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川北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和农耕地)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并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农耕地的规律;土壤有机质与绝大多数土壤抗蚀性指标呈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抗蚀性,慈竹林对于提高研究区土壤抗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耕地为对照,对花江峡谷示范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壤结构特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5种退耕模式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而降低了土壤分散率。除退耕车桑子地降低了0.25mm团粒含量和增加结构破坏率外,其他几种退耕模式均降低了土壤结构破坏率。以模糊隶属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抗蚀性进行评价,不同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指数表现为退耕香椿林(0.547)退耕撂荒地(0.481)退耕油桐林(0.468)退耕车桑子地(0.460)退耕花椒地(0.307)耕地(0.285)。综合分析表明,退耕后区域土壤抗蚀性有了明显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得到改善,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减少人为干扰是比较适宜的植被恢复方式和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川西低山区天然林及其人工更新形成的1年生(Ⅰ1)、2年生(Ⅰ2)和3年生(Ⅰ3)巨桉林,坡耕地及其退耕形成的1年生(Ⅱ1)、2年生(Ⅱ2)和3年生(Ⅱ3)巨桉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林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降低,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增加;相反,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天然林〉Ⅰ1〉Ⅰ3〉Ⅰ2及坡耕地〈Ⅱ1〈Ⅱ2〈Ⅱ3变化规律。说明天然林改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会有所降低,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抗蚀性有上升趋势,而坡耕地改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几种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团粒度的比较,找出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抗蚀性的强弱,采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土壤团粒度的关系。结果得出第四纪粘土的团粒度最大.紫色土的团粒度最小。各物理性质与土壤团粒度呈多元线性关系,并且这种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这为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钱塘江源头地区8种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抗蚀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根系特性进行了测定。经主成分分析,从8个用于表征土壤抗蚀性的指标中,筛选出反映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3个最佳指标为:水稳性指数、﹥0.25 mm水稳性团粒、﹥0.5 mm水稳性团粒;对植物根系特性与土壤抗蚀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 mm细根能有效提高土壤抗蚀性,在表征根系的参数中,根体积和根表面积能更好反映根系提高土壤抗蚀性能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德江县土壤抗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有理不等距插值的数学方法对土壤质地进行转换,按照Williams等人新近提出的求算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公式,计算了德江县土壤的K值,同时结合水稳性团粒分析结果,分析了全县不同岩性发育土壤抗蚀性能的强弱关系,为评价石灰岩山地土壤抗蚀性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土壤抗侵蚀能力分为土壤抗蚀性和土壤抗冲性,二者有密切联系,只有土壤抗蚀性与抗冲性均强时,才能说明土壤抗蚀能力强。但在不同地形和森林植被条件下有所变化,结合森林植被类型研究土壤抗侵蚀能力应是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述土壤抗蚀性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衡量人工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的12个指标压缩为5个最佳指标;用土壤综合主成分值表示的试验区4种主要立地的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排序为:阴沟坡>阳沟坡>阴山坡>阳山坡;模糊聚类结果表明沙棘林地土壤抗蚀性在对比26种乔灌草地中处于前列.  相似文献   

9.
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抗蚀性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分析了抗蚀性指标(土壤团聚体特征、土壤根系特征、土壤孔隙度特征、土壤水分状况特征、土壤机械组成特征等)、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人工林、坡耕地、荒草地等)、土壤类型(褐土、红壤、棕壤等)与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常用的评价方法,并对今后抗蚀性指标的采用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沱江上游深丘地区不同立地土壤抗蚀性、渗透性与其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物理性状各因素及草本盖度、林分类型、郁闭度单独及综合对土壤抗蚀性、渗透性产生的影响,找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影响土壤抗蚀性、渗透性的主导因素,并结合当地情况初步探讨了成因,以期为土壤改良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发现:1)该地区人为干扰严重,整体上土壤砂性较重,土壤物理结构较差,不利于保水保肥;2)该区影响土壤抗蚀性和渗透性的主导因素为林分类型和林下植被盖度,其中混交林提高土壤抗蚀性和渗透性,改良土壤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植被根系与土壤抗蚀抗冲性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根系与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根系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入渗;二是根系的结构布局和形态特征,从力学方面考虑,具有提高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功能.文章从植被根系、土壤抗蚀抗冲性和及二者的关系三方面,综述了典型的乔、灌、草和作物根系研究发展概况和在土体中的分布规律及提高土壤抗蚀抗冲性的相关因素和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主要土壤类型抗侵蚀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抗侵蚀性能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基本因素,主要取决于土粒和水的亲和能力;土壤抗冲性与侵蚀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对四川盆地4个土类17个土属的527个土壤样本的土壤抗蚀性进行了关联分析和主分量分析;对土壤抗冲性作了逐步回归分析和主分量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四川盆地宜林地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各分为4级:紫色土抗蚀性顺序为中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抗冲性顺序依母岩排列为:遂宁组>夹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篷莱镇组>城墙岩群.土壤抗侵蚀能力是土镶抗蚀性和抗冲性的综合反映,在不同的地形和森林植被条件下,土壤抗侵蚀能力会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土壤紧实度为影响农田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不规范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导致会导致农田土壤紧实化的发生,为高效利用旱区耕地资源,对黄土旱区土壤紧实化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主要的改良措施,以期为黄土旱区农作物的高产高效生长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下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的抗蚀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林下不同层次土壤均具有较强的抗蚀性,上层土壤抗蚀能力略高于下层。林内枯落物储量多,水文功能明显。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2.65~40.06 g/kg。土壤结构良好,大粒径团聚体含量较高,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10 mm、>2~5 mm和≤0.25 mm 3个粒级为主。水稳性团聚体>7 mm粒径的基本上消失,相比于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其余各级团聚体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抗蚀性指数K值方面,不同层次土壤抗蚀性指数K值与时间呈明显对数函数关系:y=-a ln(x)+b。  相似文献   

15.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 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相似文献   

16.
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影响林地土壤抗蚀性各项指标的自变量因子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运用多对多线性回归数学模型,采用“标准小型模拟降雨试验仪”测得的初产流时间(S)、径流量(sm^3/hm^2)及泥沙流失量(T/hm^2)三项抗蚀性指标,同林地土壤因子及林分结构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在测试的板页岩、花岗岩、石灰岩与四纪红壤四种母岩发育的土壤上,石灰岩母质的土壤泥沙流失量最小,初产流时间最长的为花岗岩母质上的厚朴林分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适宜毛竹冬笋、春笋生长的土壤紧实度,更好的指导生产实践,分析了浙江遂昌县61块标准地冬笋和春笋产量及其与土壤紧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当年冬笋和春笋产量与土壤紧实度之间相关关系不紧密;②每个土层只有当土壤紧实度处于中等区间(15 cm内,100~150 kg·cm~(-2)、16~30 cm,301~400 kg·cm~(-2)、31 cm,401~500 kg·cm~(-2))时,冬笋的生长最有利,(15 cm内, 100~150 kg·cm~(-2)、16~30 cm,301~400 kg·cm~(-2)、31 cm,300~400 kg·cm~(-2))时,春笋的生长最有利,其产量平均值最大,经济效益最好;③土壤紧实度500 kg·cm~(-2)的只占总样地数14.75%。因此,在毛竹低产林改造或培育高效丰产竹林时,应对毛竹林地土壤进行检测,紧实度处在中等区间的,可以取消林地深翻全垦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富春江两岸江滩林带树木根系与土壤抗蚀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富春江两岸滩地的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根系调查和土壤抗蚀性、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地段土壤的抗蚀指数表土层大于底土层;抗蚀指数与根长、根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较之与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而言相对较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抗蚀指数大、抗蚀能力强;在现有的造林树种中,桤木、枫杨、杨树和竹林地土壤的抗蚀能力最大;水杉、苏柳林地次之。造林密度也有较大的影响,以杨树的4种密度为例,土壤抗蚀力以3m×4m最强,3m×3m和2m×3m次之,2m×2m较弱。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区的野生酸浆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生长季的全程观察,探讨了酸浆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关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紧实度保持在83~90Pa,土壤含水率维持在25.92%~27.23%时,植株的生长力最旺盛,平均地径可达到4.3mm以上,平均株高在52.1cm以上,单株坐果量高于5个,平均叶绿素含量维持在40.0以上,植株健康度处于优良状态。若土壤紧实度超过100Pa,土壤含水率低于23.32%时则出现植株瘦弱、矮小、产量锐减等生长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20.
侧柏麻栎混交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对济南市南部山区侧柏麻栎混交林土壤物理性状、渗透性、抗蚀性及水文效益的研究与分析,初步总结出,侧柏麻栎混交林比侧柏纯林及麻栎纯林可更有效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强土壤抗蚀性,提高水文效益,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