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寡雄腐霉对多喙茎点霉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 Drechsler能够在多种重要农作物根围定殖、拮抗或寄生16个属中的20多种真菌和其它卵菌[1],除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外,其余均为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2020年,在由斯里兰卡入境的甘蔗种茎中发现多条发病蔗茎。通过分离培养获得菌株,对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形态与暗色座腔孢菌Phaeocytostroma sacchari相符。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核酸序列扩增,获得约536 bp的目的片段,所获菌株km-1序列与P. sacchari一致性为100%;经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菌株km-1与暗色座腔孢菌聚在同一个进化分支。致病性接种结果表明,接种后的甘蔗具茎腐病典型症状,内部组织变为橙红色,并再次分离出暗色座腔孢菌。根据形态学、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证分离到的甘蔗茎腐病的病原菌是给南非和印度甘蔗种植国家带来严重损失的暗色座腔孢菌。  相似文献   

3.
白粉寄生孢种群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生防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白粉菌(Erysiphales)的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Ces.ex Schlecht.)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多样性、流行、分类、生防菌种的筛选、生防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广泛调查采样,从国内外105个地点采集感染白粉菌的样品406份,分别进行了植物种类和真菌种类鉴定。研究表明,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内的12属42种白粉菌寄生在27科67属77 种植物上;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只寄生于8属15种白粉菌上,寄生率为15.66%,主要发生于菊科和葫芦科植物白粉病菌上。首次发现锥(Castanopsis sp.)、大花金鸡菊 (Coreopsis grandiflora)及山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上寄生有白粉寄生孢;白粉寄生孢寄主真菌中,中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辅助法用乙醇对阿尔泰藜芦(Veratrum lobelianum Bernh.)根和根茎部浸提;浸提液经浓缩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萃取得到相应的萃取物;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阿尔泰藜芦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及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种萃取物对灰葡萄孢菌、茄链格孢菌、尖孢镰刀菌及链格孢菌4种供试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种萃取物(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对链格孢菌的抑制率均最高,EC_(50)分别为1 683.00、929.33、766.00、358.67μg/mL。水相萃取物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其对灰葡萄孢菌、茄链格孢菌、尖孢镰刀菌及链格孢菌的EC_(50)分别为939.33、554.00、1 294.33μg/mL和358.67μg/mL。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绿僵菌在其致死害虫表面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等相关分子机制,通过显微观察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生长和产孢特性,并测定其致病力,分别对虫尸表面和PDA培养基上罗伯茨绿僵菌的菌丝生长阶段和大量产孢阶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对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产孢及致病力通路相关基因进行系统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DA培养基上培养5 d后,罗伯茨绿僵菌开始大量产孢,培养14 d时产孢量最高,为4.6×10~7个/cm~2,大蜡螟幼虫注射罗伯茨绿僵菌4 d后,其体表出现菌丝,5.5 d后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大量产孢,9 d后产孢量最高,为2.6×10~8个/cm~2。与PDA培养基上罗伯茨绿僵菌对大蜡螟幼虫的半致死时间(7.09 d和4.66 d)相比,体壁侵染法和显微注射法侵染的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对大蜡螟幼虫的半致死时间(6.33 d和4.49 d)分别显著缩短和无显著变化。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菌丝生长阶段和大量产孢时期,虫尸表面罗伯茨绿僵菌中共有810个基因上调表达,452个基因...  相似文献   

6.
<正>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Griffon Maubl.)属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病原菌的无性型,其有性型为Botryosphaeria rhodina(Berk. M.A. Curtis)Arx[1,2]。该病原菌可导致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发生病害,如葡萄树干溃疡和顶梢枯死[3],春芋叶斑病[4],橄榄溃疡病[5]等。叶斑病是茶树的一类重要病害。近年来,不  相似文献   

7.
蚜虫枝孢菌菌丝体生长及产孢条件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富荣  李正跃  李亚红 《中国生物防治》2003,19(3):144-144,F003
蚜虫枝孢菌[Cladosporium aphidis(Thuemen)Clester]寄生蚜虫,对蚜虫田间种群消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对桃蚜(Myzus persicae)、茄无网蚜(Acrythosiphon solani)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有明显的致病性。关于蚜虫枝孢菌的寄生条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就该菌的生长及产孢条件进行室内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2015年收集的春玉米区玉米穗腐病样本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总分离频率最高,为35.90%,为优势菌。进一步分析显示,山西、河北、吉林和黑龙江省以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主,分离频率分别为81.25%、 75.00%、 44.00%和44.44%;内蒙古以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为主,分离频率为56.25%;辽宁省拟轮枝镰孢菌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4.48%和31.03%;而在陕西省,禾谷镰孢复合种、拟轮枝镰孢菌和亚粘团镰孢菌(F. subglutinans)分离频率均为28.57%。以禾谷镰孢复合种的EF-1α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发生树,进一步对分离到的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亚种鉴定。结果表明,春玉米区禾谷镰孢复合种为禾谷镰孢菌和布氏镰孢菌,且以布氏镰孢菌为主。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种群及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阐明中国玉米镰孢穗腐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采用形态学、培养特征及特异性分子鉴定方法,对采集自我国18省100个县的玉米籽粒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TEF-1α基因序列测定解析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构成.结果表明,在我国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镰孢菌,分离频率为56.0%,其次还有青霉菌、曲霉菌、木霉菌等.138个镰孢菌分离物中鉴别出7个种及复合种,其中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56.5%)和禾谷镰孢复合种F.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37.7%)为广泛分布的优势致病种类,其余为黄色镰孢菌F.culmorum(2.2%)、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1.5%)、尖镰孢复合种F.oxysporum species complex(0.7%)、茄镰孢复合种F.solani species complex(0.7%)和亚粘团镰孢菌F.subglutinans(0.7%).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鉴定出3个独立种:广泛分布的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59.6%)、分布在云南、贵州及陕西商洛等南方生态区的南方镰孢菌F.meridionale(25.0%)和分布在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及北京等北方生态区的布氏镰孢菌F.boothii(11.5%).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新病害叶鞘黑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7月,在湖南省花垣县水稻上发现一种新的病害,症状表现为叶鞘上出现长椭圆形黑斑,病健交界模糊。分离到的4隔孢弯孢霉(HNHY001)经离体和活体人工接种均可产生黑斑;另一种黑孢霉菌株(HNHY002)不引致叶鞘黑斑。从湖南省栽培水稻150份种子样本中共分离到弯孢霉菌株27个,其中4个菌株具有4隔孢子。这4个菌株中1个菌株不产生子座,其余3个均产生分枝子座。经人工接种除不产生子座的外,其余3个菌株均能产生典型的叶鞘黑斑。HNHY001的rDNA-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JQ360963)经BLAST搜索,与之最接近的几个序列为膝曲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geniculatus)及其有丝分裂产孢种—4隔孢弯孢霉。鉴于单独以及与其它4隔孢弯孢霉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均未产生有性阶段,建议根据此菌无性阶段特征即分生孢子较直、4横隔、子座分枝等特征,鉴定为膝曲旋孢腔菌有丝分裂产孢种之一的假弯孢(C.fallax)。水稻叶鞘黑斑病系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由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严重危害果蔬生产,但非致病性镰孢菌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为筛选防治根腐病的非致病生防镰孢菌,从京津冀设施大棚采集茄科、葫芦科果蔬78份根际土样中分离2 402株真菌,筛选出对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173株。利用镰孢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28株候选镰孢菌;通过镰孢菌发酵液泡根进行安全性测试,筛选出对寄主黄瓜幼苗安全无害的镰孢菌菌株4株(1418、1441、1436和1473)。进一步通过镰孢菌测序通用引物TEF1αF/TEF1αR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学特征,1418菌株和1441菌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1436菌株被鉴定为茄病镰孢菌(F. solani)。盆栽测试发现,除1441菌株外,1418菌株、1436菌株和1473菌株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均在50%以上,其中1418菌株的防效为70%,与杀菌剂咪酰胺的防效相当,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镰孢菌不仅为镰孢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新型生防产品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梨果生刺盘孢的2种致病型菌株FJ-85(产生黑点症状)和菌株FJ-11-2(产生坏死斑症状)的子囊孢子单孢培养均可产生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正型单孢菌系菌落浅白色,其上形成的子囊孢子再培养,可形成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负型单孢菌系菌落深灰色,其上形成的子囊孢子再培养,只形成负型一种单孢菌系。2个菌株的单孢菌系中,负型的比例明显多于正型。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对峙培养,在菌落内及菌落交界处均可形成子囊壳,而同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对峙培养仅在菌落内产生子囊壳。结果表明同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可同宗配合,而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还可异宗配合。正型单孢菌系的致病力与原始菌株相近,而负型单孢菌系较原始菌株弱。2个菌株的单孢菌系在翠冠梨上引起的症状差异与其原始菌株相同。研究结果为解析梨果生刺盘孢的有性生殖与致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海芋(Alocasia odora)又名滴水观音,为天南星科海芋属多年生大型常绿观叶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福建、广西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2],广泛用于城市园林造景工程,也可作为室内观赏植物[3-4]。海芋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枯萎病、基腐病等[5], 其病原菌分别为海芋链格孢(Alternaria alocasia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6-7]。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种类, 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 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 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 以形态学为基础, 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 其中以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黄色镰孢菌(F. culmorum)出现频率高, 属优势种。按照柯赫氏法则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 证实了轮枝镰孢菌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选取2株轮枝镰孢菌菌株进行EF-1α(tef) 基因序列分析, 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 菌株GSLT4-3-2与GenBank中登记的轮枝镰孢菌FN179339、FN179345和FN179338;GSTS24-2-1与轮枝镰孢菌FN179343、FN179346、FN179340、FN179344和 FN252384亲缘关系最近, 序列同源性达100%。轮枝镰孢菌GSYC17-2-1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 最适温度为28℃, pH 值为8;菌落在pH值为4~1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 pH值为7时产孢量最大;碳源对轮枝镰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相对稳定, 而氮源对其营养生长影响的变幅较大;完全黑暗条件下, 菌丝扩展最快, 12 h光暗交替对产孢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70℃, 10 min。  相似文献   

15.
红橘褐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自2007 年起重庆万州的红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Hongjv)上爆发一种未曾见过的病害,损失严重,因病斑褐色,故被称之为褐斑病。褐斑病贯穿柑橘整个生长季节,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严重时也为害新梢,引起大量落叶和落果,甚至枝梢枯死。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从病区多个果园采集发病的叶片、果实和枝梢,检查和分离培养发现病组织中广泛存在链格孢菌(Alternaria)和炭疽菌(Colletotrichum)。致病性试验证明只有链格孢菌才能引起类似褐斑症状,而炭疽菌和空白对照都不产生任何症状。通过比较研究这些链格孢菌菌株的形态学,培养性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基因的部分序列,可以断定红橘褐斑病的病原为交链格孢菌[A. alternate (Fr. ) Keissler]。病原性质的确定将为红橘褐斑病发生规律的研究和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甘蔗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荣扬 《植物保护》1999,25(3):31-32
甘蔗赤斑病发病初期在叶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色病斑,边缘为红褐色,病斑多时愈合引起大面积坏死,继后整叶干枯,使植株早衰,危害严重的减产30%以上。病原菌有甘蔗叶鞘赤斑菌、甘蔗台湾尾孢霉和甘蔗小斑明尾孢霉3种。25%敌力脱1000~1500倍液,每隔15d喷1次,连续喷3次,防治效果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拟康宁木霉Hailin菌株对马尾松幼苗的促生和防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株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比对分析的方法进行了Hailin菌株的鉴定,采用平皿对峙法研究了Hailin菌株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效果,测定了接种尖孢镰孢菌和Hailin菌株后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幼苗的发病率和生长指标的影响。经形态学、分子鉴定和进化树分析,菌株Hailin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Hailin菌株与尖孢镰刀菌平皿对峙培养5d后,对其抑制率为77.78%;蘸根针刺微伤处理接种Hailin菌株30 d后,对马尾松幼苗立枯病的防治率为58.3%;接种Hailin菌株与不接种的马尾松幼苗相比,其株高、湿重、根长分别提高了3.86%、78.74%和13.2%。Hailin菌株抑制尖孢镰孢菌的作用机制包括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以及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其中,Hailin菌株通过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对尖孢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7.80%和77.80%。  相似文献   

18.
 从天津市水稻种植区的稻米病粒上分离和纯化,获得3种病原细菌,其中灰白色渐变浅黄色菌出现频率最高,占菌落的96.3%,为优势菌,另外2种分别占菌落的8.4%和1.9%;经过敏性反应、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细菌学鉴定,伤口和喷雾接种致病性测定,前1种病粒率最高分别为62.4%和9.1%;后2种病粒率为0.8%和未发病。确定具有致病作用的病原细菌的优势菌为草生欧文氏菌[Pantoea agglomerans (E.herb icola (Lohnis) Dye)],其它为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恶臭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utida)。  相似文献   

19.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筛选生防菌最佳产孢培养基是高效、大量生产生防菌孢子的基础。应用均匀设计法结合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从众多因素中筛选出稗草病原菌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互格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最佳产孢培养基组分,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弯孢菌最佳产孢组分为胡萝卜、芹菜、欧芹、水芹、莴苣、蔗糖和Vc;互格交链孢菌最佳产孢组分为胡萝卜、芹菜、水芹、莴苣和蔗糖。根据回归模型计算理论(拟和)产孢值。比较实测产孢量和理论产孢值,结果表明,稗草病原菌的实测产孢量和回归模型拟合产孢值非常接近,拟合误差小。说明采用均匀设计法从众多因素中筛选培养基最佳成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狭卵链格孢菌Alternaria augustiovoide菌株AAEC05-3产生的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的作用机制,利用离体试验,研究了TeA对稗草叶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TeA处理对稗草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和脂质过氧化影响不大;用高浓度TeA处理稗草叶片24 h后,稗草叶片细胞膜透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显著增强。TeA浓度为100 μmol/L时,稗草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增加28.21%和63.58%;脂氧合酶(Lox)活性增高61.59%,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分别降低19.56%和17.20%,脂肪酸氢过氧化物在叶片中大量积累。表明TeA可以诱导稗草叶片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