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7种果树寄主离体枝条为试材,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了蓝莓枝枯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寄主范围,将蓝莓枝枯病菌(B.dothidea)和苹果轮纹病菌(B.dothidea)分别在苹果枝条、果实以及蓝莓枝条上进行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蓝莓枝枯病菌还可以侵染桃、李、樱桃、葡萄、苹果、梨等6种果树寄主,来源于我国辽宁地区的蓝莓枝枯病菌与苹果轮纹病菌可以交互侵染。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代森锰锌、百菌清、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及咯菌腈5种杀菌剂对蓝莓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的抑制作用,并对盆栽蓝莓和田间蓝莓植株进行了5种杀菌剂的药剂保护及治疗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百菌清、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及咯菌腈对蓝莓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值介于0.051 5~4.117 9 mg/L,其中以咯菌腈的室内抑菌效果最佳。温室盆栽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蓝莓枝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以百菌清及戊唑醇对枝条的保护效果较好,但对已经发病的枝条无治疗效果。因此,在田间生产中,应注重枝干伤口的保护,及时在修剪后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原菌的侵染发生。  相似文献   

3.
以蓝莓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基于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开展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对4种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敏感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该病原菌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敏感杀菌剂,以期为严重影响蓝莓经济价值的枝枯病的流行预测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蓝莓枝枯病致病菌为棒状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其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磷酸二氢铵,最适pH为8,最适温度为25℃。抑菌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戊唑·咪鲜胺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蓝莓病害种类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部分蓝莓种植基地的蓝莓病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发现了4种真菌病害,即蓝莓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蓝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蓝莓枝条枯萎病(Phomopsis sp.)和蓝莓叶枯病(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同时发现了2种病毒病(蓝莓枯焦病毒病和蓝莓花叶病毒病)和1种生理性病害(蓝莓红叶病)。  相似文献   

5.
蓝莓灰霉病是冬暖棚有机蓝莓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 Pers.),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在冬暖棚中以蓝莓败花、干枯的柱头及伤残叶片为最易侵染部位,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多次侵染。通过选择抗病早熟品种、做好棚室净化、合理施肥、生态防治、清除病源、菌剂防病等措施,来达到避病、高效、实现冬暖棚有机蓝莓生产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灰枣红点软腐病的病原为葡萄座腔菌(B.dothidea),系真菌病害。葡萄座腔菌是引起李树、蓝莓等多种果树流胶病、溃疡病、灰斑病等病害的重要病菌,这方面研究报道较多,但在枣果红点软腐病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少。该病是2005年以来在新郑首次发现并大面积发生的新型病害,2009年在新疆阿克苏、阿拉尔枣区发现该病危害。据调查,一般年份发病率在3%~5%,发病指数1~2级,严重年份发病率可达10%~30%,发病指数达4级,甚至有的园  相似文献   

7.
蔓枯病是甜瓜上重要的病害,采用形态学方法对我国海南发现的甜瓜蔓枯病病原菌进行鉴定,
测量了病原菌的假囊壳、子囊及子囊孢子大小,鉴定结果为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科、亚
隔孢壳属的小双胞腔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并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麻江蓝莓采后贮藏病果为试材,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对比的方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蓝莓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以期为麻江蓝莓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菌株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香灰菌(Xylaria sp.)、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粪壳菌纲藻(Sordariomycetes sp.),其中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为主要致病菌。通过对青霉(Penicillium)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余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对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主要致病菌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07 9μg·mL~(-1),推荐作为蓝莓田间防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9.
王丽  周增强  侯珲 《果农之友》2014,(10):22-22
葡萄是我国的主要果树之一,由于葡萄生长期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利于葡萄病害的滋生蔓延,常引发病害大流行,严重影响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我国葡萄果实病害发生严重,如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溃疡病、白腐病、黑痘病等。枝干病害发生趋势加重,如根癌病、枝枯病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11.
蓝莓内生真菌BB01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麻江县蓝莓种植基地的"粉蓝"蓝莓为试材,通过分离纯化、生物学鉴定、对峙试验、菌丝生长试验及刃天青微量平板稀释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蓝莓内生真菌BB01的抗菌活性,以期为开发绿色生物保鲜剂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蓝莓健康组织(茎、叶、果实)中分离纯化出41株内生真菌,其中BB01、BL22、BF27、BB01及BF41可抑制全部4种病害菌生长;发酵培养BB01获得肉汤乙酸乙酯粗提取物(broth ethyl acetate extract,BE)、菌丝体正己烷萃取物(cell hexane,CH)和菌丝体乙酸乙酯萃取物(cell ethyl acetate,CE)。提取物CH对青霉孢子抑制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为64μg·mL-1;提取物BE对枝孢菌、尖小丛壳菌及葡萄孢菌孢子抑制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256、128μg·mL-1,同时,提取物BE终浓度500μg·mL-1时,可有效抑制4种病害菌菌丝生长(抑菌率分别为98.067302%±3.813437%、92.187892%±0.828473%、94.251883%±0.368539%、96.909029%±5.769104%)。采用PCR扩增内生真菌基因组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BB01为枝孢菌属。  相似文献   

12.
蓝莓贮藏期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玉溪市蓝莓采后贮藏期引起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种类,以采自澄江地区的蓝莓鲜果贮藏自然发病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测定分析,对相关病原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病害的蓝莓果实上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经鉴定3株真菌分别为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匍柄霉属(Stemphylium);该研究可为澄江地区蓝莓贮藏期腐烂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引种栽培蓝莓,截至2020年底栽培面积已达6.64万公顷,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栽培年限的延长,病虫害发生种类越来越多,且某些病虫发生程度亦越来越严重。枝枯病在蓝莓实际生产中常有发生,发生范围广泛,在山东、辽宁、贵州、浙江、云南等蓝莓种植区均有枝枯病发生,蓝莓枝枯病俨然成为我国蓝莓生产上流行性和破坏性较强的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4.
石榴采后腐烂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柯赫氏法则对石榴采后腐烂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 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 ITS区) 基因克隆后测序, 并将所测序列提交到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核酸数据库( European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Genbank) , 通过Blast程序将该序列与数据库已有的序列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的同源性达到了99%以上, 因此认为石榴腐烂的病原菌是葡萄座腔菌。该菌引起的石榴腐烂病害特征与以往报道的石榴干腐病相似。对葡萄座腔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和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蓝莓鲜果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研究了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为指导蓝莓果实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辽宁省蓝莓果实普遍存在真菌潜伏侵染现象,不同品种带菌率存在差异,‘M7’带菌率较高,"布里吉塔""爱国者""奥尼尔"和"南好"带菌率较低。从8个蓝莓品种中共分离鉴定出9种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芽枝霉属(Cladosporiumsp.)、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茎点霉属(Phomasp.)、毛壳属(Chatetomium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其中,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可在多个品种中分离,为蓝莓果实主要潜伏侵染病原真菌。另外,从蓝莓果实中分离到一株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该酵母对互隔交链孢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葡萄蔓枯病是葡萄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蔓割病,对葡萄藤蔓、新梢等产生危害,且一旦发病常接连发病2~3年,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本文对蔓枯病的发病规律、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以期为果农防治葡萄蔓枯病提供技术指导。1发病规律蔓枯病为真菌病害,病原有性世代为属子囊菌亚门的葡萄生小隐孢壳菌,无性世代为属半知菌亚门的葡萄拟茎点霉。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分丝状和椭圆形两种类型,分  相似文献   

17.
葡萄枝干病害(Grapevine trunk diseases,GTDs)是一类主要引起葡萄枝干木质部坏死、溃疡和顶梢枯死,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的真菌性病害的总称,在全球主要葡萄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全球葡萄的产量及品质,是近年来葡萄的重要"病害杀手".目前,国际上已经报道了真菌相关的5种葡萄枝干病害,即葡萄衰枯病...  相似文献   

18.
葡萄穗轴褐枯病及其防治刘炳文姚克祥(河北省唐山新区科协063030)(唐山新区常庄乡农技站)葡萄穗轴褐枯病是交链孢菌(AlternariaviticolaBrun)所致。病株果穗逐渐萎缩干枯,常被误认为房枯病,在以前葡萄病害中无记载和陈述。巨峰感病最...  相似文献   

19.
由灰葡萄孢引起的蓝莓灰霉病是蓝莓生长和贮藏期间的重要病害,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蓝莓灰霉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化学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腐霉利、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硅唑、多菌灵、己唑醇、啶酰菌胺、溴菌腈、嘧霉胺和噻呋酰胺,EC50值分别为0.56、0.81、0.82、1.46、1.65、1.77、11.86、13.76、55.85和425.76 mg·L-1;生物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丁子香酚、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和井岗霉素,EC50值分别为1.13、13.65、59.47和499.38 mg·L-1。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美国不同蓝莓种植区发生的病毒病害,对主要病毒病害的种类、各病毒病害的症状特征和经济危害、流行学特性、防控措施等进行了说明,以期为我国近些年兴起的蓝莓产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