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晚播小麦主茎叶龄总数、幼穗进入伸长期、护颖分化期时的主茎叶龄数及株高、穗粒数、千粒重;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适宜基本苗、穗数和肥水运筹。研究结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晚播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1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1.1晚播小麦越冬前由于生长期短、积温少、光照不足,表现为群体小、苗小、叶少、次生根少、分蘖少。1.2晚播小麦春季生育进程加快,分蘖多,易发生群体过大等问题,存在倒伏隐患。1.3晚播小麦在早春水肥运用和地温的矛盾上显得尤为突出,兼顾水肥与地温的矛盾是管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4.
冬小麦晚播高产独杆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证明:通过以苗保穗,配合以特定肥水管理措施,构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独杆栽培技术体系,能够较好地达到晚播不晚熟、重施氮肥不贪青、大群体不倒伏等目的;而且,经济产量形成期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日增量大、净光合生产率高、无效损耗少、经济系数高等特点,是一条晚播高产途径。  相似文献   

5.
6.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进行分析,从品种选择与种子催芽处理、整地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对晚播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冀州市地处河北省的东南部,属于典型的黑龙港流域,冬小麦生产季节,气候干旱、土地瘠薄、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本区域的特点。而冬小麦又是我市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比国内外特种玉米研究开发利用现状,说明特种玉米及其深度开发利用的发展潜力。指出我国特种玉米发展应从品种、栽培、加工、规模、销售等五个方面着手,走特色优质、消闲保健、规范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生产上一般把小麦播期迟于播种适期10d以上的称为晚播小麦。苏北淮南地区在11月中旬后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及冬季不能形成有效分蘖,只能依靠主茎成穗。主茎成穗比例占80%左右,形成独秆栽培。通过对晚播小麦的观察总结,其每667m2产量达400kg的技术关键是在选择适宜小麦品种的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高效施肥以充分发挥主茎穗的生产潜力,实现足穗大穗。  相似文献   

10.
免耕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免耕晚播小麦出苗时间长,前期分蘖慢,春季分蘖力强;拔节至抽穗期活动积温相对稳定,后期灌浆速度快,单株绿叶数多;免耕晚播小麦春季分蘖成穗率低,以主茎成穗为主。栽培上首先应根据品种确定适宜单位面积穗数,并据此确定适宜基本苗及播量。施肥上增磷补氮;管理上控前促后,抓好化控及病虫防治。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就地夏播加代育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4~1988年利用本校防空洞夏季冷凉条什进行冬小麦复播加代,经五年探索获得成功,实现了冬小麦就地一年三代的快速育种。实践证明,夏播成功的关键是幼苗安全越夏,较低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幼苗安全越夏的保证。防空洞夏季温度稳定在18~20℃,只要其内装置简易的加光设备,光照强度不低于2500~3000勒克斯,即可基本满足麦苗生长所需。夏播小麦生育进程特别快,尤其是发育前期历时很短,一般苗穗天数只35~46天,全生育期80~90天。与正季秋播相比,夏播小麦株高降低,单株成穗少,穗长缩短,每穗小穗数减少,每穗粒数10~20粒,百粒重2~3g。夏播主要作用在于加速育种世代。  相似文献   

12.
穗粒重在冬小麦超高产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通过十几年的小麦高产育种实践和理论分析,认为大穗型育种是冬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植株高度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单株有效穗数,提高单株每穗粒重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突破口。以半矮秆、多抗性、穗大、粒重获得小麦的超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控制分蘗的条件下,研究了基本苗数、单株分蘗数、控蘖时期以及群体(穗数)的大小、级成与穗子大小的关系。通过对两种栽培途径的比较,認为在相同群体(穗数)条件下,采用降低基本苗数,充分利用分蘖成穗的途径,比增加基本苗数的途径,有利于穗大粒多高产。研究证明,在生产上利用分蘖成穗的数目,以10个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证明,播种期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关键在冬前生长期、冬前气温(>0℃)积温和5cm处地温(>0℃)积温与单株次生根数、根十重、根系活力密切相关,越冬期根蘖关系为r=0.9992,地上干重与根干重r=0.9986。越冬过程“上闲下忙”,根系增长较快。春季根系生长与基础苗情有关,返青—拔节期为“根系膨大期”,拔节—开花期为“根系充实期”,根重与开花灌浆期地上干重、收获期千粒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亩增47~144公斤,当季亩增益25.64~46.31元。增产主要依赖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覆膜具有增温、保墒、降低耕层含盐量,削弱光照,增大CO_2日较差,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供肥能力等效应。生物学效应:促进了营养生长、培育壮苗,加快生育进程、改变了植株体内营养状况和吸肥节奏,使产品器官分化多、灌浆快、粒多、粒重、高产。并提出了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对宰相应砂薄地晚播冬小麦春季施氮量(A因素)和施氮分配方法(B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施尿素为300kg/ha的处理(A_1),其籽粒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次生根数、单株分蘖数、灌浆速度等均高于180kg/ha尿素的处理(A_2)。(2)春季两次施(B_2:返青1/3+拔节2/3)的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均高于三次施(B_3、B_4)和一次施(B_1)。三次施的B_3(返青1/4+拔节1/2+挑旗1/4)的产量显著高于B_4(返青 1/4+拔节 1/2+扬花前 1/4);B_3的亩穗数、穗粒数高于B_4,但无明显差异;B_3的千粒重显著低于B_4。三次施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B_1(拔节一次施)。千粒重随着施氮时期的推迟呈递增趋势;B_4>B_3>B_2>B_1。  相似文献   

17.
提高北方寒地冬小麦越冬率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北纬N46~48°区域试种冬小麦,五年试验表明,以高越冬率为指标,分蘖节处于可溶性糖等光合产物峰值区的分蘖盛期,为抗寒的最佳状态,分蘖盛期分蘖节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亦可为品种抗寒性选择的评价尺度。由于根前区对低温比分蘖节更为敏感,使冬小麦根前区位于温度和对稳定的30cm地层以下,应是采取适当栽培的调控措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晚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晚茬麦面积扩大、产量较低的现状和生育特点,研究得出“两争两补”共 4 种高产栽培途径,即通过稻田套播、板茬直播、晚茬密播、地膜覆盖等配套技术的应用,实现晚茬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钼营养与无机养分平衡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酸性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在缺钼与施钼条件下,观察并测定小 轩期植株及叶片无机养分含量和分差异。结果表明,缺钼导致小麦植株无机养分含量普遍高于施钼处理,其中N,P,K,Zn,B含量因缺钼而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