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的促芽效果及产量影响分析Efectsofthreeplantgrowthregulatorsonbudregenerationandyieldofratoonrice余海明严振忠周明(福建省南平市农技站353000)(福建省... 相似文献
2.
3.
4.
本研究选取重庆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进行盆栽,小区和大区对比试验,研究硅肥在不同土壤类型稻田里的施期和施量对再生稻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黄沙泥和黄泥稻田,每亩施用硅肥20-30公斤作底肥,既能提高中产量,又能极显著提高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促芽肥用量和留茬方式对赣东北地区再生稻产量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东北地区光热充足,非常适宜发展再生稻。为明确合理的促芽肥施用时期和留茬高度,本研究于2011年在江西省余江县设置了不同的促芽肥用量(170 N kg/hm2和125 N kg/hm2以及不施肥)、收割方式和留茬高度(留茬高度为60 cm和30 cm),探讨了不同处理对再生稻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再生芽萌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促芽肥相比,施促芽肥的再生稻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增幅为48.9%和36.9%;其再生稻的每丛穗数、每穗粒数也显著提高。与机械收割相比,人工收割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其再生芽萌发率、每丛穗数和每穗粒数比机械收割分别增加7.7%、27.9%和11.6%。在人工收割方式下,留高茬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再生芽萌发率、每丛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明显高于留低茬处理。这说明,在赣东北地区,要保障再生稻高产,施促芽肥170 N kg/hm2、人工收割、留高茬是较好的再生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再生稻生产中促芽肥施用量对头季稻不同节位腋芽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杂交水稻品种泸优1831和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不同促芽肥施用量处理(N0,不施氮;N1,纯N 75.00 kg/hm2;N2,纯N 84.40 kg/hm2;N3,纯N 93.75 kg/hm2),测定了不同促芽肥施用量处理下再生稻头季不同节位腋芽存活率、芽长、茎节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腋芽存活率和芽长与促芽肥施用量成正比,施用促芽肥可以显著提高再生稻的腋芽存活率,N3处理较N0处理腋芽存活率提高27.34%(甬优1540)~36.51%(泸优1831)。不同节位腋芽对于促芽肥响应不同,N3处理下泸优1831第2、第3、第4节位的腋芽存活率较N0处理分别提高74.36%、29.35%和22.33%,甬优1540则分别提高24.25%、22.33%和40.49%;相同促芽肥施用量下高节位腋芽存活率均高于低节位腋芽;腋芽存活率与腋芽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第3、第4节位的腋芽存活率与腋芽中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不同节位腋芽存活率与腋芽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关,其中维持第4节位腋芽存活所需促芽肥最多,当选择低留桩机械化收割时可以适当减少促芽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7.
8.
中稻———再生稻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变一季为两季 ,是改革耕作制度 ,提高稻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增加稻谷总产量的重要途径 ,符合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中提出的“短、平、快”要求 ,因而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发展再生稻列为全省“粮食工程”的主体开发项目之一。培植再生稻投入少 ,时间短 ,效益高 ,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水稻的潜伏芽的存活能力是决定能否培植再生稻的重要依据之一 ,也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 ,探讨稻飞虱对再生稻稻桩芽活力的影响 ,对指导头季稻稻飞虱的防治 ,提高再生季产量成为必要。1 … 相似文献
9.
1 前 言我县城郊外舍、澄照、大均等乡地处浙南山区北纬 2 7°39′~ 2 8°11′和东经 119°14′~ 119°5 9′之间。光温资源相对较差 ,年平均气温 17 5℃ ,年均日照时数 172 8 5h ,年均无霜期 2 4 1d ,>0℃积温5 4370 ,年均降雨量为 16 6 1 2mm。种植“薯—稻—稻”三熟制温光资源不足 ,种“薯稻”两熟温光资源有余的山垄有 16 0余hm2 。为了提高这部分农田的复种指数和单产 ,缓解春粮和春花 (马铃薯、蚕豌豆、小麦、油菜和紫云英 )等作物收获后种植双季稻季节紧 ,连作晚稻又不易获得稳产高产的矛盾。我站农业科技人员从 1998年开… 相似文献
10.
促芽肥对黄华占再生季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促芽肥对再生稻再生季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尿素作为氮肥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等量发苗肥(尿素225 kg/hm~2)的情况下,随促芽肥施用量(尿素0、75、150、225、300 kg/hm~2)的增加,黄华占再生季的产量、株高、穗长、成穗率和最终再生率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先增后减,千粒重无明显变化;促芽肥用量与再生季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促芽肥用量为300 kg/hm~2时,黄华占再生季产量最高,为4 633.8 kg/hm~2,比不施促芽肥的处理增产22.69%,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保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两大挑战,劳动力短缺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构建机械化和轻简化的新型水稻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是转型期水稻栽培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古老的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品质优和增产增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机收再生稻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历程,总结了机收再生稻技术在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收再生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促芽肥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促芽肥的不同施用量试验研究表明,促芽肥的不同施用量,对再生稻的田间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都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研究同样说明,再生稻高产栽培,既要提倡重施促芽肥,也应注意用量适当,少施产量不高,多施则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研究明确“水稻-再生稻”体系施用专用肥对产量、产量构成因子、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水稻-再生稻”的轻简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点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T1)、当地农民习惯施肥(T2)、专用肥(T3)等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磷、钾养分含量,从而计算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T1相比,9个试验点的T2处理头季稻和再生稻平均增产56.0%和89.4%;T3处理平均增产75.3%和108.9%;与T2相比,T3处理头季稻、再生稻以及两季总产量分别增加了1006 kg/hm2、356 kg/hm2和1362 kg/hm2,增幅分别为12.4%、10.3%和11.8%。T3处理相较于T2处理,每穗粒数增加了20粒,增幅达到10.5%。养分吸收结果显示,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头季水稻地上部氮(N)、磷(P2O5)和钾(K2O)的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4%、6.8%和10.2%;再生季分别增加了5.9%、16.6%和24.4%。不同试验点T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均有提高的趋势,与T2处理相比,最高分别增加25.3%、93.8%和143.7%。在9个试验点,纯收入平均提高了6.19×103 元/hm2。【结论】专用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稻谷产量,增加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头季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力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这些品种的再生力、再生季产量及头季衰老强度等若干性状。结果表明,头季不同品种结实率与再生季再生力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0,头季千粒重、叶干质量下降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产量与再生季再生力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0.516、-0.637、-0.676。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和-0.615。头季结实率、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再生力的重要因素。综合两季产量和再生力特性来看,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可以作为再生稻在江西中北部的三熟制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