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分离并筛选具有抗黑斑病活性的内生真菌。[方法]从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渭南4个地点采集各种类型的健康月季品种,从茎和叶组织中分离内生真菌并通过转接2~3次进行纯化,采用改良的打孔法筛选对黑斑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结果]共分离获得月季内生真菌67株,其中咸阳采集的样品内生菌的定殖率和分离率最高;月季的茎段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和分离率明显高于叶片。从67株内生真菌中筛选出3株具有抗黑斑病活性的内生菌菌株,并且全部来自宝鸡。[结论]为进一步筛选生防真菌的候选菌株及环境友好型真菌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来自三亚地区的102份土壤样品中筛选苏云金芽孢杆菌,并进行生物活性测定。[方法]采用温度筛选法进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离,采用形态观察、生物活性分析手段对菌株进行研究。[结果]经过筛选获得21株菌株,分离频率为20.6%,镜检可观察到球形、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主要形态的伴孢晶体。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J24-1菌株对小菜蛾具有高感染力。[结论]分离到的菌株产生的伴孢晶体形态各异,体现了三亚地区Bt资源的多样性;出土率较高说明三亚地区可能蕴含着大量未知的Bt资源。  相似文献   

3.
杏鲍菇高产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丹  叶亚建  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04-8405
[目的]获得杏鲍菇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紫外诱变、单菌落分离、突变株选择、菌丝生长及出菇对比试验研究了杏鲍菇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技术。[结果]将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孢子悬液稀释,涂在平板培养基上,7 d后分离单菌落并两两配对。取镜检有锁状联合的菌株菌落与原始菌株做拮抗试验,得到了11株突变株。7号和1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间有极显著差异,5号和10号菌株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原始菌株,2号菌株与对照菌株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9个菌株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号和10号菌株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35%和34%。它们被命名为PL-5和PL-10。[结论]经紫外线诱变选育的杏鲍菇菌株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玉米内生细菌的动态分布及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玉米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差异,对分离到的内生细菌的拮抗作用进行鉴定。[方法]以桂单0810、迪卡008、正大619玉米品种苗期和穗期的不同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研磨匀浆方法分离培养内生细菌,结合形态生理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对菌株进行了分类,并测定了所分离的菌株对4种玉米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从桂单0810、迪卡008、正大619这3个玉米品种苗期和穗期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82株内生细菌,归于4个属,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群,各菌群在不同生育期及组织的分布动态各有特点,其中有8株菌对4种玉米病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论]玉米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丰富,可作为玉米病害生防菌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安徽省稻曲病菌菌株与品种的寄生适合度。[方法]从安徽15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分离并随机抽选24个菌株,采用人工注射接种诱病的方法,测定其在4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力。[结果]不同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后,诱发的稻曲病病穗率、平均穗病粒率和最高穗病粒率差异显著,菌株与品种互作特性明显。[结论]试验结果为稻曲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袁丽杰  朱丽华  张玉琴  余利岩  张月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24-18427,18462
[目的]对来源于药用植物根际的一株放线菌进行鉴定。[方法]采用从表型、基因型、系统发育3个层次进行的多项分类研究方法,对菌株发酵液进行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菌株发酵产物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介素-1β转移酶抑制活性。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化学分类特征、分子分类特征均符合Catenulispora属的特征。[结论]放线菌I06-01088属于Catenulispora属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蕉园土壤及香蕉植株不同组织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抑病型与导病型蕉园土体、香蕉根际及不同组织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功能差异。[方法]在R2A培养基上分离、筛选,结合16S rDNA测序分析可培养细菌的组成及拮抗尖孢镰刀菌能力。[结果]分离细菌766株,经鉴定分别属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蕉园土壤、香蕉根际土壤及不同组织间细菌组成有明显差异,假单胞菌属在抑病型蕉园样品中的平均相对丰度高于导病型蕉园样品,是抑病型蕉园处理区别于导病型蕉园处理最为重要的生防菌。进一步从抑病型蕉园筛选到假单胞菌362株,其数量和多样性均高于导病型蕉园;但导病型蕉园样品中筛选的假单胞菌中具有拮抗尖孢镰刀菌能力的菌株比例高于抑病型蕉园样品。[结论]蕉园土壤及香蕉不同植株组织是决定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第一影响因素,土壤抑病能力对其影响不显著。抑病型及导病型蕉园土壤和香蕉不同组织内生菌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具有生防潜能的假单胞菌属的组成及功能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宁夏产枸杞根际固氮菌分离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从宁夏枸杞根际筛选出适合宁夏气候特点和固氮特性表现较好的有益工程菌株。[方法]采用NFM(无氮培养基)分离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测定枸杞的根表、根表土壤、根际土壤的菌株分离及固氮菌株菌落生长情况。[结果]从根表分离出菌株的个数、生长速度、单个菌株增殖数量均比从根际土壤和根表土壤分离出的多。3个部位经纯化筛选后,共得到47株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其中根表分离菌株最多。[结论]宁夏枸杞根表的菌株最多,根际土壤次之,根表土壤最少。  相似文献   

10.
高明华  高天凝  张志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42-10843
[目的]研究海拉尔西山公园樟子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动态变化和秋季土壤优势菌株。[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和生理生化试验等方法,对土壤样本进行微生物计数和优势菌株鉴定。[结果]细菌、放线菌与微生物总数的季节变化相似,其峰值出现在9月;真菌总教的峰值则出现在7月。3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最低值均在5月出现。分离到的优势菌株为细菌6个属31株、放线菌2个属21株、真菌3个属17株。[结论]样地土壤中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芦荟内生真菌的资源情况和种群多样性。[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新会、珠海、潮州、东莞、深圳以及广州市的番禺和黄埔的库拉索芦荟中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诱导产孢试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分别从210块芦荟叶组织和210块根组织中分离到27株和16株内生真菌,带菌率分别为12.86%和7.62%。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内生真菌属于5个属。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Trichoderma的出现频率均大于0.95%,为芦荟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而Colletotrichum为新发现属。珠海和潮州的芦荟内生真菌最多,出现频率均为7.14%。从库拉索芦荟叶和根中均分离到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而Colletotrichum和Trichoderma只在芦荟叶中分离到,Chaetomium则只从根上分离到。[结论]不同地点和不同部位的库拉索芦荟组织内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李光富  路华方  李雪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84-13786
[目的]分离和鉴定鱼腥草中的内生真菌,并检测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方法]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用滤纸片法对4种指示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鱼腥草各器官中共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其中,根中1株,茎中10株,叶中2株;经形态鉴定,其分别属于子囊菌纲的毛壳菌属和半知菌亚门的曲霉属、镰孢属、茎点霉属及丝核菌属;12株内生真菌发酵液对至少1种指示菌有抑菌活性,而2株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具有强抑菌活性。[结论]鱼腥草中存在具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可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3.
何首乌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毅  伍斌  刁毅  廖婵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504-4506
[目的]对药用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n Thunb.)不同部位内生真菌进分离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内生真菌常规分离法对健康何首乌块根、茎和叶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从何首乌根、茎、叶中分别分离到植物内生真菌24、28、18株,共计70株,其形态经初步鉴定分属2纲4目6科31属,以交链孢属(Alternariasp.)和镰孢霉属(Fusariumsp.)为优势属。[结论]何首乌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群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夹竹桃内生菌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离夹竹桃根、茎、叶内生菌并测定其抗虫活性。[方法]通过表面消毒,采用不同的分离培养基,将夹竹桃内生菌分离出来,并以蚜虫与斜纹夜蛾为供试昆虫,对其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共分离出116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51株,内生真菌65株;夹竹桃内生细菌对供试昆虫杀虫效果不明显;内生真菌有7株对蚜虫有明显的杀虫活性;12株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有明显的触杀活性。[结论]夹竹桃内生细菌杀虫效果不明显,而部分内生真菌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森洲  梁爽  刘菁  陈建宏  钟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84-16785,16788
[目的]了解广西北海山口、大冠沙红树林海泥中的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海水配制高氏培养基,分离来自广西北海红树林海洋淤泥中的放线菌样品,从中筛选、分离、提取10株典型放线菌菌株总DNA,用放线菌通用引物对16SrDNA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结果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10株典型放线菌菌株中,8株(80%)是链霉菌属,为常见放线菌;2株(20%)是拟诺卡氏菌属,为稀有放线菌。[结论]广西北海红树林海洋淤泥蕴含着种类丰富的放线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油菜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方法]从油菜的不同组织内分离内生真菌,研究它们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并对活性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从油菜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出12株内生真菌,其中2株(WG5和WJ2)对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黄斑叶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而且其发酵滤液经高温处理后活性不丧失,对病原真菌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生防潜能。[结论]油菜内生真菌可以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为新型活性物质的筛选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蛇足石杉体内分离筛选出具有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内生真菌。[方法]取野外采集的蛇足石杉的叶、茎和根进行表面消毒后接种于PDA培养基,分离出内生真菌后进行摇瓶发酵,超声提取其发酵产物,以DTNB法检测其发酵产物在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从根、茎、叶中分离得到194株内生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中发酵后,对内生真菌发酵提取液进行体外AChE抑制活性检测;共有31株内生真菌显示出体外AChE抑制活性,抑制活性较强的有13株,抑制率在50.2%~80.5%。其中从蛇足石杉茎部位分离得到9株,叶部位分离得到4株。[结论]从蛇足石杉体内可分离出内生真菌,该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在体外有较强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这可能是寻找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筛选出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放线菌。[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从采集土样中分离纯化放线菌,以油菜菌核菌为靶标菌,通过生长速率法、菌核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筛选对其具有高效抑菌活性的放线菌。[结果]从采集土样中共分离纯化到132株放线菌,其中有35株对油菜菌核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60%,占总分离菌株的26.5%。所分离的35株放线菌中有11株对菌核萌发抑制率在70%以上,其中菌株GSA22-4、GSA26-2、HVA25-3、HVA36-4和AXW4-1可完全抑制菌核的萌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有6株放线菌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在60%以上,其中放线菌株X1-8的防治效果达91.7%。[结论]该研究初步筛选出对油菜菌核病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放线菌,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株M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用RT-PCR技术从京津冀地区部分仔猪腹泻样品中扩增与克隆3株PEDV流行株M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基因序列结果显示,3株PEDV的M基因全长均为681nt,其核苷酸同源性达99.7%以上,在系统发育进化方面属于同一簇。M基因系统发育进化关系显示,虽然这3株PEDV与中国以前PEDV流行毒株及疫苗株CV777属于不同的簇,但其与国内外其他PED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均达96.5%以上。【结论】M基因仍然是检测PEDV的良好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