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森林公园喷淋防火林带关键技术研究实验,找出喷淋防火林带的水源收集处理系统、喷淋用水量、喷淋喷头射程和喷淋高度对提高林带防火性能的最佳有效方式,,用以提高林下可燃物含水率和改善林带防火小气候,对森林公园的防火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不同林分类型的防火林带的小气候效应,以广东省中山市防火林带的9个典型的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其林内进行了小气候要素的日变化观测,研究了不同防火树种组成的防火林带小气候特征及其日变化规律。从9个标准地的小气候的方差分析发现:林内不同标准地的风速、大气压以及海拔差异均极显著(P0.001),不同标准地间的温度差异显著(P0.05),而相对湿度差异不显著;针叶树为主的标准地风速相对较大,阔叶林的标准地风速则相对较小;生长不良的阔叶林以及针叶林,林内温度较高;阔叶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的林内相对湿度较高;不同的标准地其小气候特征日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中山市防火林带树木的有序生长及防火林带的高效营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春季以济南森林公园内广场为对照点,分别在9个专类园区内随机选取1个监测点,进行了定时定点的监测.测定了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空气负离子浓度等小气候环境因子,并计算了人体舒适度指数.结果表明:春季植物群落有降温、增湿、降低风速、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作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在舒适范围(DI:58~75)内;郁闭度高的春花园...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防火林带枯落物水喷淋前后含水率的变化,建立枯落物含水率与时间变化曲线模型,得出枯枝和枯叶的含水率与时间变化函数.结果表明,喷淋1 h后林内枯枝、枯叶含水率分别从喷淋前的17.6%、13.1%升至45.9%、59.2%,之后含水率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喷淋后,林带内枯枝、枯叶由易燃和可燃状态转变为不燃和难燃状态,并分别维持26.4、23.9 h.1次有效的水喷淋能显著提高林带防火能力.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的气候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小气候、旅游舒适度和空气负离子含量等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帽峰山森林公园旅游区气候变化相对缓和,与广州市区相比公园内年平均温度低2.2℃,年较差小1.9℃,相对湿度增加10.4%,风速降低了0.4m/s,紫外线辐射几乎全部被林冠遮挡或者吸收,舒适旅游期比广州市区长32d。此外还分析了公园中的空气负离子含量,结果都在900个/cm3以上,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分析表明帽峰山森林公园具有旅游舒适期长,景观丰富,负离子含量高,气候资源的利用价值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内选取蒙古栎林、胡桃楸林、白桦林三种林分设立样地并建立观测点,于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对各林分地表枯落叶、1h时滞和10h时滞枯枝的可燃物含水率进行测定,同时采集空气温度、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建立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预测可燃物含水率。结果表明:1)不同气象因子对不同可燃物影响程度不同,空气相对湿度对蒙古栎林的影响显著,风速对胡桃楸林的可燃物含水率影响大,而白桦林易受空气温度影响;2)可燃物含水率在每日变化呈现谷状,13:00~15:00达到每日最小值;3)建立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三种林分中,白桦林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最高,白桦林三种地表死可燃物类型中,10h时滞枯枝预测模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喷淋防火林带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防火林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更优异的防火效果。采用自动喷淋技术可以实现林火的自动监测与扑灭。从喷淋防火林带技术的原理与系统构成出发,阐述其功效与适用条件,并就建设与维护费用问题,与传统的方法进行比较。案例分析表明,采用自动喷淋技术开展森林防火,见效快,可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管护费用,确保人身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防火林带迎风面风速分布规律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风洞模拟方法,对通风结构、疏透结构和紧密结构3种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风速进行测定,绘制了3种结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等值线图;根据风速的分布特征,采用多模型选优的方法,确定了山脊防火林带迎风面的相对风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紧密结构与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迎风面的阻风性能比较好,最小相对风速达到70%以下,而通风结构的阻风性能最小,迎风面的最小相对风速在80%左右。如考虑其综合防火效能则以疏透结构的防火林带阻火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城郊森林公园能为市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介绍了太原市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概况;从组织管理、基础设施与防火林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搞好城郊森林公园防火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对沿海防护林林内外的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布点测量。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对于风速有明显的减弱作用,风速最小值处于林带中央位置;风速减弱的整体趋势呈抛物线状,在林带作用下先减弱,离林带越远,这种减弱风力的作用越弱;经过防护林的作用,风力减小且风速变化幅度也减小;防护林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护林林内气温相对降低,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对沿海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屏嶂森林公园消防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广东省东莞市大屏障森林公园设计实例,介绍了森林公园的消防总体规划、防火建筑、防火林带设计、消防给水系统设计、监测报警系统设计等,满足了森林公园防火灭火功能,同时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临安市空气负离子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对临安市具有代表性的3个不同功能区(城郊森林、教学区、市中心)空气正、负离子浓度和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量子、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城郊森林空气负离子日平均浓度和CI指数都明显高于教学区和市中心,3个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日间极值出现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空气负离子日变化趋势与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相同,与温度、光量子、风速的日变化趋势相反,而空气正离子的日变化趋势与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功能区,温度、相对湿度与负离子平均关联系数分别为0.818、0.821,其次为光量子和可吸入颗粒物,风速对空气负离子影响最小.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三叠井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立行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41-45,49
对三叠井森林公园内10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7:00-18:00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温度、相对湿度进行测定与分析,并以单极系数和空气离子评价指数为标准对其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叠井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18∶00时变化特征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V”字形形态;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空气湿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鸳鸯瀑布>坪溪>奇树湾>古槠亭>竹柏林>鳄鱼潭>天籁谷>状元帽>熊面壁>观景台;所有观测点的空气质量均达到了A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装高度为1.25m、1.65m、1.90m、2.35m、3.20m喷头的喷淋射程和喷淋均匀度进行的测试,发现了在设置的防火林带中,喷头的喷淋效果受郁闭度、树高、冠幅、地形、坡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实验林中的测试结果表明:高度为1.65m喷头喷淋均匀,喷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依托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的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利用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1 a内该地区的大气PM2.5和气象观测数据,对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季节变化规律,以及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对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波浪形变化,并且有2个高峰,一个高峰出现在夜间,另一个高峰出现在上午。大气PM2.5质量浓度在春季最高(平均值为89.42μg/m~3),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平均值为53.27μg/m~3)。不同季节影响PM2.5质量浓度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春季PM2.5质量浓度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冬季PM2.5质量浓度均与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了桉树人工林内不同高度位置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水汽压、风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冠层以下日平均气温存在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辐射逆温现象;与林冠上方相比,空气相对湿度日均值雨季前(2—4月)较小,雨季(5月)以后较大,但变化幅度均较小;林冠层以下水汽压日均值较林冠上方大但变动幅度相对较小;林冠下风速明显小于林冠层以上风速,且林冠下风速层差异微小,风速相对林冠层以上较稳定,对风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暑期高温时对广州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南蒲桃(Syzygium cum ini) 阴香(C innamomumburmannii)林带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距离林带2 m处与距离林带16 m处相比,昼间平均光照强度低21 247 lx,昼间平均气温低1.8℃,昼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大4.5%。随着与林带水平距离的增大,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起伏变化增大,海南蒲桃 阴香林带不仅能有效减小太阳光照强度,而且表现出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  相似文献   

18.
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防火林带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有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森林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遵循防火为主、多效兼顾。林带网络化、结构合理化,固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火的乔、灌木,采取林下套种,合理配置,营造或改造现有林分,建成具有多层结构及立体防火功能的防火林带,形成以路网和周边林缘为基础,与森林景观协调的防火林带网络体系,保障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浙江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类型和树种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浙江林火发生时间、火源和植被的特点分析,在总结浙江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鉴于生物防火林带以害设防、多功能、近自然建设发展趋势分析,提出新建型、改建型和提高型3种建设类型。根据浙江自然地理和林火发生特点,针对山脊、上坡、下坡、坡脚(耕地或林缘)、坟地、森林公园6种不同建设区段,研究提出木荷防火林带、红花油茶防火林带、木荷-冬青防火林带等21种近自然型和生态经济型的结构配置模式,并就防火林带树种的适地适树选择和生态经济功能方面对模式选择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防护林林带结构,尤其是疏透度,对于调整和改善林网内的小气候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多点式自记测风仪(GB228),对吉林省西部水田防护林开展了林带结构因子对林带内温湿度影响研究,同时分析了林带结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防护林在有叶期和无叶期分别降低和提高了背风面的温度,有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有叶期)与树高和冠幅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无叶期林带内外温度差(T无叶期)与树高、胸径和冠幅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水田防护林提高了林带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而且有叶期的空气相对湿度增幅要大于相应的无叶期;不同观测距离处的水稻产量不同,但影响趋势一致,其产量的最大值在观测点7处,且林带3、4、6、8的水稻产量较高,分别为880 g/m2、899 g/m2、916 g/m2和923 g/m2;当有叶期疏透度(β有叶期)和无叶期疏透度(β无叶期)分别在0.31~0.39和0.63~0.75时,林带对其背风面的温湿度调节作用明显,对应的水稻产量较高。适宜林带间距是3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