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山林区全属天然次生林,栎、杨、桦约占70~80%,多数是慢生低产、质量差,年生长率仅为1~1.5%。二十年来,对此类林分进行了改造作业,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一、改造的林分类型及技术措施依据被改造林分现状、树种组成、立地条件、外貌特征、年龄阶段,结合动态方向,划分改造林分类型。按照不同类型,因林制宜、因地制宜,本着改造、利用相结合,采取综合性的营林和改造技术措施。(一)低产山杨林:呈团、片状分布,生长在梁脊或山梁上部的阳坡、半阳坡。中壤土,含沙礓,较干燥。树种组成为10杨、9杨1栎、8杨2桦、8杨1栎1杂等。林  相似文献   

2.
在河北省林科所、河北林专实践队的指导帮助下,于今年七月间深入到我场造林、经营工作开展较好并已取得成效的查字作业区,对次生林改造和更新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总结。根据查字作业区改造更新类型所做的21块标准地调查材料,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阴浓厚土落叶松桦树混交林;(2)阴坡厚士桦树云杉混交林;(3)阳坡厚土落叶松柞树混交林;(4)阳坡厚土油松柞树混交林。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于1972年在该区的天然次生林皆伐迹地上,进行人工诱导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面积为2.87ha。试验方法①按1.5×3m的株行距植4年生红松换床苗;②造林后7年时抚育形成行距为1.5m的针阔隔行混交林;③在10、14年生时进行透光抚育。同时营造株行距为1.5×1.5m的红松纯林为对照。调查结果表明,16年生混交林每公顷总蓄积120.1 m~3,为对照的141%;且混交林树干形质好、抗病力强、植物种类多、枯落物易被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11.62%,枯落物3.14t/ha,pH7.3,对照则分别为7.17%、7.92t/ha、6.7。其营造成本仅为对照的59.9%。  相似文献   

4.
江南林场次生林红松更新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然概况江南林场位于吉林省磐石县东南。海拔286—840m,坡度5—25°,土壤为暗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15—40cm,50多年前境内原生植被为地带性阔叶红松林。现有林除部分解放后营造的红松、落叶松人工林外,几乎全为屡遭破坏届演替而成的次生植被。主要树种为山杨、核桃楸、水曲柳、椴树、黄波罗、柞树、(木色)树和榆树等阔叶树种。经营区属湿润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140天,年平均温度3.5℃,7月份平均气温20.4℃,1月份平均气温-20.8℃,年平均降雨量787mm。  相似文献   

5.
根据塞罕坝林场目前的树种结构与林分生长状况,提出了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冠下引种红松的建议,通过对红松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分布区与塞罕坝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的分析,认为塞罕坝林冠下引种红松是技术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白桦次生林改造技术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桦次生林进行改造,人工栽植针叶树种与白桦天然萌芽更新形成针阔混交林,提高了森林生产力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在混交林中落叶松生长最快,其次是油松和樟子松。随着林龄的增长,混交林的结构和生态环境将发生变化,如何诱导植被向顶极群落发展,是今后森林经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红松次生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自然森林循环或人为干扰后形成的。作为典型的林分,尤为重要的是其由原始阔叶红松林变化而来,其原林型分布局域的稳定性、水热条件、尚存的下木及地被植物等决定了其恢复阔叶红松林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由于其分布量较小,林区在实际经营中,往往放弃经营这一典型的、但却有经营前途的森林类型。在总结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型森林经营技术与策略,并进行推广示范。确定指导原则与适用范围,根据近自然经营与森林循环理论,将林分划分为处在不同阶段的系统,进行斑块经营,从而实现对该类林分的高效经营。  相似文献   

8.
新植红松幼林生长3年后,选其优良母树采集接穗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红松幼树嫁接9年后,树高、胸径、冠幅的生长量比同龄常规造林分别提高13%、19%、17%;红松幼树嫁接从6年开始,随年龄的增大,生长量明显加快,红松幼树嫁接后,树高生长率比常规造林提高9%,胸径生长率提高8%。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红松、油松、落叶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皆伐迹地上红松幼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松迹地上更新的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幼林生长缓慢,土壤养分含量低;次生林和油松迹地上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幼林生长快,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迹地上红松也能正常生长。指出营建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皆伐迹地为其最佳宜林地。红松采伐迹地不应继续营造红松,应以改善林地条件、恢复其生产力为目的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
就天然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及单株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为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及低产、低质林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诱导阔叶红松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次生林带状改造更新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次生林带状改造中 ,经过方差分析表明 :选择 6m、 4m采伐带宽度对落叶松更新成活率效果较好 ;不同树种更新效果有所差别 ,落叶松成活率最高 ,生长情况也好于其它更新树种 ,各更新树种保存率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直播红松造林是加速营林生产建设的一项可取措施。它可节省圃地,节省育苗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费用。但如何做好幼苗期的除草保苗工作是关键一环。1988年一面山林场用40%莠去津(阿特拉津)进行小面积试验,取得较好效果。东丰县一面山林场于1986年春,在低质低产落叶松成林皆伐迹地上进行红松直播造林,密度为1×1.5米(每公顷6600株),苗龄3年时,平均高为7~8厘米,平均地径  相似文献   

14.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应选择下阴坡、半阴坡的中下腹下缓坡、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段,实行顶浆造林。栽植密度:郁闭度在0.4-0.6时,2000-3300株/hm^2,郁闭度0.3以下时,3300-4400株/hm^2;0.6以上为1500株/hm^2左右。幼林抚育要进行5a,造林10a进行透光抚育伐,20a左右伐除上层阔叶树时,保留具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从而形成高稳产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5.
临江林业局闹枝森林经营所,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从一九五四年就开始绿化境内的荒山荒地。为了加快造林进度,以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大胆地进行红松直播造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直播的红松,经过抚育,早已郁闭成林。如在一九五六年春直播的红松林,现在每公顷保留2,900多株,平均胸径达8公分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红松生长影响因子、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现状,分析了当前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经营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经营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天然红松次生林在黑龙江省森工老林区中分布量不大,但作为极具典型的林分以及其原分布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经营具有现实意义,是恢复红松林的一条捷径。通过分析红松次生林高效经营的技术方法、理论依据以及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所产生的效果,说明应用该项技术三年来的测算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红松人工林修枝效果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荣岐  姜秀志 《林业科技》2001,26(5):11-12,35
红松人工林由于其木材含油脂较多,枝条柔软,所以枝条枯死后不易脱落而长时期留在树干上,随着林木年轮的生长,这些枯死枝条被包嵌进去而形成死节。因此,修枝对促进红松人工林形成优良材有重要作用。 为了探讨红松人工林的修枝效果,1988年9月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二林场跃进作业区1小班设立了1组不同强度的修枝标准地,于1993年10月上旬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简介如下。1 标准地设置 标准地设1组3块,设置在山下腹同一条水平线上。3块标准地相衔接,每块面积为20 m × 20 m,林地坡向为向西偏南,坡度15°…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大兴沟林业局东风经营所荒沟岭25林班原为蕨类——云杉红松林,海拔高520米,坡向北,坡度12°,暗棕色森林土,水肥条件中等。经过反复人为因素破坏,已演变为次生柞木林,树种组成9柞1桦 山 椴,郁闭度0.6,平均胸径15厘米,平均高12.5米。 1953年春,该经营所为解决苗木不足困难,在附近针阔混交林下挖取野生的红松、臭松、沙松、鱼鳞松、红皮云杉等3—6年生幼苗,然后在次生柞林的林冠下进行栽植,无规则混交,平均株行距为2.4×2.6米,每公顷栽植1600株左右,改造面积共为45公顷。十二年  相似文献   

20.
红松人工林和相邻次生林林下红松天然更新种群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球果采摘后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生存现状,了解红松天然更新种群的动态,以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两种林分为对象,对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状态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松人工林与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结构都不完整,蒙古栎次生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对应于球果采摘强度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两个峰值,而红松人工林内只有前4年生幼苗;(2)两种林分中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株/簇与簇数均符合指数函数变化,即红松幼苗幼树多以单株存在,簇生幼苗的数量占比很少;(3)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的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在苗高和地径生长都比红松人工林内的具有优势,两种林分中1a和2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不明显,但3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显著;次生林内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地径均极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内的红松幼苗。结论:在当前的这种球果采摘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受到了很大影响,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幼苗幼树以单株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