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类型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和10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除穗长外,其余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理论产量与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及有效穗呈正相关,可通过这几个性状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2.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优化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秧龄、密度、施氮量等三因素三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建立高产的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措施的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秧龄三因素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农艺优化措施是:15d秧龄移栽,密度为每公顷栽150000丛、施氮量为每公顷在30000kg绿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加化肥纯氮150kg。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庞华莒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3):37-39,47
总体而言,常规稻的米质好于杂交稻,两系杂交稻的米质又好于三系杂交稻,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的明显差异,常规稻要把提高整精米率和改善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改进品质的重点两系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要把提高整精米率和减少垩白作为改进品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营养品质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4个紫花苜蓿品种第一个生长年份的营养品质及相关性。结果显示:(1)随着收割茬数的增加植株高度不断减低,从五茬平均值来看,株高排名前四名的分别是三德利、德宝、金皇后和赛特,高度均在60cm以上。(2)14个紫花苜蓿品种均能安全越冬,干物质产量前五名分别是赛特、金皇后、三德利、德宝和傲汗。(3)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其营养品质不一样,叶茎比以爱菲尼特最高,为54.69%,其次是多叶王、德宝、金皇后、盛世,前五名叶茎比均在50%以上;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多叶王,20.21%,其次是爱菲尼特、盛世、傲汗、德宝。(4)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和株高存在显著(P<0.05)的正相关,叶茎比与粗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呈现出显著(P<0.05)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在苜蓿的生产和选育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在田间测定植株高度、叶茎比预测紫花苜蓿的产草量、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进而预测其品质。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用3个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为供试材料,组成3×10NC II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其结果,谷粒长、宽、长/宽和千粒重等四个性状均为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谷粒的长/宽主要受母本(不育系)的影响,父本(恢复系)影响极小,未达显著水平;粒长、宽和千粒重三性状同时受父母本的影响,而且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个恢复系及其与6个不育系配组的42个杂交组合的11个产量性状间和8个品质性状间作了相关分析,并对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高的整精米率,大的长宽比和低的低的垩白度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三者可以同时进行改良,从典型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播始历期载荷量较小,所以在一定的生育期内,实现早稻的高产是可能的,糙米率,精米率和垩白度的载荷量较小。它们的改良可以与产量性状的改良同步进行。粒宽和长宽比载荷量的负值较高,我们在选育时要协调粒宽,长宽比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各地的温、光、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和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增产潜力。根据几年来的水稻强化栽培实践并结合目前先进的水稻栽培理论,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2003年湖南省永顺县的超级杂交稻的百亩高产攻关片中平均突破800kg/667m^2。  相似文献   

8.
水稻强化栽培(SRI)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提高湘西水稻产量 ,2 0 0 1年 ,引进了一项新型栽培技术———水稻强化栽培 (SRI)试验 ,强化栽培技术基本观点是 :重施有机肥 ,施有机肥 2 5 0 0kg/ 6 6 7m2 ;软盘育秧 ,单本移栽 ;栽小苗 ,叶龄 1.5~ 2 .0叶 ;稀植 ,密度 33.33cm× 33.33cm或 4 0cm× 4 0cm ,或 1m2 插 4株正方形栽培 ;间歇轻度灌溉(孕穗以前田间只保持湿润 ,田间开细坼时灌水 ,灌至田面湿润即停灌 ,孕穗期保持浅水层 ,成熟前 2 0~ 2 5d排干 ) ;人工中耕松土通气除草。根据SRI栽培的技术原理与基本方法 ,结合当地高产栽培的实际经验 ,进行 4个丘块SRI栽培试验 ,以探…  相似文献   

9.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双季晚稻条件下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4种类型品种产量与一般品质的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初步区划提供依据与参考,在江西上高县(28°31′N,115°09′E)试验点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与杂交籼稻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有所改善,而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略逊。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本研究认为上高地区"籼改粳"工程适宜种植的晚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  相似文献   

10.
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建国  潘启明 《种子》1998,(2):4-6,10
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籼粳交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都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的优势较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势较弱。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不同,直接显性和母体显性对杂种优势的贡献大小因性状而异,但总的来说,母体显性对籼粳杂种F2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胞质效应对部分性状(如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的群体平均优势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索我国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育种手段,为其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流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早籼稻不育系和5个早籼稻恢复系及NCⅡ设计配制了30个杂交早稻组合,对各组合的12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垩白和整精米率是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主要限制因子。12个主要品质性状组合间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各品质性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早稻的品质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为长/宽>粒长>垩白度>粒宽>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垩白面积>出糙率>胶稠度>精米率。出糙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糊化温度, 粒长与长/宽, 粒宽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 垩白粒率与精米宽、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对杂交早稻品质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遗传以及品质改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李雪林 《种子》2012,31(3):38-41
选择有代表性的11个优良粳型两系杂交稻亲本,包括6个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对4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4个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性状上,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在胶稠度两性状上则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而在整精米率上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早籼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能为品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6个籼型不同胞质类型的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旱籼恢复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分析了旱籼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整...  相似文献   

14.
亚种间杂交稻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5个粳型不育系和5个广亲和品种为亲本,按p×q交配模式配制25个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粒充实度差具有全穗性,充实度以穗的上位、中位和下位依次递减;子粒充实度的变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其广义遗传力在0.82以上,以加性效应为主;子粒充实度与其他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饱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受精粒数对子粒充实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选用不同来源的5个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7个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35个组合,研究了穗长、穗颈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等8个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8个穗部性状的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穗长这一性状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千粒重等3个性状则是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不育系对所研究8个穗部性状的大多数性状都有重要影响,恢复系对穗长、穗颈长、每穗总粒数等三性状亦有很大的作用.(3)参试的不育系以G 46 A为优良,恢复系以绵恢725为优良,明恢63是一个配制生育期较长高产组合的优良亲本.(4)亲本的自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关系密切,在育种实践中必须注意加强对亲本自身性状的改良.(5)遗传力方面,8个穗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千粒重>穗颈长>穗长>结实率>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每穗总粒数>二次枝梗数,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穗长>穗颈长>结实率>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两系杂交旱稻优质育种中最佳的亲本选配。以两系不育系‘绿102S’、‘绿旱1S’为母本,耐旱中籼稻鉴定材料‘13NJ103’、‘13NJ108’、‘13NJ113’和‘13NJ114’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设计研究8个杂交旱稻组合的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胶稠度6个主要米质性状的差异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以长宽比为评判标准,母本‘绿旱1S’的米质达到1级标准,‘绿102S’达到2级标准,父本均为2级标准,杂交后代除了A1B3外,其他组合均为2级标准;以垩白度和垩白率比为评判标准,亲本只有‘绿旱1S’、‘13NJ103’和‘13NJ114’米质达到2级标准,且它们的杂交后代米质也达到2级标准;以直链淀粉为评判标准,所有亲本米质本均达到2级标准,并且后代A1B3达到1级标准。以相同母本与不同父本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长宽比绝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以相同父本‘13NJ108’与不同母本分进行杂交,得到后代的垩白粒率均达到100%,表现出超低亲分离现象,其他米质性状表现规律不一致;各米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绿旱1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外观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绿102S’、‘13NJ113’和‘13NJ114’在改良米质蒸煮品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遗传力结果表明,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受基因型效应影响较小,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RAPD鉴定及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4  
用100个RAPD引物分析了具有广泛遗传资源代表性和较大应用面积的24个水稻雄性不育系、 3个保持系和3个生产中应用最广的恢复系。 其中72个引物具有多态性。 从中筛选出14个RAPD引物, 可检测出重演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47带, 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供试的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杂交水稻亲本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 我国水稻雄性  相似文献   

18.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遗传控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研究了由4个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7个恢复系配组的24个粳型杂种的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现 , 结果表明: (1)杂种粳米的品质性状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 但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有 较多的超高亲组合, 糙米率和精米率有较多的超低亲组合。 (2)杂种的整精米率、 粒长、 粒宽、 垩白率、 糊化温度5个性状与不育系呈显著正相关; 糙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