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绿色科技》2016,(14)
根据2014年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发布的PM_(2.5)监测数据研究了佛山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佛山市PM_(2.5)日均浓度集中在16~45μg/m~3的浓度区间,PM_(2.5)日均浓度超标的日子主要出现在秋冬季(1月、10~12月)和春季(3月)静稳天气多发的时段,以及夏季(6月)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时段。污染日平均浓度为101μg/m~3,为年均浓度45μg/m~3的2.2倍。污染时段周末的污染天数略高,受夜间逆温等气象条件影响,污染日内PM_(2.5)各时刻的浓度出现夜间偏高。靠近污染源和污染输送通道的点位年均浓度较高。利用克里金插值进行年均浓度和污染日平均浓度空间分析发现,浓度高值区均位于与广州中心城区相邻,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北部。污染时段内,中度污染的污染带影响面积覆盖南海区和禅城区的大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及大众对空气环境的质量愈加重视。PM2.5作为灰霾的主要成分,是衡量空气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2013年以来,大陆中东部反复出现灰霾天气,给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群众的健康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针对PM2.5的危害及相关治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可鉴之处,同时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3.
4.
《绿色科技》2017,(10)
指出了深入了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于大气污染防治、预警预报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武汉10个监测站点每小时PM_(2.5)和PM_(10)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武汉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异特征及与气象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PM_(2.5)和PM_(10)浓度均呈现出西部最低、东部居中、中部高低斑块状分布的空间格局。时间上各城区均呈现颗粒物浓度随着月份变化先降低后升高,1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且浓度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武汉市城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6年典型区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典型区域城市PM_(2.5)与PM_(10)比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与PM_(10)比值区域不同占比不同,发达城市北京、上海PM_(2.5)占比最高,主要为细颗粒物污染。珠三角地区PM_(2.5)与PM_(10)比值相关性稳定,污染物成分稳定。PM_(2.5)与PM_(10)比值受地域性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PM_(2.5)超标的新闻时常拨动人们敏感的神经,全国190座城市的PM_(2.5)年均浓度平均为60.8μg/m3,其中PM_(2.5)年均浓度达到国标35μg/m3的城市仅18座,超标城市占90%以上。多个省市因各种原因,导致PM_(2.5)严重超标,其中保定、石家庄、菏泽、聊城等城市问题尤其突出。如何应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刻不容缓课题,提出了利用园林植物有效降低大气中的PM_(2.5)的对策,这既是园林部门的工作,也是园林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8.
9.
《绿色科技》2016,(16)
通过对佛山市10个测点2012年PM_(2.5)浓度连续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M_(2.5)浓度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PM_(2.5)浓度周一和周末较低,但差别不明显城市内不同地理位置测点的PM_(2.5)浓度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均比较相近;各测点PM_(2.5)/PM_(10)比值范围在48.67%~74.07%之间,PM_(2.5)/PM_(10)比值总体上随PM_(2.5)和PM_(10)浓度升高而增大;能见度与PM_(2.5)、PM_(10)存在近似幂函数关系,且能见度与PM_(2.5)的幂函数关系更明显,相关系数更高,表明颗粒物特别是PM_(2.5)在低湿度时消光作用显著,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在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四个园林绿化区内以油松、白皮松、国槐、柳树和杨树等常见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于秋季采集各树种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获得不同树种叶片表面PM_(2.5)吸附量,并用电镜扫描叶表面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子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均是桧柏和白皮松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0.26±0.003 8、0.18±0.022 7μg/cm~2和0.252±0.228 1、0.162±0.016 7μg/cm~2,北京植物园中则是以油松(0.33±0.122μg/cm~2)和雪松(0.43±0.099μg/cm~2)最为突出,而西山森林公园中油松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它树种同一树种,其吸附量为1.078±0393 4μg/cm~2,是最小值(五角枫)的9.6倍,说明不同树种在相同地点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且针叶树种间吸附量差异较阔叶树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地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西山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南海子公园松山自然保护区,树种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柳树、杨树(P0.05)和油松(P0.01)叶表面PM_(2.5)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成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树种叶片PM_(2.5)吸附量随空气污染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四川林业科技》2016,(6)
2014年8月~2015年7月,以重庆铁山坪森林公园主干道路为对照,采用高精度手持式PM_(2.5)速测仪(CWHAT200)定位监测了不同树种、林分及其结构特征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铁山坪森林公园道路和7个监测树种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变化均比较大,与公园道路相比,各监测树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具有削减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功能,其中以枫香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最强,楠竹最弱;不同林分调控下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各林分的不同垂直结构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均表现为乔木层乔灌层乔灌草层,相反,其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则均为乔灌草层乔灌层乔木层。可见,具备乔灌草空间结构配置的林分具有更强的调控大气颗粒物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绿色科技》2016,(16)
指出了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现象加重,有关雾霾的重大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对PM_(2.5)的测量显得越来越重要。设计采用Arduino为控制中心,由夏普GP2Y1010AU0F粉尘传感器测量空气粉尘浓度,单色液晶显示屏显示当前空气粉尘浓度。结合arduino廉价、API开放度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可以监测PM_(2.5)并能与Android手机互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手表,使用该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时间与周围空气的质量,并可以自行设计手表的用户界面。该表还可以通过蓝牙与Android手机设备联动,通过在手机App上输入体重与运动种类(如跑步与慢步),确定是否适宜活动,并在估算出这段时间内的吸入颗粒量。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