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硼吸附热及温度对硼滞后解吸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棕红壤(9701)、黄棕壤(9702)和灰潮土(9703)在25℃和40℃条件下,硼吸附-解吸特性,土壤硼吸附热以及温度对土壤滞后解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701、9702和9703号土壤硼的吸附热分别为-15.4、-15.6和-22.6kJ/mol,处于化学吸附热的范围,从热力学上证明了硼在土壤上专性吸附的存在。与25℃相比,40℃时土壤硼滞后解吸得到加强。与此相应,施入土壤中的外源硼  相似文献   

2.
硼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其对植物吸收硼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湖北省几种主要旱地土壤进行了硼的吸附-解吸实验,同时对这些土壤上油菜幼苗吸收硼进行了试验,并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从中发现,一些土壤硼的解吸存在着明显的滞后解吸现象,这种现象可用滞后系数来定性描述。  相似文献   

3.
酸性紫色土对硼的等温吸附-解吸和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硼的等温吸附符合Frendlich方程,根据方程的K值(0.441),供试土壤对硼的吸附较弱。锌与硼复合,对土壤硼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影响均不大,但吸附强度下降。钙则大大地提高了土壤对硼的吸附量和吸附常数,使土壤硼平均吸附量提高191.9%,并使平均解吸率下降6.4%。土壤吸附硼的动力学以Elovich方程(Ct=a+blnt)描述最佳,反映土壤对硼吸附速率大小的方程参数b值以B+Ca〉B+Ca+Zn〉B+Zn〉B,钙对硼的吸附速率影响比锌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目前关于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环境化学行为和植物富集等方面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各种因素(pH、Eh、HU、FA、EDTA)对土壤中稀土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钙的化学行为与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周卫  林葆 《土壤肥料》1996,(5):19-22
综述了80年代以来土壤钙的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主要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钙的吸附与解吸;土壤中钙的移动,供钙机制及生物有效性;植物根系及其它器官钙素吸收动力学。最后讨论了今后值得注意的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个定量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原理模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根据土壤重金属向植物体转移的机理,提出了一个土壤-植物系统中元素解吸、迁移、吸收的联合数学模型,推导出植物吸收量与土壤溶液浓度、缓冲能力系数、扩散系数、根系总长度、平均半径、植物蒸腾量、生长时间等参数的定量关系式。用该模型计算的植物吸镉量与盆栽黑麦草实际吸镉量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较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酸性降雨径流(pH2)冲刷下,城市土壤磷酸盐的解吸量明显增加;当pH2时,降雨径流酸性强度大小对城市土壤磷酸盐的解吸量影响不大。城市土壤对磷酸盐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修正的Langmuir方程。在自然条件下,即使在酸雨(pH4.5)的条件下,酸碱度效应对城市土壤磷酸盐吸附量的影响较小;随固液比增大,城市土壤磷酸盐以解吸为主的趋势越明显。这说明城市土壤吸持外源磷的能力弱,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磷容易被解吸进入土壤溶液,从而随着土壤溶液流动进入城市水环境,导致水体中磷浓度增高。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及其对污染物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溶解性有机质(DOM)已成为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土壤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DOM对重金属、养分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开展DOM与污染物(或养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系统地评述了DOM的来源、组成、分级及其对土壤中污染物吸附一解吸行为的影响。尽管关于土壤中DOM的研究还不完善,许多工作也只是刚刚开始,至今对土壤中DOM的性质、组成和分类方法等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但现有的结果已经表明,DOM是土壤圈中一种十分活跃的重要化学组分,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和生物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冻融作用对棕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环境的方法,研究土壤磷素吸附-解吸行为,采用Langu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分析,定量研究冻融作用对土壤磷素吸附机制的影响,同时建立土壤磷素解吸量与吸附量关系方程,进一步探讨冻融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冻融条件下棕壤对磷的吸附规律一致,吸附量均随着平衡溶液中磷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与未冻融土壤相比,冻融后土壤磷等温吸附曲线变得平缓。冻融条件下磷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相关性最好。土壤磷素解吸量与相应最大吸附量符合线性相关。冻融后土壤磷固定吸附量低于未冻融土壤,即冻融过程促进土壤磷素释放,增加了土壤磷流失风险。多次冻融循环对土壤磷吸附-解吸行为影响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硒和硫的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中硒和硫含量、形态的相互关系和吸附、解吸中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化学过程的差异性 .硒和硫在内生作用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极为相似 ,而在表生作用下两者的地球化学行为明显分离 .土壤中硒和硫的形态类似 ,其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 ,土壤对硒和硫的吸附也具有相似性 .土壤中硒和硫相互作用的特点与土壤类型、硒和硫的浓度有关 ,土壤中硒和硫竞争的机制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1.
土壤—植物体系中的铅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70年代以来,关于土壤-植物体系中铅的行为特征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新近有关文献报道。介绍了造成土壤铅污染的原因,铅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特点和土壤中活性铅的化学浸提方法的选择;重点阐述了植物对铅的吸收积累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土壤-植物体系中铅的迁移规律与动,植物及人体铅危害的可能性,铅的土壤临界值和环境容量制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绿麦隆在土壤—植物中的物理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叙述了绿麦隆在土壤-植物中的物理化行为。绿麦隆施入土壤后,可被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并可在土壤和植物中进行迁移,转化。绿麦隆这些物理化学行为除受本身性质影响外,还受土壤性质和环境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建林  陈家坊  赵美芝 《土壤》1987,19(5):271-272
土壤化学环境中磷的迁移,转化和固定主要取决于磷在其中的吸附与解吸,沉淀与溶解等物理化学平衡。研究土壤及其组分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有助于揭示磷进入土壤后的归趋。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肥料中的氮、磷和有机肥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形态转变和迁移-活化的影响,对土壤重金属植物活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综述了氮肥、磷肥和有机肥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磷酸盐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就国内外有关磷酸盐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重点是关于磷酸盐的吸附研究;包括磷酸盐在土壤中吸附的数学模拟,土壤吸附磷酸盐的机制、影响磷酸盐吸附的土壤组分、磷酸盐在土壤中解吸及其与吸附的关系以及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对磷酸盐吸附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有机质在酸性富硒土吸附Se(Ⅳ)过程中的作用,以广西典型富硒区的赤红壤为材料,研究了酸性富硒土去除有机质后,土壤硒的赋存形态、土壤对Se(Ⅳ)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吸附前后土壤基团的变化。结果表明:(1)去除有机质后,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硒大幅度减少,铁锰结合态硒成为土壤硒的主要赋存形态。(2)吸附试验表明,土壤对Se(Ⅳ)吸附过程以多分子层的不均质表面吸附为主,吸附过程受控于化学反应与化学吸附;去除有机质后,土壤对Se(Ⅳ)吸附量和吸附强度均显著下降。(3)解吸试验表明,吸附以难解吸的专性吸附为主;去除有机质后,解吸量与解吸率下降,固液分配系数Kd值下降。(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土壤吸附Se(Ⅳ)与静电引力、络合反应和配位体交换有关;去除有机质减少了有机官能团的数量,导致吸附量减少。综上,有机质的存在,提升了酸性富硒土对Se(Ⅳ)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是造成酸性富硒土硒有效性较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土壤中黑碳对农药敌草隆的吸附-解吸迟滞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批处理振荡法和连续稀释法分别测定了敌草隆在人工添加黑碳土壤和自然形成的不同有机质和黑碳含量的土壤中的吸附一解吸行为。吸附结果表明,人工添加黑碳的土壤对敌草隆的吸附强度和吸附容量以及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均随土壤黑碳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自然土壤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随土壤总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则与土壤中黑碳对有机质的相对含量有关,黑碳比例越高,等温线非线性越大。解吸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添加黑碳的土壤还是自然土壤,对敌草隆的解吸迟滞作用均随土壤黑碳含量增高而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三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两种恒电荷土壤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不同铜离子浓度下土壤的pH-Cu2+吸附率曲线均在低pH段出现会合,且随着铜离子浓度升高,pH-Cu2+吸附率曲线有向右偏移的趋势。证实了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性铜离子可被去离子水解吸,并存在解吸峰现象。针对解吸前后吸附体系pH值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吸附时体系pH低于5.0时,解吸后pH上升;而吸附体系pH高于5.0时,解吸后pH下降,表明pH5.0可能是土壤吸附铜离子机理发生变化的又一个转折点。本文还对专性吸附中弱吸附态的存在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苏南水稻土对铜离子专性吸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玫玲  陈家坊 《土壤学报》1981,18(3):234-243
六十年代以来,土壤对多价离子特别是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已日益成为土壤化学领域中一个受人注意的问题。土壤胶体中铁、锰、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和土壤有机质是专性吸附的主要载体[12,16,17,19,20,21],它们对许多重金属元素的专性吸附所引起的富集过程,起着控制这些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和海水中浓度的作用[9,15,18];一些微盒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深受土壤中氧化物胶体的专性吸附的影响[11,14,21]。因此,铁、锰等水合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的研究,不仅是土壤化学领域,而且也是土壤环境保护和地球化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1,1,2,2-四氯乙烷(1,1,2,2-tetrachloroethane,1,1,2,2-TeCA)在4种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并用一种新型解吸模型——"双元平衡解吸(Dual-EquilibriumDesorption,DED)模型"对其解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1,2,2-TeCA在4种土壤上的吸附符合传统的线性吸附模型,lgKoc的平均值为1.86;解吸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解吸后的lgKo(c平均值约为4.88)显著大于初始值,且与吸附相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土壤性质无相关性。DED模型比传统线性模型能更好地拟合TeCA在土壤中的解吸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