酰基儿茶酚,并对其灭钉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浓度的溴乙酰基儿茶酚灭螺效果也很好,但低浓度效果不佳。氯乙酰基儿茶酚效果比溴乙酰基儿茶酚好一些,这两种药物灭钉螺效果虽然都比五氯酚钠、氯硝柳胺差,但是两者均有一定的灭钉螺效果,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灭螺可以有效地消灭血吸虫,鹤庆县50%的钉螺分布在桑园内及其周边地区,而灭螺的最佳季节正是养蚕季节.通过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进行防螺试验,结果证明常规灭螺即使有少量的药液污染桑叶,也不会对家蚕造成药害.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六年十月我们委托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彭镇华、康忠铭两位教授带部分应届毕业生,由安庆地区血防部门配合组成“三滩”(指江滩、洲滩、湖滩)调查设计组,于一九八七年夏季和次年同期两次对安庆市及沿江四县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完成“以林为主、灭螺防病、综合治理和开发三滩”的调查报告和三个滩地试验点的规划设计。由于三滩地  相似文献   

15.
滩地地下水位对钉螺分布密度和Ⅰ-72杨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滩地地下水位在动态情况下对钉螺的分布密度和Ⅰ-72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不同,钉螺密度呈五带分布,即一条密螺带、两条多螺带和两条稀螺带。建立了地下水位与钉螺分布密度的回归方程y=-1.9686+0.2511747x-0.004013x2,r=0.86098,有明显的相关。地下水位30cm深时,地表钉螺分布密度最大,20、40cm次之,10、50cm最小。地下水位也影响Ⅰ-72杨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差异显著。为今后滩地发展Ⅰ-72杨提供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乌桕、枫杨和柳杉乙醇提取液灭螺活性。[方法]采用室内浸杀钉螺试验,测定了乌桕、枫杨和柳杉乙醇提取液灭螺活性。[结果]乌桕、枫杨和柳杉均具有一定的灭螺效果,其中乌桕和柳杉灭螺效果相差不大,而枫杨的灭螺效果较差;采用乙醇能较好地提取植物的有效灭螺成分,比植物的水浸液灭螺效果要好。[结论]为生态抑螺植物材料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湖滩围网养鱼,可以有效地消灭钉螺,同时可充分利用水体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增加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湖区滩地治理与开发的一种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湖滩围网养鱼,可以有效地消灭钉螺,同时可充分利用水体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增加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湖区滩地治理与开发的一种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这几天听了领导报告和听同志们的专题报告,参观了三个现场,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现在我想就这两个“项目”,谈谈思路和特点。国家计委、林业部和卫生部下达的“长江中下游滩地、低丘综合治理与开发”和“以林为主、灭螺防病、综合治理与开发三滩”两个项目的总思路是以林为主,在综合治  相似文献   

20.
罗坤水  李闪全  徐林初  余能富  邹峥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060+7082-7060,7082
[目的]比较乌桕、枫杨和柳杉乙醇提取液的灭螺活性。[方法]采用室内浸杀钉螺试验,测定了乌桕、枫杨和柳杉乙醇提取液的灭螺活性。[结果]乌桕、枫杨和柳杉乙醇浸提液均具有一定的灭螺效果,其中乌桕和柳杉灭螺效果较好且相差不大,而枫杨相对较差;采用乙醇能较好地提取植物的有效灭螺成分,其灭螺效果比植物的水浸液要好。[结论]为生态柳螺植物材料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