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燕麦品种在辽宁地区机械化种植条件下,不同栽培密度对燕麦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4个燕麦品种,研究在平肥地块应用免耕播种机的条件下,栽培密度对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大部分燕麦品种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80kg/hm2和225 kg/hm2的播种密度下,燕麦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该地区适宜的机械化播种量为150~180 kg/hm2。该研究结果为在辽宁地区燕麦机械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紫云英地方种质资源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紫云英地方品种之间的经济性状、物侯期及抗性进行研究,以期正确评价各地方品种的特性,筛选适宜福建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地方品种,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做基础。结果表明:‘信阳种’、‘大悟种’、‘湘乡种’和‘光泽种’在福建表现为早熟,早熟品种盛花期鲜草产量平均为44 225.59 kg/hm 2,低于中、迟熟品种。‘大悟种’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较高,分别达48 015.75、342.04 kg/hm 2,且抗寒性和抗病性强,可作为优良的早熟品种。此外,中、迟熟品种地上鲜草产量平均达52 600.43 kg/hm 2,从高到低依次为:‘余江大叶’>‘南桥种’>‘升钟种’>‘金沙种’>‘常德种’>‘弋江籽’。鲜草产量高的品种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叶周长等参数值一般比较大;叶面积和叶周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SPAD值(叶绿素)与叶面积、叶周长未有明显的相关性。中、迟熟品种中‘升钟种’、‘余江大叶’和‘金沙种’植株的抗寒抗病能力较高,氮、磷、钾含量较高,氮2.85%~3.00%,磷0.31%~0.34%,钾3.11%~3.85%,成熟期时每荚粒数、千粒重、种子产量也都较高,分别达7.34~7.85粒、3.35~3.42 g、333.01~346.52 kg/hm 2。以高产、优质、抗性强等综合良性状为选育目标,‘升钟种’、‘余江大叶’和‘金沙种’这3个中、迟熟品种在福建的适应性较好,可作为今后扩繁品种或新品种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 /hm2、4.50kg /hm2、5.25kg /hm2、6.00kg /hm2和6.75kg/hm2 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生育进程、密度、成苗率、成株率、个体生长发育、抗病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著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和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3.75和4.50kg /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可见播种量不足或过大均不利于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 /hm2。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播种量和品种熟期对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品种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品种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9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成都平原进行不同播种量(15.0、22.5、30.0、37.5、45.0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川作优8727以播种量30.0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辐优838和内6优107以播种量22.5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与辐优838和内6优107相比,川作优8727产量分别增加了8.8%、3.7%,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上,光能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5.3%、13.3%。可见,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水稻麦后直播种植宜采用早熟杂交稻品种,其适宜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2004~2011年(2007年除外)共7年中稻区试的120个中籼稻品种(中熟组31个,迟熟组89个)试验数据为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穗实粒数有密切的正向关系;中熟组在保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通过扩充源库,同时增加粒重和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迟熟组通过适当减少穗数,提高粒重或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中稻产量结构模型可知:中稻中熟组、迟熟组每增加1单位(万穗)有效穗,产量分别增加21.681、17.124 kg/hm2,每增加1单位(g)千粒重,产量分别增加175.669、169.675 kg/hm2,每增加1单位(%)结实率,产量分别增加173.66、63.347 kg/hm2,每增加1单位(粒)穗颖花数,产量分别增加28.16、35.713 kg/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烤烟新品系FG-1的栽培特点,形成其配套栽培技术。[方法]在贵州省设置不同施氮量与不同密度试验,探讨烤烟新品系FG-1的最佳种植密度与最佳施氮量。[结果]不同密度、施氮量对该品种大田生育期影响不明显;施氮量在112.5kg/hm2田间长势最好、产量最高;密度13 000株/hm2,施纯氮量105.0 kg/hm2的处理下,产量适中,上等烟率、上中等烟率、产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表现最好的是密度13 000株/hm2,施氮量105.0 kg/hm2的处理。[结论]FG-1烤烟新品系最佳种植密度为13 000株/hm2,最佳施氮量为105.0 kg/hm2。  相似文献   

7.
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4,(4):47-49
以金优527和F优498等2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播种量可有效增大成株密度、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成穗率降低,单株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和每穗粒重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产量都以播种量1518 kg/hm2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6个高产品种(中晚熟和中熟品种各3个),从1996年到2005年进行了10 a产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品种10 a总平均产量为2 974kg/hm2。最高产品种为平安8,平均产量为3 189kg/hm2;最低产品种为长农5,平均产量为2 785kg/hm2,最高比最低增产14.5%。吉豆3和九农21的平均产量也超过3 000kg/hm2。3个中晚熟品种的平均产量较中熟品种高5.7%。以6个品种的年平均产量为依据,划分了年成:2004年为丰年,产量为3 790kg/hm2;1997和2000年为灾年,产量为2 260kg/hm2;2005年为欠年,产量为2 585kg/hm2;其余6年为平年,产量为3 140kg/hm2。中晚熟品种较中熟品种稳产性好,变动指数平均小8.4%。平安8和吉豆3的稳产性最好,变动指数分别为42.9%和48.4%。从分析不同年份组合与10 a数据评价结果的比较得出:准确评价品种稳产性的最少年限为9 a。对大豆生产田单产低、作物品种适应性差异、品种的适应性与稳产性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优质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直播稻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57.5kg/hm2时产量最高,比播种量为22.5kg/hm2和52.5kg/hm2的处理极显著增产;施氮量和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10kg/hm2时产量最高;播种量增加,应适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6个高产品种(中晚熟和中熟品种各3个),从1996年到2005年进行 了10a产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品种10a总平均产量为2974 kg/hm2。最高产品种 为平安8,平均产量为3189 kg/hm2;最低产品种为长农5,平均产量为2785 kg/hm2,最高比最 低增产14.5%。吉豆3和九农21的平均产量也超过3000 kg/hm2。3个中晚熟品种的平均产量 较中熟品种高5.7%。以6个品种的年平均产量为依据,划分了年成:2004年为丰年, 产量为 3790 kg/hm2;1997和2000年为灾年,产量为2260 kg/hm2;2005年为欠年,产量为2585 kg/hm2; 其余6年为平年,产量为3140 kg/hm2。中晚熟品种较中熟品种稳产性好,变动指数平均小 8.4%。平安8和吉豆3的稳产性最好,变动指数分别为42.9%和48.4%。从分析不同年份组合与 10a数据评价结果的比较得出:准确评价品种稳产性的最少年限为9a。对大豆生产田单 产低、作物品种适应性差异、品种的适应性与稳产性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