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俊 《土壤肥料》1994,(5):27-30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县水稻配方施肥试验资料和测试数据和整理分析和相关研究,建立了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地力产量间的相关方程,以及地力产量与最高产量间的相关方程,同时探索出适合我县水稻的有关施肥参数,利用两个相关方程,就可算出水稻目标产量,再据目标产量和施肥参数,就可算出水稻的养分施用量。通过三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高产水稻氮钾施用量最佳配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求导了水稻目标产量的预测方程,不同氮钾施用水平的等产方程,以及氮钾最佳配比方程,根据上述方程推导出地力产量为6345kg/hm^2的水稻田目标产量为8589kg/hm^2,N与K2O施用量的最佳配比为1:1.22即N139.4kg/hm^2、K2O170.6kg/hm^2。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区水稻气候年景及产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盆区1964年以来分地区的水稻产量为基础,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水稻气象产量作出分离,划分出水稻气候年景的3种类型,较详细地研究了各种年景的气候特生,并利用积分回归方法建立了水稻气象产量模型,为四川水稻生产决策、产量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们通过深入分析洞庭湖区水稻综合栽培特点,利用SAS软件分析了不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湖南省洞庭湖区水稻优质多因子产量预测模型,同时运用ASP等软件技术,开发了水稻优质稻产量智能化预测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张掖市的熟地采用了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氮、磷二因子对熟地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因子间的配合关系。根据试验资料。建立了二元二次回归产量模型,与实际资料拟合较好,达到了极显著水准。并通过对产量模型的分析,明确了在当前条件下以高产为目标时,各因子的适宜用量,明确了二因子在增产中的作用是磷肥大于氮肥。  相似文献   

6.
2007—2009年在重庆市开县厚坝镇进行了3年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在灰棕紫色水稻土大眼泥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和最佳经济效益方案,最后考虑到每年植株从田里带走的养分,最后确定了适用配方方案即每667m2施氮、磷、钾分别为12.5kg、4.5kg、7.5kg可使产量达到563.31kg/667m2。  相似文献   

7.
在沿淮变性土区开展了氮磷配合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增产28.9%~62.2%,施磷增产4.3%~4.7%,氮磷配合有利于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数学模拟,获得氮磷肥的效应方程,并计算出最大经济施肥量,氮肥为269.5kg hm-2,磷肥为90.4kg hm-2。  相似文献   

8.
氮钾肥配合对沿淮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氮、钾肥对沿淮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比不施氮增产20.3%~29.0%,而钾肥增产效果不显著。适宜用量的氮、钾肥配合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通过数学模拟得到氮肥效应方程,并初步确定该区水稻适宜N用量为225~250 kg.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量的过多或过少均使水稻产量下降,化肥的施用也有相似的影响;有机肥与氮肥,磷肥,钾肥只有施用量在适宜的范围内,交互作用较大,产量最高,提出了延边地区水稻获得稳产,高产的施肥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产量形态规律是水稻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理论,已成为作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从产量构成、光合生产和源库结构方面简介了水稻产量形成规律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分析了3个方面的研究特点和构成产量形成过程的网络关系。同时水稻产量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水稻产量性状的最终表现决定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众多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相互作用,提出应用现代发育遗传学与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水稻产量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1.
运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南方稻区酸性水稻土上增施硅(Si)、钾(K)、钙(Ca)、镁(Mg)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水稻对Si、K、Ca、Mg的吸收。结果表明,在酸性水稻土上增施Si、K、Ca、Mg肥及其配合施用均具有显著的增产效益,能明显地提高水稻对该种元素吸收速率和总吸收量。施Si肥主要是增加了水稻后期对Si的吸收,使水稻成熟期能保持较高的Si含量;施用K肥使水稻在移栽后能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K吸收速率;施Ca、Mg肥能使水稻保持较高的Ca吸收速率;K和Ca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扩散方程、Elovich方程和多项式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水稻生长期内水稻对Si、K、Ca、Mg的吸收过程。可用扩散方程和Elovich方程的参数b值来评价水稻对Si、K、Ca、Mg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产量预报的能量学模式—以都江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勤 《中国农业气象》1995,16(3):48-49,53
从能量学角度,对都江堰市水稻生长期间太阳总辐射值、光能利用率、经济系数等进行分析,建立了水稻产量的能量学模式,从而为预报水稻产量的丰,歉提供了又一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力有序抛秧机输秧机构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气力有序抛秧机输秧机构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输秧机构的运动模型,推导了用于输秧机构运动分析和动态模拟的位移方程、速度方程和加速度方程,利用Visual Basic6.0编制了运动模拟软件,利用该软件可以对不同结构尺寸的输秧机构进行运动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包括图形动态模拟、数值和运动曲线等,可以为气力有序抛秧机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验将有机复混肥应用于水稻栽培,测定产量、产量构成、食用安全性等指标。研究表明,施用该有机复混肥对产量的贡献与施化肥相近,施有机复混肥处理有效穗数高过施化肥处理,其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少于化肥处理。施用该有机复混肥不会造成糙米As、Cd含量超标,试验中不施肥处理降低了糙米中Cd和As的含量。糙米Hg超标表明本研究不同处理都不能有效解决稻米食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影响较大。同本地的肥料结构模式相比:不施肥的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下降较大;单施化肥的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下降,作物抗病性减弱;增施有机肥的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提高,作物抗病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动态模型预测阶段水稻产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国家制订五年计划的年度时限划分阶段,将广西1951~1990年四十年的水稻年平均产量数据划分为8个时段(每连续5年为一时段)求各时段数据的平均值作基础,应用GM(1,1)模型建立阶段水稻年平均产量灰色预测模型,经检验,所建模型精度为一级,最后应用模型预测了广西1991~2010年4个连续时段的阶段水稻年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对播期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两系杂交水稻主要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播期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两者相关性最显著。播期地单株产量、结实率及结实率相对重要性影响较大,而对单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及结实率的偏相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北方水稻动态水分生产函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采用蒸渗仪和盆栽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水稻干物质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干物质随时间累计的数学模型和干物质累计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旱作物动态产量模型,构造了水分亏缺影响函数,对分阶段线性函数、指数乘子式函数和三次式函数进行参数拟合,提出了水稻动态产量数学模型,求出了沈阳地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动态产量模型参数,并利用1999年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以来在重庆市开县浦里片区的岳溪镇和南门镇进行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和大区校正对比验证试验,研究在紫色冲积性水稻土夹沙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根据肥料效应方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和最佳经济效益方案,最后考虑到每年植株从田里带走的养分和当地农民的长期生产经验,确定了适用配方方案,即施纯氮10.0~12.5kg/667m2,纯P2O54.5kg/667m2,纯K2O6kg/667m2,可使水稻保持较高的产量(550kg/667m2左右),同时也可保证作物的养分需求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刘鸣达  张玉龙  李军  杨丹 《土壤通报》2003,34(4):312-314
选取低浓度系列平衡液进行等温吸附解吸试验,并结合田间试验的效果,研究了不同水稻土对硅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水稻土供硅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梯度条件下,直线方程y=bx-a可以很好地描述土壤对硅的吸附过程。水稻相对产量与a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幂指数函数正相关关系,所以,a可以作为评价水稻土供硅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