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三项高产栽培技术指标研究表明:不同播期、密度和施肥水平对“24631”的产量及其产量结构影响显;播期以11月5日最佳,密度150 ̄225万/hm^2基本苗较宜,每公顷施纯N150kg产量最高,氮、磷、钾配比为1:0.8:0.2。  相似文献   

2.
氮素与密度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根据在不同地力水平上进行的小麦氮素与密度试验结果,全面分析了氮素供量和基本苗与优质小麦PH85—4的籽粒产量、籽粒品质、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分蘖成穗的关系。确定了PH85—4在淮北地区作优质小麦栽培时产量6000kg/hm2以上的适宜施氮量为:中等肥力地块225kg/hm2,高肥力地块150~225kg/hm2;适宜基本苗为240~300万/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4年的研究和应用,总结了鄂北岗地区小麦公顷产量6000kg以上的高产栽培指标体系,即:公顷有效穗数420万,穗粒数33粒,咎粒重45g左右的产量结构指标,基本苗225万,冬至茎蘖苗675万,立春时群体最高苗900万左右的苗情指标。据此。制定了主攻成穗、增加后期物质产量为核心的技术措施,即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配方施肥,抗灾管理,从而实现小麦化顷产量6000kg以上。  相似文献   

4.
李爱青  陈蔚蓝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4):328-329,337
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施氮、磷、钾量与红麻产量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最大,密度、施磷钾量次之。微机分析表明,夏麻每公顷产纤维3000~3750kg,其综合农艺措施的取值范围是:每公顷施纯氮186~196.5kg、P2O590~112.5kg、K2O183~225kg,定苗29.4~30.9万株/hm2,6月12~14日播种;对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研究表明,3750kg/hm2夏麻产量结构是:有效株19.5~25.5万/hm2,株高320~360cm,茎粗1.38~1.8cm,皮厚1.1~1.4mm;不同施氮方法以苗肥+旺长肥最理想  相似文献   

5.
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施肥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吨粮田(每公顷年产粮15吨以上)生产中,化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新疆和田地区,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栽培中,小麦施化肥纯氮225kg/hm2,纯磷105kg/hm2,玉米施化肥纯氮225kg/hm2,纯磷75kg/hm2,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产投比为2.62-2.78:1,且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氮素与密度对砂姜黑土地区晚播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承富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33-35,45
针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晚播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氮素供量和基本苗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1月下旬播种,皖麦25和阜861两品种均可获得每公顷5700~6000kg的产量。主要措施为基本苗控制在375~435万/hm2,氮素施量150kg/hm2左右。氮素施量和基本苗与产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明确了晚播麦高产应适当加大基本苗,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温麦10号优化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麦10号播种期,播种量及施氮量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产量影响最大,播种量次之,两者均达极显著水平;每公顷施氮165 ̄255kg对产量无显著作用。认为,温麦10号的优化栽培技术以11月13日播种,播种量112.5kg/hm^2和施纯氮165kg/hm^2的组配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和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茎蘖动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麦16在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扬麦13则在基本苗19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二次饮和D-优化设计研究在海拔低,降雨量多,气温高的思茅地区烤烟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析了氮,磷,钾三大元素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思茅地区因叶产量,质量和烟叶内在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磷和钾,这主要是当地高温,多雨的生态环境造成的,适合思茅地区烤烟优势适产的施肥量是每公顷施纯氮105~165kg,磷肥150~300kg,钾肥225~450kg。  相似文献   

10.
福建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杂交早稻的组合、施氮量、基本苗和秧龄对产量效应的研究表明:威优64具有最高的产量,杂交早稻每公顷以插基本苗90万、施纯氮量187.5公斤以下为宜;在稀播条件下,35天以内的秧龄均适宜。通径分析表明:杂交早稻要获得高产,必须抓住每公顷有效穗与每穗饱粒数这两个因素,使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问达到最大的协调。为此,本文提出了要使杂交早稻每公顷产7500公斤的群体动态、库源关系等指标。  相似文献   

11.
在浅旋耕直播的条件下,通过氮肥效应对大麦产量及有关生育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与产量呈曲线相关关系,Y=2119.05+42.31x—0.1216x ̄2(r=0.9967).其高产适宜施氮量为174kg/hm ̄2;高产值为5799kg/hm ̄2;经济施肥量为138kg/hm ̄2.同时还从每公顷苗数、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净光合生产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方面,阐明了适宜施氮量获得高产的群个体协调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选29的最优栽培技术措施是每公顷播9000有效芽,施纯氮27kg,P2O54kg,K2O16kg,可使选29的鲜茎产量、蔗糖份、含糖量均达到较高的水平。播种量提高可显著增加主茎在有效茎中的比例。各因素对选29鲜茎产量效应依次为播种量、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优质小麦高产栽培中合理的播种量与氮素运筹,特进行了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淮南地区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每穗实粒数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基本苗和施氮量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以每667m~2基本苗12万苗、施氮量20kg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龙粳21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每穴不同插秧株数,来研究适合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1-3]。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1公顷产量随公顷施纯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龙粳21氮肥用量120kg/hm~2,平方米基本苗240~250株时,产量最高,为8385.0kg/hm~2。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吉89-45新品系栽培上四个主要可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吉89-45新品种确实早熟,高产,其平均产量效应为每公顷8640.25公斤,若栽培技术得当,公顷产量最高可达11183.9公斤。2主要栽培因素对吉89-45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是:施氮量>插秧苗数>穗肥所占比例>插秧方式,尤其是施氮量,对吉89-45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3预测吉89-45公顷产量在9000公斤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甘蓝型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鞯蓝型油菜在长江中下游单产3000kg/hm^2的主要栽培技术是:育苗时间在9月10~25日,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施肥标准,每公顷施纯氮225kg、P2O5112.5kg、K2O112.5kg;育好苗,蔟秋发,初花期喷“四合汤”,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7.
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综合农艺措施对稻粒黑粉病及制种产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四川西北地区,控制稻粒黑病高产的最优措施组合为:每公顷母本秧田用种89.25-118.5kg,N128\55-157\5kg,P2O574\1-97.95kg,K2O152.25-189.75kg,赤霉素198-225.5g,病粒率可控制在2%以下,产量达4134.8kg/hm^2.  相似文献   

18.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高茬麦田套稻基本苗的合理配置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扬州地区中籼杂交稻每公顷套播基本苗 45万~ 6 0万 ,中粳稻每公顷套播 90万~ 12 0万 ,有利于个体、群体兼顾协调 ,达到花后高积累 ,获得较高产量。合理的肥料运筹是获得高产的调节手段 ,中籼杂交稻每公顷施纯氮 2 2 5kg左右 ,中粳稻每公顷施纯氮 2 92 .5kg ,有利获得高产。施肥方法上麦田套稻肥料运筹分蘖肥 ,穗粒肥以 6∶4或 7∶3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脱毒马铃薯稻田春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西农业学报》1999,11(4):25-29
对脱毒马铃薯稻田春季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为种植密度> 多效唑喷施> 施肥量> 地膜覆盖> 施肥种类;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喷施多效唑和地膜覆盖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8.5% 和6.3% ;在不同栽培处理组合中,以种植密度60cm ×16cm 、用地膜覆盖、施用三元复合肥、每公顷施全N153.0 kg、P2O5 72.0kg、K2O225.0kg、在初蕾期喷施多效唑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机插稻不同基本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合理基本苗的研究,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试验通过不同播量与栽插密度和取秧量形成不同数量的大田基本苗,探索不同规模的群体质量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以明确机插稻适宜的基本苗,为建立机插稻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