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渔业资源管理由单鱼种管理模式逐渐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发展,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方面的模式研究以及应用还很少。依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ndian Ocean Tuna Commission, IOTC)、Fishbase等公开数据库和文献,首次尝试构建了基于印度洋金枪鱼渔业19个主要物种体长结构的多物种生态系统模型LeMaRns,并模拟物种及生态系统结构在4种渔船作业方式、不同捕捞水平下的变化。结果表明,捕捞会造成种群生物量下降,还会影响种间关系,进一步导致其他物种的种群生物量发生变化。大型鱼类指数(Large fish indicator, LFI)和平均最大长度(Mean maximum length, MML)对延绳钓最为敏感,2个指标的减小表明生态系统中大个体鱼类的比例下降,小个体鱼类的比例上升,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渔业管理中应着重考虑。捕捞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同作业方式对不同种群的影响不同,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不同作业方式,考虑不同捕捞水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设置的捕捞情境下生态系统中无种群处于崩溃状态,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在假设当前捕捞努力量2倍的情况下,相对种群生物量分别为0.6~0.7、0.6~0.7、0.7~0.8和0.6~0.7,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4个种群处于健康状态。最后,为了更好地将LeMaRns模型应用于大洋生态系统,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对LeMaRns模型进行结构性改进以更好适应实际情况,开展食物网调查和生物学研究以确保数据准确纳入环境因素等。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渔业影响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渔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1995—2016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库数据库收录的气候变化对渔业影响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前后有关该问题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该问题受到了学者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广泛重视,共有57个国家或地区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来,美国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有较大优势;发表该领域文献的期刊主要为渔业及海洋与淡水生物学类主流期刊,《国际海洋勘探理事会海洋科学杂志(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和《海洋与淡水研究(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是目前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两种期刊;该领域主要研究对象为具体的生物品种、渔业经济、生态系统以及管理策略;相关文献中反映气候变化的主要指标为水温;占据研究内容前三位的是物种丰度、生物学以及物种分布。目前,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力度,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渔业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鲐鱼早期生活史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的改变均会对鲐鱼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可以更好地对鲐鱼资源量补充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鲐鱼的生物学特性、早期生活史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环境变动对其早期生活史中生存、生长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相关生态模型等在鲐鱼上的应用,并对未来掌握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鲐鱼资源的生态响应及鲐鱼资源中长期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鲐鱼渔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远洋鱿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该渔业极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我国远洋鱿钓渔业,本文结合脆弱性理论和方法,从气候与环境、物种、社会经济三大方面建立了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法、解释结构模型(ISM)法以及交叉影响矩阵相乘(MICMAC)法对影响指标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鱿鱼渔业资源是最核心的因素,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起决定性作用;科技投入、政策与管理、捕捞强度是最具影响力或驱动力的因素;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指标可分五大类,要把重点放在关联因素、调整因子和驱动因素上,其次为依赖因素,自主因素无需过多关注。研究认为,除渔业资源外,脆弱性系统可分为四个层级,长期监控L3和L4层指标,重视L2和L3层的指标,针对性地调整L1层指标,是保持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该研究不仅能识别影响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可为远洋鱿钓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脆弱性实证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问题已变成国际上研究有关环境问题的焦点议题。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深入,其对渔业造成的影响越发明确。据《2018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营养供应和人类生计等方面,渔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内陆渔业,以海水水域环境为基础、海水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海洋渔业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此,从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特性驱动因素入手,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从中探寻应对措施,以期实现气候变化下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南大西洋是世界重要的渔区之一,捕捞国家包括阿根廷等西南大西洋沿海国以及中国、日本等众多非沿海国家,其中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巴西小沙丁鱼(Sardinella brasiliensis)与弗氏绒须石首鱼(Micropogonias furnieri)是西南大西洋年均产量最高的4种主要经济渔获物。探究气候变化对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格局。本文从渔业资源与生态系统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归纳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主要经济渔获物)、非生物因子(环境因素)与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分析认为,在今后探究西南大西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研究中,选取代表物种表征生态系统的变化并结合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丰富生态系统的相关结论,为西南大西洋海域提供基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关于主要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案例和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国内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气候脆弱性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最大限度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未来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亟需改善评价方法、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并加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的评价研究。[结论]该研究为建立应对气候适应性管理新模式,实现我国北方草原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滆湖天然鱼类小型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86~1988年对滆湖几种渔具(特别是簖)的渔获物进行的统计,对鲫、红鳍鲌、乌鳢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了滆湖鱼类的群落和种群结构中存在的小型化现象?峁砻?群落结构中以小型、低值鱼类和种群结构中低龄鱼占有较大的比例。用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式分析了鲫种群数量变动,据此提出了合适的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本文还从湖泊渔业生态系统角度,探讨了造成滆湖天然鱼类小型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监测、预测、评估现状,提出了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的科学意义及策略。建议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青藏高原气候与生态环境监测、预测、评估和预警的综合体系,包括:①建立"天气气候综合观测网"。发展思路:观测领域要从常规天气向综合气候观测转变;加大地面观测遥测化、自动化的水平,加密自动化观测站点的布网,增加对草地、湿地、湖泊、高山、沙漠、戈壁滩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气候观测;开发多途径、多尺度的气候观测技术体系,对于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实现空基、地基的立体监测;强化自动站定位观测、移动观测与卫星遥感监测的跨区域、跨尺度的综合性野外观测体系;加强传感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的应用,建立基于多尺度观测和多种数据资源融合的远程管理和共享系统;建立基于多尺度观测的模型模拟系统。②开展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包括CO2、H2O、热量、动量、能量和物质交换等基础性观测。③加强气候资源监测,应开展从顶层研究和设计青藏高原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储存量的勘测和普查工作;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区划及其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建立太阳能光热转化、光电转换的使用指标及相关参数;对气候资源、气候能源给出明确界定;合理划分太阳能、风能资源区,对大面积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进行资源和效益评估。④建立气候预测、评估系统。生态环境、气候预测、评估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气象预报和缓解战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对资源与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及预测;气候风险管理与决策;气候变化、气候变异性与生态系统。⑤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系统。⑥建立重大工程影响评估系统。开展青藏高原气候长期观测不仅可以揭示气候变化特征,还可以揭示气候球变化对东亚区域物种栖息、生态圈的影响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将对东亚及中国等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它和外部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是存在于一定的背景条件下的。因此,生态系统既有其内在的、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有其受外部环境制约的一面。要认识生态系统的特征,只从系统本身着眼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存在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本文概括地说明了生态环境地学背景的诸方面:(1)生态特征的地貌背景,分别从地形在现代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地形及其演化与气候及地表水旱环境演化的关系,对生物分布区形成的影响,对生物种群演化及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论述。(2)生态特征的地质背景,主要包括母质和母岩、地下水、地磁及地质史等几方面,本文着重介绍了地磁倒转与生态演化及物种灭绝的关系、地质史与土壤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Biomass, size, and trophic status of top predators in the Pacific Oce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isheries have removed at least 50 million tons of tuna and other top-level predators from the Pacific Ocean pelagic ecosystem since 1950, leading to concerns about a catastrophic reduction in population biomass and the collapse of oceanic food chains. We analyzed all available data from Pacific tuna fisheries for 1950-2004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estimates of fishery impacts on population biomass and size structure. Current biomass ranges among species from 36 to 91% of the biomass predicted in the absence of fishing, a level consistent with or higher than standard fisheries management targets. Fish larger than 175 centimeters fork length have decreased from 5% to approximately 1%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 trophic level of the catch has decreased slightly, but there is no detectable decrease in the trophic level of the popul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substantial, though not catastrophic, impacts of fisheries on these top-level predators and minor impacts on the ecosystem in the 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世界各国对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以及劳动力等问题日益重视,远洋渔业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通过研究近年世界各远洋国家在渔船、产量、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变化,总结出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特点:主要渔业国家远洋减船趋势十分明显、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扩大并呈多元化、国际远洋渔业海外基地数量增加且竞争激烈等。在全球渔业资源分配不均的形势下,远洋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展继续加快,结合目前各国远洋渔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方向,分析世界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各国无论是在渔船数量、生产规模,还是投资范围、投资主体、海外基地建设等方面,走向属地化和规范管理,各国应对全球渔业资源衰竭的举措更加有力;产品可追溯、标准化体系等成为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3.
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洋性渔业是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捞渔业资源的海洋渔业,是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海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渔场、国内外渔业立法和政策、汇率等多方因素紧密联系。在我国过洋性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入渔国家的渔业资源衰退、政局不稳等因素关系到远洋渔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过洋性渔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投资,而对风险的评价是风险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对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分析过洋性渔业产业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风险与预警评价的理论,提出了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初步构建了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风险因素识别、指标分级2个方面的内容,选取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我国过洋性渔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远洋渔业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渔业资源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关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为我国渔业资源研究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对其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出版物、合作网络以及研究现状和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文献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自2017年以来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作者占据主要地位,且形成以Mark N Maunder、Yong Chen、Andre E Punt、Xinjun Chen以及U Rashid Sumaila等为核心作者,作者和机构间合作密切;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类别为渔业、海洋淡水生物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及生态学等。研究热点与前沿主要有:重视对渔业资源评估方面的研究;注重对渔业管理方法、实践以及管理对渔业的影响等方面研究;针对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以及经济头足类的渔业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或鱼类的影响。研究认为,未来渔业资源学研究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通过学科交叉创新渔业生物学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摸清重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特性;2)创新渔业资源评估新技术,实现对重要经济种类资源量及可捕量的准确估算;3)创新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护的新方法,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4)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渔业资源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渔业种群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发展,未来渔业资源研究将会向更细、更广、更深等层次拓展,并把人与渔业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综合考虑,从传统的单鱼种-多鱼种-生态系统,发展到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实现人-自然系统中渔业资源的最优产出,以及渔业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我国大型加工拖网远洋船队集中北太平洋生产,造成经济效益滑坡的现象,经过连续三年的探捕活动,我国于2003年开始正式在东南太平洋公海捕捞生产智利竹笑鱼,而此区域处于南太平洋常设委员会(CPPS)的管辖范畴。为此简要介绍了智利竹笑鱼渔业状况、CPPS渔业管理趋势。分析了这些趋势对我国发展智利竹笑鱼渔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确保渔船遵守《执行协定》和《框架协议》的规定;(2)加强与智利方面的沟通;(3)健全情报体系,加强船员培训。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我国大型加工拖网远洋船队集中北太平洋生产,造成经济效益滑坡的现象,经过连续三年的探捕活动,我国于2003年开始正式在东南太平洋公海捕捞生产智利竹笑鱼,而此区域处于南太平洋常设委员会(CPPS)的管辖范畴。为此简要介绍了智利竹笑鱼渔业状况、CPPS渔业管理趋势。分析了这些趋势对我国发展智利竹笑鱼渔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确保渔船遵守《执行协定》和《框架协议》的规定;(2)加强与智利方面的沟通;(3)健全情报体系,加强船员培训。  相似文献   

18.
水产品市场需求结构是决定渔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上海市民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导致上海的渔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在水产养殖方面,常规养殖渔业发展缓慢,名特优等特种水产养殖业发展快速。近年来,上海的远洋渔业也得到稳步发展,但是,捕捞产品仍然以外销为主。上海的水产加工业依然发展缓慢,而且加工能力又相对集中于市郊。在第三产业方面,休闲渔业和水产品物流业刚刚起步,但是观赏鱼产业却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对上海近几年渔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分析,提出了发展上海水产业的经济政策。为推动上海渔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海应积极建设渔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为渔业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支撑和工程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