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1月7日,胡锦涛主席在给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致辞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能源和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石油植物”新秀——黄连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斌 《湖南林业》2006,(7):18-18
随着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有限的常规化能源,如石油、无然气等日趋紧缺,价格也日渐昂贵,再加上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恶化效应,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化石能源发展战略,于是可再生的生转能源成为人类21世纪能源研究发展的热点。目前,世界各国都对利用秸秆、粮食,垃圾等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加强了研究开发力度。其击,以大豆、油茶籽、油粽、黄连木等“石油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技术也将出现研究高潮,这将减少人类对石油的强烈依赖。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能源加工和电力生产,更处于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的前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需求量的增长已明显快于资源保有量的增长,矿物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能源问题现已成为制约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过去主要依靠矿物质(煤、石油、天然气)能源,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需要的增加,开采量利用的速度加大,矿物质能储量日益减少,价格不断上涨,世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寻找可再生能源的途径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增长的车轮转动越快,各国面临的能源压力就越大。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际油价已经翻番,国际能源前场充满不确定性,依赖能源进口具有巨大的经济风险。除此之外,传统能源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硬空气污染等问题给人类及环境造成威胁已不容忽视。而今,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政策关注的焦点.这类绿色能源正在世界各地萌芽、壮大、开花。  相似文献   

6.
安徽应积极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林木生物质能源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将提前遭受能源危机的冲击。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  相似文献   

7.
能源问题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一直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主角,但由于其不可  相似文献   

8.
伊春林区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由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既是古老的传统能源,也是现代生物质能产业化的主要资源,就其当量而言,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巨大缺口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王艺林 《中国林业》2013,(17):49-49
文冠果又名木瓜、文官果、文登阁、岩木瓜等,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乔木或大灌木,其种子含油率35%~40%,种仁含油率50%~70%,是我国北方提取生物柴油的优良能源植物,有“北方油茶”之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形成新的能源产业,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新途径。2010年以来,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在河西地区建立了文冠果能源林基地,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乔恒 《中国林业》2009,(3):20-21
生物质能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问题,是当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既涉及到林业和林区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安全。切实搞好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既是开拓新的能源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也是解决林业接续产业建设问题、保持林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前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长期以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一直是人类消耗的主要能源,但化石能源的短缺及其燃烧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世界资源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寻找替代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林木生物质能源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贮存于植物中的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并已基本具备了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条件、地区条件和比较优势,但其产业化发展还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还需要国家法律等各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6月5日,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6月17日,是第12个“防止荒漠化日”。多年来,我国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荒漠化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2006年1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这部法律明确了今后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时能源的需求。这说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并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现在,这部有关我国生物质能源建设的法律已经实施数月。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林业部门,将有何作为?将在其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将为我国能源建设作出什么贡献?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访了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国家林业局林木生物质能源办公室主任魏殿生,请他就有关问题作了解答。下面的对话是记者根据录音整理的,现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2004年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6位,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然而,在这个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奇迹”的背后带来了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资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需要量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正面临着能源危机,特别是常规能源——油、气已临近枯竭的境地,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寻找解决能源危机的办法和途径。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燃料动力历来紧张,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继地向前发展,解决实现  相似文献   

15.
能源植物姗姗走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向华 《森林与人类》2004,24(11):49-49
数百年来,煤、石油和天然气一直是人类能源的主角,然而地球上现有的矿物能源乐观估计也不过再用100年,加上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能耗的成倍增加,按目前的消耗估算,21世纪下半叶,人类毫无疑问将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 人类目前大量使用的碳氢化石燃料,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惨遭破坏,因此,加紧开发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已迫在眉睫。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国。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65%的生活燃料依赖生物能源 薪炭林,能源缺乏导致森林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肖华 《云南林业》2007,28(5):13-14
随着化石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寻找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战略调整的主要方面。在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是十分重要的能源,具有资源种类多、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源是人类能源的重要来源。文章概述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发展能源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与市场》2009,(11):96-96
能源问题是经济生活中关注率最高的问题,尤其是石油,因其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在现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世界石油资源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枯竭,石油的替代能源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煤制油比煤变电的能源利用效率高出50%以上,因此,煤制油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能源植物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丁向阳 《河南林业科技》2004,24(4):38-40,42
伴随着能源危机和能源污染,能源植物应运而生。"能源植物"具有环保性、低成本性、可再生性、安全性和持续稳定性,是绿化世界的组成部分,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必将给人类利用新能源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而林产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对许多国家的贸易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世界各国对木材的需求不断攀升,但同时日益减少的森林资源也给人类敲晌了警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