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科尔沁西部典型重度碱化草地进行了改良试验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翻耙补播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施N肥、施土壤改良剂(石膏).经过3年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显著地提高碱化草甸草地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翻耙补播沙打旺增加草地产量2.18~3.52倍;土壤容重、pH值、含盐量下降;土壤水分状况、孔隙度、有机C、全N、速效N、速效P等均明显增加;在翻耙补播的基础上施用(NH4)2SO4 75~225 kg/hm2和CaSO4 1 500~4 500 kg/hm2,牧草产量可分别提高4.5%~20.2%和17.4%~49.9%.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盐碱地上对沙打旺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沙打旺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越冬率、盖度也在逐年增加,种植第3年越冬率、盖度分别达到88. 0%,94. 5%;株高和地上植物量均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种植第3年达到高峰期,株高和地上植物量分别为85. 4㎝,9747. 5kg/hm2;沙打旺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抗风沙、适应性强的特点,是适合柴达木盆地中、轻度盐碱地改良与重建的优良草种。该地区沙打旺人工草地种植的最佳农艺措施是:翻耕→冬灌→翻耕→耙磨→施肥→播种(覆膜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覆膜、播种和覆土)→冬灌。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沙打旺草地群落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试验于1981~1988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固原县河川北山人工沙打旺草地进行。结果表明:沙打旺从兴到衰,出现一较快的演替系列,其重要值有显著的变化。生长3~6年沙打旺繁茂,但天然牧草受到抑制,由于沙打旺发达的根系,可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衰败沙打旺草地水分渗透速率比天然草地和农地快,但上层土壤含水量恢复较好,这样其它野生植物在衰败地上生长较好。沙打旺的根有固氮能力,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土壤,促进其它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长时期沙打旺不同部位及其植株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研究了营养生长期、花果期、成熟期沙打旺(3年生)不同部位及其植株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1)不同生长时期沙打旺各个部位(如根、茎、叶)及其植株的水提液(1:60 g/mL,下同)均对受体萝卜的幼苗生长显示化感活性.表明沙打旺释放化感物质可能有多种途径(如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等).2)各个生长时期沙打旺的不同部位及其植株的水提液通常对受体植物的幼苗生长显示化感抑制作用,而且以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表明叶片是整个生长周期内集中表现沙打旺化感作用的特定部位.3)沙打旺的单一部位(地下部除外)及其完整植株的水提液在花果期的化感作用较成熟期强烈,而成熟期的化感作用强度又较营养生长期为高.表明花果期可能是沙打旺表达化感作用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对农业生产实践中沙打旺草地的管理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生长多年的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为材料,进行生物学特性、牧草产量和营养成份的研究。结果表明,苣荬菜为根蘖型植物, 4月下旬-5月上旬返青后呈叶簇状,枝条(一级枝条)从根颈处长出,二级枝条从一级枝条的叶腋处长出,根颈分枝一般为815个/株,多者可达22个/株,开花后植株高度可达98.1 cm,最高可达140 cm,生育期约为120 d。分枝期、孕蕾期和开花期干草产量分别为1 165.0、2 912.6和3 699.8 kg/hm2。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分别占干物质的15.67%~25.90%和3.38%~5.76%;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分别占干物质的21.99%~36.42%和20.40%~30.45%;钙、磷含量分别为1.95%~2.45%和0.15%~0.28%。  相似文献   

6.
伊犁绢蒿构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宗玖  安沙舟  许鹏 《草地学报》2007,15(5):454-459
为确定新疆蒿属荒漠草地建群种个体构件的自然生长规律,2005-2006年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连续两年对蒿属荒漠草地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个体构件数量及产量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伊犁绢蒿在整个生长季内株高和枝条重量基本呈线性生长,增长速度呈"快-慢-快"的趋势;枝条数量及叶片重量分别呈"升高-降低-升高"双峰曲线形式;根重变化不明显,均在6.1g/株左右;从整体上看,伊犁绢蒿地上部分和个体总产量均呈"S"型变化;各构件在年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可能与当年的水热条件相关;从利用上看,伊犁绢蒿荒漠草地适宜在4-6月、9-10月进行放牧。  相似文献   

7.
新建桑园通常需2~3年的树型养成期,第3~4年才能正式投产,故收益慢,特别是第1~2年收益很少.经过近年不断实践,尤其是2007年全镇新拓桑园10hm2,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采用摘芯、施肥、治虫等措施,取得了新栽植桑园当年养成株平均5根枝条以上,每667m2饲养秋蚕1张以上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新植桑园常规需2~3年的树型养成期,第3~4年才能正式投产,故收益慢,特别是第1~2年收益很少。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尤其是2005年全市新拓桑园213hm^2,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采用摘芯、施肥、治虫等措施,取得了新栽植桑园当年养成株平均5根枝条以上,饲养秋蚕1.5张以上的好成绩。[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 栽植桑园常规需2~3年的树型养成期,第3~4年才能正式投产,故收益慢,特别是第1~2年收益很少。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尤其是2002年全镇新拓桑园213.8hm~2,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采用摘芯、施肥、治虫等措施,取得了新栽植桑园当年养成株平均5根枝条以上,饲养秋蚕1.5张以上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0.
灌水对沙漠绿洲区甘草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蔺海明  纪瑛  邱黛玉 《草业科学》2011,28(11):1992-1997
为研究灌水对沙漠绿洲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生长动态和产量的效应,本研究设2 700(W1)、3 600(W2)、4 500(W3)、5 400(W4)、6 300(W5)和7 200(W6) m3/hm2 6个灌水处理。结果表明,灌水明显促进甘草茎叶、根的生长。处理W4、W5和W6株高显著高于W1、W2和W3(P<0.05),主茎生长速度W6处理较W1快60%,较W2快33%;W3、W4、W5和W6处理地上部干质量显著高于W1(P<0.05),干物质积累速度W3处理较W1快11%;根长、芦径、根干质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水量超过5 400 m3/hm2则表现下降趋势,处理W3和W4根干质量最高,在根快速生长期W3和W4处理的一年龄和二年龄根干质量增加速度分别较W1快50%和35%。灌水4 500和5 400 m3/hm2,一年龄甘草和二年龄甘草根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但前者灌水效率较后者高,可节水900 m3/hm2。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黄土区优势植物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枯落物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百脉根(Lotusc corniculatu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四种常见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铁杆蒿对这几种豆科牧草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总体上均呈现“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的效应;紫花苜蓿综合化感效应在不同处理中均受到抑制,随着铁杆蒿枯落物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但红豆草、百脉根和沙打旺的综合化感效应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红豆草和沙打旺在30 g铁杆蒿枯落物浓度时促进效应最强,百脉根在60 g时促进效应最强。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在有铁杆蒿分布的草地不适合种植以及补播紫花苜蓿,而适当密度的铁杆蒿分布有助于种植以及补播红豆草、百脉根和沙打旺。  相似文献   

12.
对沙打旺、羊柴、草木樨状黄芪、达乌里胡枝子和油蒿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5种沙地植物叶和茎营养成分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粗蛋白、粗脂肪和磷含量逐渐降低,而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钙含量逐渐上升。7月初,无氮浸出物含量比其他月高,例如,沙打旺叶无氮浸出物含量高达53.5%(P<0.05);8月初,纤维物质开始显著增加,如沙打旺和羊柴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高达55.3%和50.5%,且与前3个月比较差异显著(P<0.05),因此为获得高品质牧草,采收季节以6月底-7月中旬为宜。油蒿叶中粗蛋白含量虽然很低,但粗脂肪和钙含量却很高,7月初分别高达3.3%和4.1%,且与其他植物比较差异显著(P<0.05),通过适时刈割和加工调制仍可获得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呼伦贝尔市羊草割草地刈割技术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期和刈割留茬高度,获得高产优质牧草,保证割草地稳定和可持续利用.[方法]以呼伦贝尔市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刈割时期和4个刈割高度(留茬高度)试验处理,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不同刈割技术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牧草营养...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3种抗蒸腾剂叶片喷施对4种草本植物水分消耗和利用的影响规律,比较得出不同抗蒸腾剂的最佳使用浓度,为干旱荒漠区采煤迹地植被保育技术提供参考,本试验以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Medic.ex Desr.)、蜀葵(Althaea rosea (Linn.)Cavan.)4种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每种草叶面分别喷施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抗蒸腾剂:旱地龙(Fulvic Acid,FA)浓度分别为1,2,3,4 g·L-1;冠存(Guan Cun,GC)浓度分别为3,6,9,12 g·L-1;高岭土(Kaolin,KL)浓度分别为20,40,60,80 g·L-1,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喷施3个月后测定其对4种草叶片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区间内,FA浓度越高,蒙古冰草、沙打旺、白花草木樨的Tr值越小、Pn值越小,WUE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GC喷施浓度越高,蒙古冰草、沙打旺、白花草木樨叶片的Tr值越小、WUE值越大,Pn值较对照低但各浓度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KL喷施浓度越高,蒙古冰草与蜀葵各浓度处理的Pn值越小、WUE值越小,Tr值较对照低但各浓度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3种抗蒸腾剂对蒸腾速率的抑制程度均为GC和KL大于FA,对净光合速率的抑制程度均为KL和GC小于FA,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程度均为KL和GC大于FA。综合3种抗蒸腾剂在植物叶面的喷施效果,GC和KL喷施效果较好,FA较差;蒙古冰草与沙打旺喷施12 g·L-1的GC、白花草木樨与蜀葵喷施20 g·L-1 KL的措施可用于干旱荒漠区采煤迹地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宁夏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按同行、间行、交叉和条撒4种混播模式对草地生产性能、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综合评价,探寻燕麦与光叶紫花苕最佳混播模式。结果表明,4种混播模式较单播均显著提高了牧草产量(P<0.05),其中,间行混播下鲜、干草产量最高,分别达36495和11906 kg·hm-2;混播草地较燕麦单播显著改善了牧草品质,其中间行混播牧草相对饲喂价值为115.89,仅低于光叶紫花苕单播;4种混播模式相对产量总和(RYT)均大于1,表现为种间竞争弱于种内竞争,燕麦和光叶紫花苕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其中间行混播尤为明显。经主成分分析(PCA),燕麦与光叶紫花苕间行混播模式综合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6.
不同牧草在肉羊瘤胃中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牧草干物质(DM)及蛋白质(CP)在肉羊瘤胃中的降解规律,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杜×寒肉用绵公羊为试验动物,采用半体内法对13种牧草的DM和CP的降解率和降解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苜蓿DM和CP在瘤胃内各个时间点的降解率最高(P<0.05);沙打旺、狗尾草、燕麦草、草地早熟禾72 h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13种牧草DM的可降解部分和有效降解率的高低顺序与DM在不同时间点的降解高低顺序类似。豆科苜蓿和沙打旺CP的有效降解率最高(P<0.05);禾本科燕麦草、象草、草地早熟禾和狗尾草CP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禾本科牧草(P<0.05)。苜蓿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其他牧草(P<0.05)。由此得出,豆科牧草苜蓿、沙打旺DM和CP的降解率高于禾本科牧草。燕麦草、草地早熟禾、象草、狗尾草的降解率较高;冷地早熟禾、多叶老芒麦、羊草、披碱草的降解率居中;芨芨草、中华羊茅和芦苇的降解率偏低。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青海野生型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是否存在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本试验采用植物组织表面消毒法对斜茎黄芪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种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应用薄层层析法对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的苦马豆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斜茎黄芪中共分离出26株菌株,分属于5纲、5目、7科、7属,4株未定属。其中由根中分离的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是斜茎黄芪的优势菌属,分离率为23.08%。从薄层层析结果可以看出,斜茎黄芪和优势菌发酵液中均未检测到苦马豆素。上述结果表明,野生型斜茎黄芪不属于疯草类有毒植物,这为该植物的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播期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交叉混播效果及该种植模式对垂穗披碱草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与紫花苜蓿为材料在国家牧草体系张家口试验站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先机播垂穗披碱草,同时在其播种行人工开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设15 d为1个紫花苜蓿播期,共4个播期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抽穗期测定植物盖度、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播种后15 d混播紫花苜蓿及与紫花苜蓿同期交叉混播会影响垂穗披碱草的生长,但这两播期处理在草地建植当年可以显著提高植被盖度、产量和品质;垂穗披碱草播种30 d后与紫花苜蓿交叉混播,混播组合中垂穗披碱草占优势且牧草总产量及饲草品质下降。建议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先播种垂穗披碱草,30天内补播紫花苜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火旭堂  贾昊  曹兵 《草地学报》2019,27(4):1096-1101
为探究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Linn.)Moq.)、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4种牧草种子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的萌发情况,本试验采用50 mmol·L-1,100 mmol·L-1,150 mmol·L-1,200 mmol·L-1,300 mmol·L-15种NaCl浓度处理这4种牧草种子,测定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等。结果表明:低浓度NaCl(50 mmol·L-1和100 mmol·L-1)处理对草木樨和沙打旺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沙米和蒙古冰草种子的发芽有显著抑制作用;当NaCl浓度达到150 mmol·L-1和300 mmol·L-1时,沙米和蒙古冰草种子均不能发芽;4种牧草种子对NaCl的耐受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草木樨、沙打旺、蒙古冰草、沙米。  相似文献   

20.
对70份当地和引入紫云英种质资源在豫南地区种植的表型性状和结实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紫云英均可在豫南地区完成扩繁,19个调查性状的变异系数(CV)介于1.3%~73.2%,其中冠层面积(CV=45.9%~73.2%)、始荚高度(CV=46.0%~52.9%)、生殖分枝数和生殖分枝比率(CV=34.6%~48.4%)、二级分枝数(CV=41.2%~41.3%)、返青期株高(CV=30.2%~39.2%)、种子产量(CV=24.4%~35.7%)变异性较高。信紫1号、XYHY-1等6个当地资源在越冬期和返青期叶片呈现紫红色。种子产量与返青期株高、盛花期株高、越冬期冠层大小、始荚高度、结荚层数、种子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种子千粒重与返青期株高、盛花期株高、越冬期冠层大小、始荚高度、结荚层数、生殖分枝比率显著正相关,与出苗至盛花期天数、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引入资源平均种子产量为1015.5 kg·hm^(-2),当地资源平均种子产量为1096.5 kg·hm^(-2)。与冬油菜和冬小麦相比,大部分紫云英种质资源在豫南地区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适合移栽稻接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