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以2005—2019年桐乡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桐乡市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和区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桐乡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3.07万t,2012年最多,为24.73万t。水稻、茭白、小麦和杭白菊是桐乡市主要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其资源量合计占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的87.7%。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存在地域性特点,秸秆资源量乌镇镇最多,河山镇最少;秸秆资源密度乌镇镇、濮院镇、屠甸镇和崇福镇较大,乌镇镇、屠甸镇和濮院镇秸秆资源相对丰富。  相似文献   

2.
[目的]正确评价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特性,充分认识西安市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以草谷比法为基础方法,对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并分析各区县秸秆资源量分布。[结果]2015年西安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211.93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175.95万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49.55万t,可转化能源量82.35万t标准煤;小麦秸秆量占总量的55.4%,玉米秸秆占总量的43.6%,棉花、油菜占总量的1.0%。临潼、长安、户县的秸秆资源量分布较大,分别占比为18.0%、19.0%、17.0%。西安市年平均秸秆的化石能源替代量88.83万t,全部转化为经济价值相当于节约5.49亿元的煤炭消耗。[结论]该研究可为西安市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天津市7种主要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豆类、薯类、花生)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加工副产物量以及秸秆资源总量,结果表明:2013—2015年天津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平均为202.46万t,其中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田间秸秆产量较高,分别为88.08万t和67.95万t,占全市农作物田间秸秆总量的47.86%和36.93%;玉米加工副产物量为14.51万t,占全市农作物加工副产物总量的78.69%。玉米和小麦秸秆资源总量之和占全市秸秆资源总量的85%左右。针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秸秆利用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析评价辽宁省主要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特征,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及相关文献数据,采用草谷比法估算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量及其区间分布特征,明确作物秸秆的当季养分释放量和替代化肥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农作物中秸秆产出主体为粮食作物(占秸秆总量的88.73%),其余为蔬菜(占秸秆总量6.47%)、经济作物(占秸秆总量4.8%);农作物秸秆资源主要来自玉米(占秸秆总量的71.83%)、水稻(占秸秆总量12.84%)、蔬菜(占秸秆总量6.47%)、花生(占秸秆总量4.69%)。在秸秆资源的区域分布上,辽宁省14个市秸秆资源量差异较大,沈阳(占秸秆总量16.19%)、铁岭(占秸秆总量15.35%)和朝阳(占秸秆总量12.05%)为秸秆总量前三的地区;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秸秆产量最高的分别为铁岭(占秸秆总量18.84%)、盘锦(占秸秆总量24.57%)、葫芦岛(占秸秆总量26.76%)、沈阳(占秸秆总量19.64%);朝阳秸秆资源种类最丰富,其中甜菜和葵花籽秸秆产量最高。玉米和水稻秸秆...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正确评价江苏省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特性、充分认识江苏省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为目的,以草谷比法为基础方法,选取经过修正的秸秆草谷比数据,对江苏省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利用ArcGI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地理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秸秆资源量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江苏省理论上可产出秸秆资源量约3.176×107t,可收集量约为3.049×107t,将2010年江苏省产的秸秆资源全部能源化,相当于节省1.496×107t标准煤;水稻秸秆占总量49%,小麦秸秆约占26%,玉米、棉花秸秆约占7%。江苏省秸秆资源分布水平呈5种梯度类型,全省表现"东密西疏、北丰南贫"的资源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资料查阅统计了华南区域(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作物秸秆(水稻、玉米、香蕉、甘蔗、花生、薯类、豆类、蔬菜和烟叶)和畜禽粪便(猪、家禽、肉牛、羊、兔、役牛、奶牛和母猪)的资源量及有机K_2O资源量。结果表明,2008—2014年间华南区域年均秸秆资源量为6 571.09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秸秆资源总量的61.59%、32.53%和19.89%;秸秆K_2O资源量为85.95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秸秆K_2O资源的48.56%、43.65%和7.78%。在畜禽粪便方面,2010—2014年间华南区域畜禽粪便排泄量年均为19 645.16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55.42%、36.76%和7.82%;畜禽粪便年均有机K_2O资源总量为65.28万t,广西、广东和海南分别占52.60%、39.32%和8.07%。华南地区有机钾资源体量大,具有很好的挖掘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明确秸秆资源特征及其养分替代利用潜力,对于黑龙江省养分资源管理、农田土壤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草谷比法和系数法分别估算了秸秆资源量和秸秆养分资源量,分析了黑龙江省秸秆资源演变特征和有效养分量。结果表明:1980年到2018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表现为前期缓、后期快的波动上升趋势。2018年秸秆资源量达到了8 523.0万t,玉米秸秆资源量占到总量的57.5%,水稻占30.9%,大豆为11.1%,小麦为0.5%。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存在区域特征:玉米秸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南部和西部,水稻秸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南部和东部,大豆秸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和西部,小麦秸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佳木斯市和农垦总局的秸秆资源量最高,占比76.0%。2018年秸秆全部还田后的氮(N)、磷(P_2O_5)和钾(K_2O)有效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7.6、10.0和77.3万t,分别可替代24.8%的氮肥、13.0%的磷肥、135.7%的钾肥。黑龙江省化肥可替代率最高的地区为鸡西市、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其它地区仍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因此,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化肥替代潜力,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是实现黑龙江省肥料减施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厘清农作物秸秆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和国家种植结构调整的宏观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整理了我国近20年(1999—2018)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作物产量及草谷比,分析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秸秆量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82.3%~88.3%,而谷子、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等其它作物的秸秆资源占比11.7%~17.7%。不同秸秆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差异较大,水稻、小麦和大豆秸秆资源分别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近20年来水稻播种面积占比基本稳定在25%左右;小麦播种面积从1999年的23.1%降低到2018年的18.7%,但玉米播种面积从1999年的20.8%增加到2018年的32.5%。水稻、玉米和大豆的秸秆资源量主要受播种面积的影响,但小麦秸秆资源量变化受其影响较小。因此,在优化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时,应该充分考虑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与秸秆资源利用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西安市蔬菜秸秆资源量的分布特性,充分认识西安市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方法]通过草谷比计算方法,对西安市蔬菜秸秆资源量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及其资源量分布。[结果]2017年西安市蔬菜秸秆理论资源量31.63万t,可转化为沼气5 502.84万m~3;阎良区蔬菜秸秆资源分布最大,占全市蔬菜秸秆资源量的29%。全市蔬菜秸秆蕴藏的养分含量也较大,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分别达4 287.81、578.25、5 099.52 t,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西安市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适宜我国江苏省生物天然气生产的各类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为基础,以江苏省生物天然气的生产潜力为核心讨论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通过筛选的草谷比系数对江苏省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并对江苏省秸秆资源量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江苏省理论秸秆资源量约4 840万t,其中水稻秸秆占秸秆资源总量的49%,小麦秸秆约占26%;可获得量约为3 934万t;秸秆的能源资源量为2 359万t.秸秆的生物天然气潜力为638 641万m3,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为1 114.43万t.江苏省秸秆资源分布苏北地区最高,苏中地区其次,苏南地区最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秸秆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1.吉林省玉米秸秆资源区域分布吉林省农作物秸秆区域分布情况具有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差异大的特点,东部约占1/10,西部占不到1/3,则中部占1/2。玉米秸秆主要分布在长春市、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吉林省秸秆资源分布区域差异较大,地处中部的长春、吉林和四平三个城市秸秆资源总量占吉林省秸秆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占比为63%。西部的松原、白城等市的秸秆资源占吉林省秸秆资源总量的30%;而地处东部山区的通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资源量及其时间分布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准确评估中国秸秆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对秸秆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各省市区不同作物的最新田间秸秆系数评估田间秸秆资源量,确定各作物秸秆热值合理取值折算标煤量,并依据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成熟期,对各省各作物田间秸秆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2009年中国年均秸秆量为7.35亿t,包括田间秸秆6.46亿t(折标煤量3.41亿t,占总量87.36%)和加工副产物0.89亿t(折标煤量0.50亿t,占总量12.64%)。三大粮食作物是田间秸秆的主要来源,其中水稻田间秸秆为19 865.13万t,折标煤9 177.69万t,占总量26.90%;玉米田间秸秆为14 947.83万t,折标煤量8 266.15万t,占总量24.23%;小麦田间秸秆为14 373.43万t,折标煤7 833.52万t,占总量22.96%。秸秆量最大的10个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山东、江苏、黑龙江、安徽、四川、广西、湖南、河北、湖北,变化范围为3 772.15~7 295.06万t,折标煤为1 908.83~3 999.61万t,这10省总量占全国总量62.46%。田间秸秆成熟时间分布不均,第三季度(7—9月)最多,秸秆折标煤占总量44.49%;其次为第四(10—12月)和第二季度(4—6月),分别为25.26%和24.27%;第一季度(1—3月)最少,只占总量的1.37%。  相似文献   

13.
为黔西南州生物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基于《黔西南州统计年鉴》(2010-2016)数据,对黔西南州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及县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6年,黔西南州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年均理论总量约155万t,并且资源总量呈上升趋势;全州优势秸秆资源以玉米、甘蔗、稻谷和小麦的秸秆为主,其年均资源量合计约141万t,分别占全州秸秆资源总量的32.72%、29.06%、20.93%及8.46%;在秸秆资源潜力县域分布中,兴义市占比最大,为全州总量的23.42%,其余依次为望谟县(14.07%)、册亨县(13.32%)、安龙县(13.08%)、贞丰县(13.01%)、兴仁县(10.79%)、普安县(6.17%)及晴隆县(6.1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全州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挖掘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为广西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草谷比法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结果】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增加,其中水稻、马铃薯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306.86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1868.32万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88.07万t,可转化能源量可折算为733.16万t标准煤。水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薯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地区。【结论】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平稳增加,水稻、薯类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3亿、1.7亿t和3.9亿t,所含氮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09万、108万t和356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1.6%、25.4%和24.2%。其中,水稻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农区(120.9万t);小麦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农区(66.6万t),玉米秸秆氮养分资源集中分布于华北农区(142.1万t)和东北农区(132.5万t)。水稻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湖北、浙江、湖南、辽宁和安徽,为34.6~46.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新疆,为22.2~27.4kg·hm(~-2);玉米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湖南和安徽,为54.3~70.7 kg·hm(~-2)。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化学氮肥可替代总量分别为99万、54万t和192万t,化学氮肥可替代量分别为33.6、23.4 kg·hm(~-2)和51.2 kg·hm(~-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巨大,在秸秆还田化学氮肥替代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利用秸秆氮养分资源是实现化学氮肥减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2002—2017年南通市统计年鉴中农作物经济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461.26万t,2013年最高,达484.54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为主。整体来看,南通市小麦秸秆资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水稻秸秆资源量相对稳定。从分布来看,如东秸秆资源量最大,市辖区最少;海安、如东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而启东、海门秸秆资源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20,(17)
正1秸秆产生和综合利用情况1.1秸秆资源量和可收集量情况根据抚顺市统计局全市粮食作物产量数据,经测算,常年全市秸秆资源产生量约103.76万吨,秸秆可收集量约为87.21万吨。其中,玉米秸秆约78.53万吨,水稻秸秆约7.83万吨,其他作物秸秆约0.85万吨。1.2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情况全市常年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74.93万吨,占全市秸秆可利用量的85.91%。其中,肥料化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养分带入量进行估算,评估其对化肥替代减施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辽宁省玉米和水稻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 130万、440万t。2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67.6万t,其中,N、P2O5、K2O分别为22.2万、7.8万、37.6万t;玉米和水稻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79.4%、20.6%。单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3.7~40.1 kg/hm2、P2O55.3~9.0 kg/hm2、K2O 98.8~167.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6...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天津市农作物秸秆产量和养分含量情况,促进天津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以2012年天津市统计年鉴为依据,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资料,估算了2011年天津市农作物秸秆数量及氮(N)、磷(P2O5)、钾(K2O)养分含量,总结出适合天津市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方式。结果表明,2011年天津农作物秸秆总量429.575 7万t,其中,玉米秸秆量为323.529 4万t,居第1位;小麦秸秆量为71.618 3万t,居第2位;棉花、水稻秸秆量分别为21.682 5万,11.679 0万t,分别列第3、第4位;花生及油料秸秆量仅占秸秆总量的0.25%。2011年天津农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总量为94 592.34 t,其中,氮(N)、磷(P2O5)、钾(K2O)含量分别为38 347.59,5 989.73,50 255.02 t。2011年天津市10个农业区县农作物秸秆量、秸秆氮、磷、钾总养分量由大到小的次序均为:武清区、宝坻区、蓟县、静海县、宁河县、环城四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及滨海新区。今后可通过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与畜禽废弃物结合堆肥处理资源化利用、饲料化和食用菌基质化利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天津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实地调查钦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为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作燃料、作原料及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特点:秸秆还田量占资源总量的72.4%,作饲料用量占13.9%,作燃料用量占7.6%,作原料用量占0.20%,焚烧及废弃占5.9%;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秸秆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70%,玉米占6%;水稻的秸秆的还田用量占74.2%,高于其他作物的还田量比例;秸秆的综合加工利用量占比很低;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量占比相对其他作物较低。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占69.3%,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占33.6%,其他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占41.6%。主要问题: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技术培训力度亟需加强;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较小;政策扶持力度小;宣传力度不够。【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