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不同水稻品种对孕穗期低温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耐冷程度,减少产量损失,以水稻品种空育131、垦稻12、松粳9号和龙粳11为材料,采用盆栽种植方式于孕穗期进行恒温15℃和变温15℃低温处理,研究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空壳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水稻对低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时间延长,水稻空壳率显著增加,且同一品种恒温15℃较变温15℃的空壳率高;4个水稻品种在孕穗期的耐冷性总体表现为空育131松粳9号垦稻12龙粳11,其中龙粳11在孕穗期基本不具备耐冷性。  相似文献   

2.
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对水稻抗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变化趋势,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条件对5个水稻品种于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反应存在差异,供试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9在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耐冷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3.
今年参试常规品种共39个,通过抗冷性、抗倒伏性、抗稻瘟病性和丰产性调查,今年在当地表现较好的品种有空育131、三江1号、龙粳20、龙粳26、龙粳31、龙粳36、垦稻20,这7个品种。  相似文献   

4.
低温条件下对不同地区的18个水稻品种进行灌浆结实期冷害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低温控制耐冷性评价中龙稻17、吉粳302、通禾66等8个品种耐冷性表现强;吉农大538、通育266、吉粳515和吉粳302品种的SOD、CAT、POD酶活性比对照高,各品种之间有显著差异;龙稻17、龙稻18、吉粳809、吉粳515、通系935等品种的稻米外观品种和营养品质有差异显著;综合比较显示,吉粳515、通育266、吉粳302等品种抗冷性较强,是较适合吉林省东部冷凉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以15份省内外优质水稻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低温胁迫下水稻发芽期、芽期耐冷性鉴定,从中挑选出5个耐冷性较强的品种进行苗期、分蘖期、减数分裂期、灌浆结实期保护酶活性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龙稻18、九稻68、通禾66、吉粳511在发芽期耐冷性较强,上育397、吉粳809在芽期耐冷性较强。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不同,其中,吉粳511在苗期和灌浆结实期酶活性较高,通育266在分蘖期和灌浆结实期酶活性较高,龙稻18在减数分裂期酶活性较高;各试验品种的酶活性随生育进程整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科学》2015,(6):21-25
试验选用耐冷性不同的3个寒地粳稻品种东农428、松粳10和龙稻7为材料,研究孕穗期冷水胁迫处理后功能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冷水胁迫后,3个品种功能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随着处理天数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品种间酶活性差异较大;胁迫后3个品种SOD、POD、CAT活性均降低,叶片表现出明显的冷害症状,但耐冷性较强的东农428具有相对较高的CAT活性;恢复期SOD和POD活性各处理间无显著变化,耐冷性最弱的松粳10和耐冷性中等的龙稻7的CAT活性在胁迫后仍然较高,而东农428的CAT活性则较低。  相似文献   

7.
用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群中7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及其1/2 P(P-1)配制的21个组合进行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高原冷凉稻区鉴定出孕穗期耐冷性同属极弱级热带粳、光壳稻与普通粳型所携的耐冷基因不同与冷驯化有关,粳亚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划分为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3大类型.(2)耐冷性弱的不同生态群品种为背景,推断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穗期耐冷基因的显隐关系、耐冷性的受控基因对数及其基因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群中7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及其1/2P(P—1)配制的21个组合进行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高原冷凉稻区鉴定出孕穗期耐冷性同属极弱级热带粳、光壳稻与普通粳型所携的耐冷基因不同与冷驯化有关,粳亚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划分为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3大类型。(2)耐冷性弱的不同生态群品种为背景,推断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穗期耐冷基因的显隐关系、耐冷性的受控基因对数及其基因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云南稻种穗期耐冷性及其近等基因系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配制15个组合并将其亲本和近等基因系(NILs)在昆明进行稻种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①昆明小白谷有1对主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丽粳2号有1~2对耐冷性主效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其耐冷基因的表达还与细胞质效应有关。②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合系4号间的耐冷基因存在明显差别,大理早籼与其他品种间遗传分析显示有1对主效基因影响籼粳杂种育性表达。③1995-1999年选育的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s),与轮回亲本的农艺性状相似,但耐冷性指标性状存在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基因也为1对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1个水稻品种的丰产性和抗逆性以及米质综合比较分析,11叶品种龙粳31和龙粳46,12叶品种垦粳5号和垦稻23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在本地区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耐盐性的芽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Nacl盐浓度7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在标准发芽条件下进行芽期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大部分品种为中度耐盐品种,其中耐盐能力较强的品种依次为9128、冀粳8号,垦育12号,垦育12号,垦育16号,四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耐盐性最弱的品种是辽9;盐浓度对种子的发芽影响显著,0.7%以上盐浓度使种子发芽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黑龙江西部地区粳稻最适宜施钾量,以垦稻12和龙粳2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垦稻12和龙粳2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为171.0kg·hm-2时,垦稻12和龙粳21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最高,产量分别为9 540和9 770kg·hm-2,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作物品种(系)间的耐冷性,在孕穗期采用深冷水串灌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部分水稻品种(系)进行耐冷性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绥12-7101、龙粳21、绥粳14、绥粳4号耐冷性表现极强,另外还筛选出11个耐冷性较强的品种(系),其中绥12-7101的耐冷性表现最好,而6035、绥12-008、绥12-082、龙粳30、绥12-079、绥12-027、绥12-029、绥12-020和绥12-015的耐冷性表现稍差一些。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水稻恢复性选择效率,增强恢复系的配合力,促进地方稻种资源的耐冷基因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设计了同质恢渗粳+耐冷性的水稻恢复系选育路线,开创了将耐冷性、恢复性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蕴藏的强大优势巧妙结合的水稻三系恢复系的选育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育成了耐冷、强优势、稻瘟病抗性好的同质恢复系黔恢481、R467、Q431、Q568,用这些恢复系组配育成的威优481,金优431等7个高产、耐冷、稻瘟病抗性好的杂交稻组合,育出的耐冷杂交稻组合在贵州中高海拔秋风冷害频繁和稻瘟病重灾区发挥高产、稳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度盐碱地条件下,选择132份地方水稻种质资源,通过分析死叶百分率、盐碱危害指数和农艺性状来评价供试资源的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水稻资源材料。结果表明:绥粳5号和龙粳21在3方面均表现较好,说明其对盐碱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此外垦稻14、龙粳22、绥粳01-5193、龙花99-771也表现了较好的耐盐碱性,可作为耐盐碱粳稻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正>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垦稻27于2013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目前黑龙江垦区第三积温区主栽品种空育131种植年限长,面积过大,稻瘟病抗性逐年减弱,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2]。垦稻27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良达国家二级米标准,耐冷性、抗稻瘟病性强,结实率高,适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1选育过程垦稻27由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97年以垦94-371/垦94-202为母本、以空育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低温条件下,对来源于籼粳交组合“热研2号/密阳23”RILs群体的111个家系进行了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芽期耐冷性在RILs群体中成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将成苗率作为数量性状进行QTL的区间作图分析,共检测到与芽期耐冷性有关的QTL2个,分别位于第7和第8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0.60%和15.79%,且这两个QTL增强芽期耐冷性的等位基因均来自粳型亲本热研2号。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水稻分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10个水稻品种进行分蘖期低温胁迫研究,分析得出松粳9号分蘖期耐冷性最强,各低温胁迫条件下以12℃/7d处理10个水稻品种更能区分不同品种之间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高海拔冷凉自然条件下对两个粳型水稻披垂叶突变体品系(MR304、MR312)及其与常规品种的杂交后代(F1、F2)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在抽穗期对突变体及其杂交后代的花粉育性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成熟期进行了相关经济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在苗期的耐冷性鉴定中,突变体及杂交亲本均为抗型(R);杂交后代F1中南40/MR312、滇粳优5号/MR304、Ansanbyeo/MR304为中抗型(MR),滇粳优5号/MR312为感型(S),其余均为抗型(R)。抽穗期亲本银光花粉可育率最高,为88.9%;杂交后代F1组合中只有银光/MR304的花粉可育率最高,为94.5%,超过对照(92.5%),组合Ansanbyeo/MR304的花粉可育率最低。亲本银光的结实率超过对照(70.9%),达到82.4%,突变体MR304、MR312的结实率低,分别为26.2%和5.0%;F1中两组合(银光/MR304、银光/MR312)的结实率均超过对照或亲本。该研究揭示了利用水稻披垂叶突变体产生的F1杂种优势可以增强杂交稻在高海拔冷凉条件下的耐冷性优势;抽穗期的花粉育性大小是鉴定杂交后代(F1)植株耐冷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半干旱地区如何节水种稻,试验以垦稻12和龙粳21两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溉处理(湿润、间歇和常规灌溉),通过田间小区对比,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株高降低,有效分蘖茎数增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其中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最高,垦稻12和龙粳21产量分别较常规灌溉增产22.8%和2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