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几年,岳西县部分茶区茶园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给茶叶生产带来损失。为此,在对岳西县茶园冻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茶树冻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0年广东茶区早春时节发生的茶树"倒春寒"霜冻的调查,分析了该次冻害形成的原因,建议结合茶园实际,采取相应的抗冻防御补救措施,以便减轻茶树冻害,减少茶叶生产损失。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因其茶区面积大、分布广,气候因子、地理条件复杂,茶树越冬很易遭受冻害。笔者详细介绍了茶园冻害的类型、茶树受害症状及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相结合的防御方法,以及灾后补救措施,为降低冻害对茶树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危害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信阳茶区茶叶冻灾发生的原因及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信阳茶区2007-2008年冬春时节发生的茶树雪冻的调查,分析了信阳茶区茶园冻害形成的原因及信阳茶区历年茶树发生冻害的类型。建议茶区结合茶园实际,采取加强茶树自身的抗寒能力、改变茶园不利的环境条件等措施有效预防茶树冻害;同时提出了灾害发生后恢复生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山东茶区茶树冻害类型及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茶叶因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孕育出的优良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逐步发展为我国北方许多茶区一项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但北方茶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纬度高、气温低、空气湿度小,冬季寒冷干旱、低温持续时间较长,茶树冻害时有发生。我们总结了山东省近年来茶树在防冻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更加有效的茶树安全越冬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北方茶区减轻茶树冻害损失提供参考,分析了崂山茶树遭受冻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崂山茶树冻害防御措施及遭受冻害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茶叶产区位于北纬33°以南鄂豫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北麓,年平均气温在 15 ℃以上,极端最低温度可达 -10 ℃,年降水量 1000~1200 mm,相对湿度75%~80%.河南省茶叶产区为中国东部茶区北界,茶树越冬条件较差,易遭寒害、冻害. 一、茶树受害症状 (一)寒害 寒害是指茶树在生育期间遇到反常的低温(...  相似文献   

8.
采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750倍液喷施冻害茶园,每隔10天,连续喷施4次,结果显示1000倍水剂对茶树萌芽时间,发芽密度,百芽重都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江北茶区受冻害茶树有可作为推广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9.
鲁为川 《新农村》2008,(6):13-13
今年的大雪和冰冻天气给茶叶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也给如何预防和救护茶树冻害提出了课题。从长期的生产实践来看,茶树冻害预防和救护,主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吴树生 《福建农业》2012,(11):11-13
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对温、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有一定的抗衡能力,但是当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产生危害,而冻害是茶树遭受的主要天气灾害。茶树遭受冻害后,轻则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重则造成严重落叶乃至全株枯死。茶树冻害根据茶树的生长季节可分为越冬期冻害和萌芽期冻害,后者对当年春茶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因此,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使其对茶叶生产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是茶树栽培中不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茶树的生长季节,茶树冻害可分为越冬期冻害和萌芽期冻害。由于冬、春季低温、大风、干旱等气候原因,胶州市自2001年引种建设茶园以来,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茶树冻害,轻则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重则造成严重落叶乃至全株枯死,导致茶叶减产甚至绝收刨园。"种茶要成功关键在防冻。"我们不断学习摸索,在生产上采用了茶树蓬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2000,(5)
1999年严冬,浙南许多茶园茶树遭受了冻害。冻害会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减少茶叶生产者的经济收益。为此,必须努力加以预防和加强对受冻茶树的救护,以减少冻害造成损失。1.预防冻害措施(1)引种、选育和选用耐寒茶树良种。(2)科学选址。应选背风向阳的地段建茶园,避免谷地和风口处建园。(3)营建防风林带。一般  相似文献   

13.
正为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加强生产技术指导,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专家制定了相关技术模式,下面介绍其中的《贫困地区茶叶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一、科学搭配茶树品种首先考虑所选品种是否适应本地区气候环境条件,高纬度、高海拔、冬季温度低容易发生冻害的茶区,应选择抗寒力强的茶树品种;其次应考虑所生产茶类的需求,生产红茶、  相似文献   

14.
茶树从嫩梢至地下部的各个部位,均可遭受病虫的为害。受害后致使茶叶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影响茶叶的经济效益。病虫害防治是茶叶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茶区过分依赖化学农药,滥用和肓目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病虫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失衡等问题,必须引起广大茶区的高度重视。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应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综合应用各种非化学防治措施,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科学用药,达到控制茶叶农残之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北方茶事——“南茶北引”工程与山东茶的种植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茶叶生产区域大体上被分为4个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由于气候等原因,过去江北茶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近年来山东、甘肃、西藏等省区开发种植茶树获得成功,江北茶区区域随之扩大.山东茶区是新茶区,其茶树的种植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南茶北引”工程.山东茶具有“叶片厚、内质好、香气高、耐冲泡”等特点,是深受欢迎的优质绿茶.山东茶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市场上的一支新生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陕西商南茶区的气候条件、土壤养分和茶叶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为探明该地区气候、土壤与茶叶质量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利用商南茶区1958-200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锰等指标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商南县9个乡镇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对各乡镇所产茶叶的品质进行比较与评价,并对茶区土壤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1)商南茶区气候较适宜,茶树生长期有水热同季现象,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日照百分率均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而≥10℃活动积温和年降水量均较低,分别为2 521.3℃,825.6mm,是限制茶树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2)商南茶区土壤养分状况较好,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为0.57,变异系数为26.42%。该区土壤pH值呈中性偏酸,土壤全氮、有效磷、交换性钾及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但土壤有机质难以满足茶树的需求,且各养分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各养分含量在商南茶区空间分布不均匀。(3)商南茶区不同乡镇茶叶各品质指标均在适宜范围内,具有香高、味醇和鲜爽的特点。【结论】商南茶区气象条件适宜,土壤肥力等级主要为中上等和中下等水平,基本能满足茶树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所生产的茶叶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7.
汉中茶区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江波  杨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64-5866
为了充分利用汉中茶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笔者根据汉中地区1971~2010年的气候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汉中茶区的光、温、水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各茶区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在14.0℃以上,≥10℃活动积温一般在3 941~4 554℃.d,持续天数为208~225 d,茶树冻害在汉中表现并不明显,全年平均无霜期在211~246 d;各茶区年降水量在779.8~1 279.5 mm,在茶树生长期内(4~10月)月均降水量均在100.0 mm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81%,年干燥度在0.57~0.99,空气比较湿润;全年日照百分率为29%~38%。可见,汉中各茶区的光、温、水等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冬季低温、伏旱、冬旱对茶树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茶叶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8.
茶树的种植     
一、茶叶的发展史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秦汉以前,巴蜀是我国茶叶的摇篮。饮茶在秦朝统一后传播开来。到了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到现在为止,喝茶养生已流传了几千年。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气候温和,目照适宜,土层深厚,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年降雨量超过1560毫米,有着优越的宜茶自然条件。茶区约有茶园面积7.5万公顷。目前茶区内茶园有近70%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的,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300-750米之间,有性系茶树品种和地方群体品种占87%以上。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名优茶的比重日渐提高,这种茶树年龄结构和品种结构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茶业发展趋势,亟待调整。特别是在三峡库区茶叶生产以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前提下,茶树嫁接就是迅速改造茶树品种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茶尺蠖中国各茶区均有发生,是浙、苏、皖茶区重要茶树害虫之一。该虫的危害性很大,严重时可以使茶叶两三年无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