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蒌蒿的扦插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名芦蒿、藜蒿、水蒿、柳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嫩茎梢和地下匍匐茎可食用,是一种优质的野生保健蔬菜。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以及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各省,多丛生于山坡、荒滩、河边等近水处。  相似文献   

2.
芦蒿又名蒌蒿、藜蒿、香艾、驴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为野生,至80年代末开始人工栽培。因其富含藜蒿精油而风味独特,又具有丰富的营养,已成为需求量日益增多的地方特色蔬菜。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八卦洲乡发展芦蒿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卦洲乡自1992年以来利用洲上的野生芦蒿进行人工规模栽培,农户收入不断提高。1995年户均增收1337元,1996年达2075元,1997年至4月户均增收为2540元,芦蒿上市量达4000t。芦蒿成了农户主要的农业收入之一,芦蒿的上市丰富了市场供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挖掘、利用野生蔬菜资源进行规模生产提供了典型范例。乡政府在芦蒿的规模生产上起了主导作用,但离产业化的目标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4.
芦蒿又名蒌蒿、水蒿,在我国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常野生于荒滩、荒坡圩区等。芦蒿抗逆性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性强,产品无污染.深受消费者欢迎。  相似文献   

5.
严洪源 《农家致富》2003,(22):21-21
马兰是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马兰头,以嫩茎叶作蔬菜,具有凉血、清热、利湿、解毒等功效,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野生蔬菜。近几年来,镇江市丹徒区江心镇瞄准市场需求,利用江滩野生蔬菜资源,大力开发野生蔬菜新品种。2002年在千亩芦蒿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又成功开发了反季节马兰新品.亩产量可达500公斤左右,亩产值达3000元,为农业结构调整增添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芦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锌、硒等多种矿物元素,尤其富含纤维素和香脂成分,其嫩茎炒食,清香可口,近年来,逐步成为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野生保健蔬菜。2001年我地从南京市八卦洲镇成功引进种植,累计种植面积650亩,经多年实践,大硼栽培芦蒿平均亩产可达1018kg,每亩获利5300元,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相似文献   

7.
芦蒿属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野生蔬菜。长兴县水口乡于2000年引试种,到2009年全乡发展大棚芦蒿37.73 hm2,每公顷产值近15万元、纯效益9.75多万元。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观察,对芦蒿的生育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促进了芦蒿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蒌蒿别名芦蒿、水蒿,是一种野生蔬菜,以嫩叶及地下根状茎作为蔬菜供食用。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以及我国东北、华北等省,生长在山坡、荒滩、河边。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蒌蒿的记载,在那时人们就以它为蔬菜,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古老的蔬菜了。在明朝朱元璋于南京称帝时,人们每年在清明节将它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可后来除在饥荒年代,人们当野菜采食它,平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近年来,这种野菜又焕发了青春,开始被人们作为“家菜”栽培,开始走上了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沈慧 《新农村》2012,(3):22-23
藜蒿,又名艾蒿、蒌蒿、芦蒿、香艾蒿、水艾、小艾、水蒿、柳蒿芽、狭叶蒿等,为菊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和嫩茎供食用,营养丰富,可凉拌或炒食。我国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及云南等多有野生。藜蒿很早以前就被列为野生  相似文献   

10.
芦蒿,又名萎蒿、水蒿等,属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20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市重点开发的野生蔬菜,由于其品质、风味好,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现已成为一年生蔬菜进行规模栽培,每年冬春季(12月~翌年3月)盛产。为了满足消费需要,弥补9~10月芦蒿供应缺口,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镇部分农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遮阳网覆盖技术进行伏秋反季节芦蒿栽培,获得成功。由于正值国庆和中秋节上市,市场行情好,经济效益高。现将有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整地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每亩4000~5000kg,或用25%复合肥+尿素40kg作基肥,深耕晒垡2~3次…  相似文献   

11.
藜蒿学名狭叶艾,又名芦蒿、水蒿、青艾等。藜蒿的嫩茎、芦芽和地下肥大的肉质茎均可食用。藜蒿嫩茎深青或淡绿色,像豆芽菜粗细,可摘成一段段,有一种特殊浓烈的异香,比芹菜的味道好。藜蒿本是野生,现  相似文献   

12.
品质,让八卦洲芦蒿享誉全国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芦蒿比较效益提高,全国各地纷纷种植芦蒿之际,八卦洲芦蒿一枝独秀,称雄全国市场。记者从南京第四届八卦洲芦蒿节上获悉,秘诀就在其品质。近年来,无公害蔬菜、保健蔬菜和野生蔬菜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精明的八卦洲人看到了市场。他们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性措施,建立了整套生产技术和  相似文献   

13.
芦蒿清香嫩脆、味美独特,并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一种典型的保健型蔬菜。为生产更加优质、安全、高产的芦蒿,采用小区试验,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观察其对芦蒿根茎叶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等方面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芦蒿的根系活力、株高、茎粗、单株叶片数等生长指标,还能够提高芦蒿的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蒌蒿是近几年开发的一种半野生特种蔬菜,别名芦蒿、柳蒿。以地上嫩茎梢和地下匍匐茎为利用部位。蒌蒿富含胡萝卜素、钾、钙和13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是一种保健蔬菜;其肥大的根状茎富含淀粉,除作鲜菜外,还可作酿酒的原料、家畜饲料;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利胆退黄、滋阴润燥的功效;全草入药,用于破血行瘀、下气通络;焚烧干草可驱蚊。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野生蔬菜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京市野菜资源十分丰富,但过去野菜消费均是单纯采挖野生资源。90年代以来,我市野菜种植业迅猛发展,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带动了周边地区野菜产业的发展。南京开发利用野菜资源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建议:拓宽开发视野,开发以芦蒿为主的多品种野生蔬菜;加强科技攻关,使野菜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加强野菜无公害生产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综合开发野菜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16.
藜蒿是湖滩草洲的野生水生植物.其嫩茎脆嫩爽口、清香鲜美、营养丰富.是江西的特色野生蔬菜之一。近些年来,人工栽培供应市场的藜蒿也越来越多,其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供应期越来越长。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江西省农业厅提出.有必要对藜蒿的质量安全作出规定。为了保障人身健康.引导藜蒿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在掌握我省藜蒿的生长、种植过程和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无公害食品藜蒿江西省地方标准.由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于2003年5月19日发布实施。  相似文献   

17.
蒲公英、马齿苋、藜蒿等野生蔬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但采收期并不长,到了秋冬则难以在市场上买到。对它们进行贮藏保鲜,不仅可延长供应期,而且可显著提高效益。观介绍三种野菜的贮藏保鲜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芦蒿作为茎叶菜食用的安全性,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芦蒿对Cd积累与转运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同一Cd处理水平下4种芦蒿品种干物重变化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Cd处理水平的增加4种芦蒿品种干物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0 mg·kg-1时达到最大。随着土壤Cd处理浓度的增大,4种芦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伏秋芦蒿和白芦蒿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大叶青芦蒿和青白芦蒿。4种芦蒿基因型可食部分(茎)Cd含量、富集系数(BFs)和转运系数(TFs)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P<0.05),且富集系数均大于1.0。当土壤Cd浓度超过0.5 mg·kg-1时,芦蒿茎中Cd含量均超过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说明该土壤已不适宜种植芦蒿,当土壤Cd含量略高于自然背景值时,则可以选择伏秋芦蒿。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野生蔬菜开发利用现状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蔬菜简称野菜,是指可用作蔬菜的一切野生或半野生植物。野生蔬菜是相对于栽培蔬菜而言的,一切栽培蔬菜均起源于野生蔬菜。随着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严格区分野生蔬菜与栽培蔬菜是比较困难的。野生蔬菜一般包括3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没有或极少人工栽培用作蔬菜的植物;二是既有野生分布,又有部分人工栽培的植物;三是一般情况下并不作菜用,而是药用、观赏、薪材等其它用途的植物。野生蔬菜的范围也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野生食用菌、野生藻类等也属于野生蔬菜的范围。野生蔬菜是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芦蒿又名篓蒿、藜蒿、水蒿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原产亚洲,我国东北、华北和中原地区均有分布.芦蒿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主要以鲜嫩茎秆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芦蒿可凉拌或炒食,具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保健功效,是冬春市场供应的主要野菜品种之一.近年来青浦区农科所通过种苗繁殖设施栽培,使芦蒿由以往春季上市提前到冬季,提早了4~5个月供应市场,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