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供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薇 《绿色科技》2014,(5):10-12
选取了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小区作为试验对象,对径流小区内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即0~20cm20~40cm40~60cm,且随深度增加含量差距减小;在同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全氮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说明在土地利用类型不同且人为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变化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冷水江锑矿区重金属污染林地土壤酶的分布及其活性的研究表明:样地土壤中的脲酶、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样地不同土层土壤酶的活性也存在差异。3个样地各土层土壤中的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除了联盟样地40~60 cm土层的转化酶活性高于对照外,其他3个样地各土层转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在所有4个样地中,转化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加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质量状况,研究了林地土壤酶活性特点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第2代杉木林林分年龄的增长,土壤酶活性呈递减趋势;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30 cm土层中的酶活性明显高于30-60 cm土层;立地条件不同,土壤酶活性也不同,山顶和山脊土壤酶活性明显低于山腰,而山腰又低于山洼,自然恢复杉木林地(Ⅶ区)的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20年生的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Ⅲ区);各种土壤酶活性夏季最高,其它季节酶活性因不同酶而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其它肥力因素的关系密切,林地土壤中各种酶活性之间共同作用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刺槐、臭椿纯林及其混交林中不同土层在不同季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林分间的土壤酶活性在各个季节和土层均表现出差异。经统计分析,土壤酶活性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的来说,随着土层逐渐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减弱。在树木生长表现和土壤酶活性发挥方面,混交林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5.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6.
兰州北山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对造林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是影响造林成效和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兰州北部山地由于地下水匮乏,土壤水分只能依赖于天然降水。受降水量少、分布不均、有效降水少的影响,不同季节、不同坡向、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一般差异坡向之间大于>月份之间>土层深度。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造林应首先根据坡向选择最适宜的树种,根据不同季节土壤含水量确定造林季节,根据不同土层深度水分变化确定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乡土阔叶树种和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差异,以南亚热带地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4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林及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5种酶活性在各林分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对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对蔗糖酶活性影响极显著,对蛋白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土层对5种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4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林间,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尾巨桉人工林40~60 cm土层脲酶活性显著高于米老排林,0~20 cm土层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山白兰林,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4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林,2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米老排林。全部林分的5种土壤酶活性均随...  相似文献   

8.
4种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下不同层次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的活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自上而下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明显;土壤pH、有机质及各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杉木林的土壤肥力状况最好,樟树林较差;不同林分下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的变化规律,杉木林酶活性最高,枫香林酶活性最低;各林分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与土壤容重、含水率没有相关性,土壤磷酸酶、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5种酶的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间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自然修复的矿区废弃地土壤为对照,从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相关性研究了人工修复的栾树Koelreuteria paniclata、杜英Elaeocarpus decipens混交林(修复地)对湘潭锰矿区废弃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6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下降;同一土层中,修复地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地,且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0~20 cm土层中蔗糖酶酶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同一季节修复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秋、冬季修复地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夏季差异不显著(P>0.05),而春季修复地显著低于对照地(P<0.05);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Mg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以脲酶活性最敏感,其次是过氧化氧酶活性.人工修复植被能明显提高锰矿区废弃地土壤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典型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土壤抗剪性能的关系探究,为同类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建水县普雄乡典型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研究区乔木林地、坡耕地、灌木林地、撂荒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0-8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原状土,测定其理化性质和抗剪性能,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不同土层化学性质的指标含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和20-80cm土层之间,在20-80cm的各土层中,其TN、TOC、TP和TK含量都分别较接近;(2)4种土地利用类型,抗剪强度的大小依次为撂荒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坡耕地,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抗剪性能逐渐增大;(3)根据Pearson相关和因子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含水率、pH值、黏粒、粉粒是与土壤抗剪强度密切相关的物理因素,全磷、全氮是与土壤抗剪强度密切相关的化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5点取样法对海南岛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内单优青皮林森林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海拔高度、土层深度、季节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及土层深度对硝化-反硝化作用影响不同;季节对其有显著影响(p0.05),雨季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是旱季的几十至上百倍;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硝化作用没有影响(p0.05),但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和含水率均与反硝化作用强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研究区青皮林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中,季节是重要影响因素,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是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著;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著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甘村的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基地,采取5种甜龙竹栽培模式:甜龙竹×核桃(ZH)、甜龙竹×西南桦(CK)、甜龙竹×杉木(ZS)、甜龙竹×古茶树(ZC)和甜龙竹×果树(ZG),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甜龙竹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土层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栽培模式对甜龙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排序为:ZS>ZH>ZG>CK>ZC;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表层土的微生物生物量聚集的最多,能释放出较多的酶;土壤酶活性与有机质、有机碳、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在营造和经营甜龙竹林时,选择与杉木共同栽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的酶活性,其中对土壤脂肪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陈瑜  陈知诚  王冰鹤 《绿色科技》2023,(17):121-126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成分及其盐分离子含量相关性,利用统计学方法与应用弦图来直观体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成分,进而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甘泉堡地区的不同区域立地的土壤因子盐分相关性与其差异性进行了研究。选取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200 cm)深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盐分离子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其不同离子间的相关性,所选取的地块有草地、林地、果园。分别对其pH值、易溶盐类别与其盐分离子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区域下(0~200 cm)土壤中,易溶盐总量:草地区域>林地区域>果园区域;对于pH值而言,林地区域>果园区域>草地区域,均呈弱碱性;氯离子总含量在草地区域中最大;碳酸盐仅存在于林地区域中;重碳酸盐在3种区域内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中差异变化不大;3种区域内不同土壤剖面盐分离子分布不均匀,其总量表现为:Na+>Ca2+>Mg2+>K+。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盐分离子间既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又存在显著相关性(P...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的固沙造林树种,研究其如何影响着风沙土肥力变化过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择8-56年林龄的樟子松固沙林,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林龄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分析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不同林龄樟子松的固沙林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95.82%,全氮0.09%、全磷260.00%、全钾2.30%、速效氮12.15%、速效磷219.23%、速效钾140.97%;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84.35%,全氮380.00%、全磷314.29%、全钾13.60%、速效磷21.43%、速效钾71.43%,速效氮则降低52.81%;随着固沙林年龄的增加,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其它养分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与对照样地相比,樟子松固沙林0-10cm土层脱氢酶活性平均提高81.4%,过氧化物酶提高455.7%,多酚氧化酶提高120.6%,磷酸酶提高828.6%;10-20cm土层脱氢酶活性平均提高11.6%,过氧化物酶提高349.6%,多酚氧化酶提高309.5%,磷酸酶提高514.3%。樟子松固沙林对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且随着林龄增加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呈现出"∧"字型变化特征,且土壤氮含量和蛋白酶活性低。  相似文献   

16.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赵景柱 《林业研究》2004,15(4):249-254
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和养分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尤其是对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系统土壤碳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碳在Meadow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MA)中显著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在每一植被类型中,表层(010 cm)碳含量显著地高于1020 cm的土层;土壤氮的分布格局是氮素在表层和1020 cm土层变化规律相似;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磷在Lithic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LA) 中显著地低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土壤钾浓度在Felsenmeer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FA) 和LA中显著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但在每一植被类型中土壤钾浓度随土壤深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同深度土壤硫在MA中显著地高度其他植被类型;对每一植被类型而言,C: N, C: P, C: K 和C: S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除了在SA的表层外,表层的土壤C: N高于1020 cm的土层。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系统中,随植被类型的变化,土壤碳和养分储量有着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参29表3图1。  相似文献   

17.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认识蛮汉山典型森林土壤物理特性和养分含量特征,本研究以蛮汉山地区5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土壤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林地土壤物理特性和养分含量与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规律性变化,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逐...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林地、园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禹州市褐土土壤中氮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0~15 cm土层中,矿化氮含量为:林地>园地>耕地;土壤表层(0~5 cm)硝态氮含量林地最高,显著高于园地和耕地,而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园地和林地显著高于耕地;不同土层中的,林地、园地和耕地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林地和园地0~5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0~15 cm土层,而耕地中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其中林地的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铵态氮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0~10 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培肥方式对温室杏树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对位于定西市农科院杏树温室内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并对酶活性和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期供试土样0~10、10~20、20~40cm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而40~60、60~80、80~100cm的酶活性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13.6%、19.2%、27.3%;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降幅分别为25.9%~86.7%和30.32%~88.55%。在果实膨大期,不同的培肥方式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明显,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0~10、10~20、20~40cm 3个土层内相对播前有所降低,脲酶活性增高。对碱性磷酸酶和脲酶而言,不同处理中,有机肥或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培肥方式中,厩肥与氮磷配施、秸秆与氮磷配施是较优的培肥模式,且厩肥与氮磷配施优于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电导、pH值都无明显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和脲酶与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