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双高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是云南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蔗糖业是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八五”、“九五”期间的重点培育,云南省甘蔗糖业得到快速发展。2002/2003年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26.67万hm^2,蔗糖产量突破190  相似文献   

2.
甘蔗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禾本科(Gram ineas)甘蔗属(Sacchrum)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中国蔗糖工业的重要支柱。根据国家对西部地区产业导向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十五”期间培植蔗糖优势产业的部署和要求,云南省蔗糖业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甘蔗栽培上,通  相似文献   

3.
云南“双高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蔗是云南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蔗糖业是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八五”、“九五”期间的重点培育 ,云南省甘蔗糖业得到快速发展。 2 0 0 2 /2 0 0 3年榨季 ,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 2 6 6 7万hm2 ,蔗糖产量突破 190万t,稳居全国第二。但是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 ,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 ,引种的频繁 ,化学农药的滥用 ,再加上云南气候、环境复杂多变 ,随之而来的病虫害给甘蔗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发生程度日趋严重。防治甘蔗病虫害是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  相似文献   

4.
蔗糖业是保山市的骨干产业之一。40多年来,蔗糖业对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蔗糖业是全市工业的主要行业,多年来制糖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4以上;蔗糖业是全市县、区和热区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蔗糖业是发挥热区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带动热区开发,热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蔗糖业还拓宽了就业门路,既解决了制糖业内部职工的就业问题。还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蔗糖业是雒容农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甘蔗生产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近几年来 ,我场蔗糖业发展较快 ,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16 5 0hm2 左右 ,甘蔗总产在 15 2 - 16万t。为了实现甘蔗生产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999年起我场开展了甘蔗“吨糖田”项目建设。“吨糖田”甘蔗平  相似文献   

6.
正1陇川县甘蔗种植业的发展现状陇川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南部,位于东经97°39′—98°17′,北纬24°08′—24°39′之间,地处滇西南"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中,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蔗糖生产重点县。2014/2015榨季全县进厂原料蔗196.74万吨、蔗糖产量24.72万吨,蔗糖产量占云南的9.9%,蔗糖业对陇川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蔗糖产业是我县经过多年培植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德宏作为国家滇西甘蔗优势区域和云南省重要蔗糖生产基地之一,为云南和国家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蔗糖业更是德宏州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德宏州常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hm~2左右,涉及全州5个县市、45个乡镇和65万蔗农(包括农场)。由于德宏州地处滇西峡谷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无酷热,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春  相似文献   

8.
贵州甘蔗产业发展概况、特点及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7个南亚热作省区之一,甘蔗生产和蔗糖业是一种区域性产业,是华南和川滇蔗区的延伸部分,具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加工基础,现已成为蔗区发展地方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穷地区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食糖产业的国际化开放竞争,国家应对竞争采取的蔗糖业优势区域发展策略,贵州蔗区作为全国蔗糖业的补充部分,应如何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本文论述了贵州甘蔗生产的概况、特点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不同产业都对经济起着促进性的作用。蔗糖业是云南省德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现阶段,随着蔗区的多样性和连作,以及在甘蔗种植上频繁外蔗区引种,使得甘蔗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被一些病虫害侵害,对其防治不合理不科学,造成甘蔗产量低、品质下降,种植过程中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本文就从甘蔗蓟马的发生以及综合防治做简要的分析概述。  相似文献   

10.
“云糖”原料蔗的种植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是仅次于广西的全国第二大的甘蔗种植区,尤其是南部由于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甘蔗生长,从而获得较高的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本文以临沧为例,阐述了甘蔗种植现状,分析了甘蔗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探讨了临沧甘蔗种植区域及生态状况,并提出了发展思路,以期为实现"云糖"原料蔗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湛江是一个具有悠久种蔗历史的糖业大市 ,也是我国三大蔗糖商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高峰时期 ,年甘蔗种植面积曾达 1 4 .6 7万 hm2 ,年蔗糖产量达 1 0 4万 t。在漫长的岁月中 ,甘蔗在给湛江带来“甜”的同时 ,也不时带来“苦”。于是乎 ,人们对甘蔗糖业褒贬不一 ,莫衷一是。近几年 ,人们不大谈论甘蔗糖业了 ,更失去过去大抓甘蔗糖业的劲头。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甘蔗糖业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发展湛江甘蔗糖业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甘蔗糖业是贵州省的一项特色区域产业,分析了制约贵州省蔗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加快甘蔗良种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根据蔗区生产布局规划、加快良种基地建设的对策,以促进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蔗糖产业是镇康县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蔗糖产业的兴衰已与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热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特色产业。由于镇康县经济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和科技服务体系相对落后,从而导致甘蔗抗灾能力较弱、产量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蔗农的收入减少,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下降。文章就镇康县近几年蔗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设性措施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十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加强并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开发,促进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甘蔗是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 ,是中国重要的制糖原料。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蔗糖基地 ,境内热区资源丰富 ,气温高 ,雨量适中 ,具有甘蔗生产的良好条件。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生产条件和科技的制约 ,云南的甘蔗产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常年全省平均每公顷产量为 6 0t左右 ,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全国第二产糖大省 ,产品占国内市场的 2 0 %。临沧是云南省主要蔗糖基地 ,无论甘蔗种植面积还是食糖总产量都居全省首位 ,蔗糖产业是临沧地区财政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临沧地区第一优势支柱产业 ,做大做强蔗糖产业对临沧地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市场来看,广西的蔗糖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在新时期广西蔗糖产业面临新任务和新形势,需要根据目前蔗糖发展需求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以保证广西蔗糖产业稳定发展,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分析广西甘蔗"双高"建设对蔗糖业发展的作用,以促进广西蔗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耿马县是云南省第一产糖大县。近年来,蔗糖产业连创佳绩,甘蔗的入榨量和产糖量位居全省第一。但是由于受品种、气候、水分、土壤等因素的影响,甘蔗的单产量上不去。甘蔗如果长期连作,还会发生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黑穗病等,使种质退化,产量下降。为防治甘蔗病害、促进蔗糖产业的持续发展,需将甘蔗种苗进行温水脱毒处理。以期能提高甘蔗产量,促进全县蔗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发挥甘蔗生产的潜力优势,云南省规划到2015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平均每亩单产达到5.0吨,年产蔗3000万吨以上,甘蔗含糖量15%以上,出糖率13%以上,产糖300万吨,蔗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实现与2010年相比产糖量增加百万吨、综合产值增加百亿元的"双百增"目标。为此,"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蔗糖产业大发展。1、建设甘蔗基地根据国家新一轮甘蔗糖料优势  相似文献   

20.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10多年来,云南蔗糖生产获得连续发展,到1992年甘蔗种植面积已达15.66万公顷,提前实现2000年种植计划,甘蔗总产906.89万吨,农业单产3.86吨,产糖87.76万吨,提前实现“八五”计划指标。甘蔗种植面积、总产和产糖均超历史最高水平。产糖已上升为全国第三位。云南蔗糖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云南省蔗糖生产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优势要进一步发挥,机遇要及时抓住,为提前实现产糖100万吨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