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虾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虾类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因子等3个方面,本文从这3个方面的组成和作用阐述了虾类的免疫学基础研究现状,以便为虾类免疫防御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免疫学防治等作一基础。  相似文献   

2.
肖克宇 《内陆水产》2000,25(9):39-40
2水产动物免疫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水产动物免疫学和兽医免疫学同医学免疫学一样是免疫学的分枝学科,其基本研究内容是一致的,但各有侧重,前两者侧重于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后者侧重于临床免疫学。目前医学免疫学和兽医免疫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对水产动物免疫学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但水产动物是包括鱼、虾、蟹、贝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进化程度互不相同的一系列动物,其免疫系统的进化水平和免疫应答机制有较大差别,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既具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如果仅采用免疫学的一般实验方法来研究水产动物免疫学…  相似文献   

3.
基础免疫学在近二十年有了很大的进展。已从对传染病抵御的机理研究,发展到机体免疫的器官、组织、细胞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免疫学的分支科学。如免疫遗传学免疫生理学、免疫病理学、鱼类免疫学、血液免疫学等。随着对鱼类疾病的深入研究,鱼类的免疫学得到相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洋贝类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概述目前已报道的海洋贝类病毒病的病原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海洋贝类病毒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淋巴器官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对虾淋巴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淋巴器官位于虾体胃两侧,呈管状。光学显微镜下,淋巴器官由许多封闭的盲管构成,盲管腔主要是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胞间隙充满大量血细胞;电子显微镜下,内皮细胞非核部分有伸向盲腔的突起,基质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数量多、结构简单,血细胞大多为颗粒细胞。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对虾病毒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对虾病毒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了概述。具体介绍了对虾病毒研究的各项成果,列出了已见报道的近20种对虾病毒病原的中英文名称;描述它们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的一些特征,包括对虾病毒的地理分布、对虾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病对虾的发病症状以及宿主虾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概述了对虾病毒的诊断方法:显微镜观察生物学测定、免疫学方法、细胞培养、生化检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根据目前还未发现有效治疗对虾病毒病的药物现状,指出了几种预防对虾病毒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连地区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1994年-1995年大连地区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实验中国对虾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虾和人工感染的虾组织病理相同,在胃、皮下、类淋巴、造血组织、鳃、中肠、后肠、肝胰腺、心脏等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干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中都可观察到显著胀大,呈空泡状或被苏木精浓染的细胞核。胃是病理变化出现最早且最严重的器官。在电镜下,胃、甲壳下上皮细胞核中可见大量长270~350nm,宽100~120nm的杆状病毒颗粒,细胞核、线粒体出现胀大,嵴断裂、消失情况。干细胞、上皮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为靶细胞。  相似文献   

8.
辽宁、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山东等沿海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人工鱼礁的建设研究.鱼、贝类等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开展了 30多年,放流品种为各种鱼、虾、贝类,包括海参、鲍、海胆、海蜇、中国对虾等高值海珍品近百种,形成的增殖渔业对修复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免疫多糖对日本对虾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病害防治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从免疫学的角度对虾病进行防治研究,已有成功的报道[1,2]。利用天然活性物质———海藻多糖和北虫草多糖作为免疫激活剂对日本对虾(Penaensjaponicus)进行腹腔注射,分别在24、48、72、...  相似文献   

10.
军曹鱼淋巴器官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染色方法,对出膜后第1~44天(Days post-hatch,dph)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头肾、脾脏和胸腺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首先观察到前肾管,3 d后,在肾管附近发现原始的造血千细胞,逐渐有红细胞和大淋巴细胞产生.之后,脾脏出现,其内毛细血管和红细胞丰富,还分布少量巨噬细胞.胸腺虽然是最后出现的淋巴器官,但是发育的非常快,内外分区明显.可以得出其淋巴器官出现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在小淋巴细胞出现前,发现各淋巴器官内存在一些与非特异免疫机制相关的细胞,如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等.淋巴器官原基出现后开始淋巴化,其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在采样的时间段里未观察到浆细胞,可能军曹鱼淋巴器官至此仍未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1.
蛙类的免疫类型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本文慨述了近期国内外对蛙类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有:一、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分泌物的作用和血细胞的作用);二、特异性免疫(包括参与免疫的主要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的反应过程、蛙类的抗体),阐述了对蛙类免疫系统进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鱼类胸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海侠 《水产学报》2003,27(1):90-96
胸腺是大多数鱼类最早发育的中枢淋巴器官[1],也是产生功能性T淋巴细胞的主要免疫器官[2]。在鱼类免疫细胞的发生过程中,胸腺是最先检测到T细胞的淋巴组织,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并被运送到头肾、脾等外周免疫器官[1,3]。另外,许多研究表明鱼类的胸腺直接参与机体防御。例如,胸腺存在B细胞、浆细胞和空斑形成细胞,表明胸腺直接参与了抗体的产生[4],即胸腺参与了体液免疫反应。在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的迟缓型超敏性反应中,大胸腺细胞数量急剧增多[5],表明胸腺本身参与了细胞免疫[6]。胸腺切除实验表明,胸腺在…  相似文献   

13.
鱼类的免疫活性决定于淋巴细胞的功能活性,而不是初级、次级和外围淋巴器官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这些器官中淋巴细胞的存在与否~([1]).大多数鱼类卵子在体外受精,胚胎在体外发育,鱼类胚胎的淋巴系统仍处于发育之中,合成免疫相关成分的能力十分有限.鱼类胚胎如何抵抗各种微生物感染而存活下来?这是鱼类生殖和发育免疫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甲壳动物血细胞在宿主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识别、吞噬、包囊黑色素形成、胞毒作用和胞间的信息传递。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其防御机制不同,因此血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是甲壳动物免疫学的基础。通常情况,十足目甲壳动物的血细胞类型主要依据细胞质中颗粒物质的有无和颗粒物质的相对大小进行分类。研究采用Giemsa染色法、H.E染色法和电子显微技术法对克氏原螯虾血细胞进行分类,观察到3类血细胞: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9%,46.1%,34.1%。在电镜下,这3类血细胞的超微结构极为容易辨识。透明细胞通常在3类细胞中最小,核质(N/C)比最高,但无明显的颗粒;相比之下,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内部的颗粒数量逐渐增多。利用体内和体外培养技术研究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对外源体(以Sephadex A-25色谱硅珠作为抗原)的包囊作用,初步探讨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在对外源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识别机理。将Sephadex A-25色谱硅珠植入克氏原螯虾体内,抗原物周围被大量血细胞包囊,通过切片技术观察到抗原物周围的血细胞绝大部分为小颗粒细胞,证实在包囊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血细胞是小颗粒细胞,即小颗粒细胞在包囊反应中比较活跃。研究结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克氏原螯虾的细胞免疫机制和提高其抗病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血清凝集素的凝集作用及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防治正作为一个水产养殖研究的热点。针对罗氏沼虾,有必要先了解其自身免疫活性物质的特性。而血清中的凝集素是参与识别、凝集、调理、促吞噬等免疫防御作用的体液免疫因子。其对细胞的凝集作用通过对细胞表面糖结构的识别及可逆结合等途径来达到。本文对罗氏沼虾血清中凝集素的凝集特性及糖的体内外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探讨罗氏沼虾免疫防御机理打下理论基础。一、材料与方法1-罗氏沼虾血清的制备实验用虾为我院水产基地养殖的罗氏沼虾。心脏穿刺抽取血液,经3000r/min离心5min,除去沉淀…  相似文献   

16.
正2.肠道菌群与动物免疫的关系目前,肠道菌群与动物免疫的关系仅在人和畜禽上有过报道,而关于水产动物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系统报道。一般认为,肠道免疫作用的产生依赖原籍菌群。当微生物菌群在新生命期发展并延续整个生命的时候,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开始进行(程茜和刘作义,2003)。肠道菌群重要的生理意义包括抵御病原体侵袭、刺激机体免疫器官的成熟、激活免疫系统及参与合成多种维生素、调节物质代谢等。(1)菌群屏障作用: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山东荣成桑沟湾海区养殖贝类的生物沉积作用及其影响范围,对不同规格的3种养殖贝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生物沉积作用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贝类的生物性沉积物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与月份和贝类规格显著相关(P<0.05),且与贝类的生活习性及环境因素间存在综合作用关系,包括人类养殖行为的影响、贝类适宜的生长温度、饵料中有机物的含量等;3种贝类生物性沉积物沉降速率的分布频率在不同月份间有一定的差异,可以认为与水温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虾发光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对虾发光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对虾类有极强的致病性,并引起组织和器官不同程度的病变。病理变化表现为:肌纤维颗粒变性,纵裂,坏死:肝胰腺空泡变性,坏死;淋巴器官坏死等。注射感染的发病虾,肝胰腺出现血细胞浸润,说明对虾对细菌感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双壳贝类多是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对虾养殖池塘由于大量投饵,水质肥沃,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丰富,残饵和虾排泄物在水中形成悬浮或沉淀的有机碎屑,所以,滤食性贝类是最理想的混养对象。而且,由于具水管的贝类多有自切水管的功能,可起到为虾、蟹提供鲜活饵料的作用。目前与对虾混养的贝类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20.
虾夷扇贝是一种大型冷水性贝类,营养价值高,养成效益好,自1980年引进我国后已在辽宁、山东开展大规模的育苗及养成。由于近年来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牡蛎等浅海贝类养殖效益极不稳定,虾夷扇贝的育苗与养成越来越引起重视。现将近几年从事虾夷扇贝稚贝海上保苗和商品苗运输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