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效唑在杂交油菜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结果表明:在幼苗三叶期施用多效唑200mg/kg可显著提高油菜幼苗素质;在初花期施用1次和在三叶期、初花期各施用多效唑1次对油菜有明显的抗倒防病增产效应,其中以200mg/kg处理效果最佳;在三叶期、初花期各施用多效唑1次优于仅初花期施用1次的效果,但彼此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油菜种子包衣后对种子的发芽率、生育期、株高以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在陕西鸿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排下,开展油菜种子包衣直播试验,通过裸种对照、包衣,三叶期喷施多效唑、三叶期和越冬期喷施多效唑等4种处理试验分析,初步得出油菜生长过程中喷施多效唑,前期生长缓慢,后期生长加快;油菜种子包衣,可能因种子细小,加之包衣技术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其发芽率偏低。  相似文献   

3.
油菜秧苗三叶期亩用15%的多效唑35-40g加水50-60kg喷施,与对照相比,能显著地控制缩茎段仲长,防止“高脚苗”,且颈粗增28.6%,单株绿叶多8.6%。栽后早活,抗病、抗倒,实产可增14.3%。同时,总结了适宜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五条配套施用技术,为本地区全面推广油菜三叶期多效唑化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甘蓝型油菜苗期喷施多效唑的生理效应及增产效果的研究表明:油菜三叶期喷施多效唑能明显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提高18.1~18.5%),根系活力(提高25.0~21.4%)和内源乙烯释放量(提高132.0~120.0%),大田苗期再喷多效唑对叶绿素与根系活力提高不大,而乙烯释放量仍有增加。多效唑处理的植株茎杆较粗,分枝数多,秕角较少,粒数增多,增产效果明显。产量以三叶期喷施多效唑为最高(158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9.5%,大田苗期再喷多效唑反而降低了多效唑的增产效果。喷施多效唑对油菜籽的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五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出渭北旱塬甘蓝型油菜在播期、密度、氮肥、磷肥、多效唑5因素作用下,公顷产量超过2250kg是最佳农艺方案:播期为9月6日-9月8日,密度为20.91-23.10万株/hm^2纯氮193.4-242.1kg/hm^2,纯磷122.1-159.4kg/hm^2,多效唑喷施浓度51.4-76.4mg/kg5个因子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播期〉磷肥〉氮肥〉多效唑〉密度;投入产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烯效唑浸种和多效唑喷施的方法,控制秧苗高度,提高秧苗素质,解决双晚软盘育秧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浓度以150mg/kg左右为宜。多效唑喷施浓度以400mg/kg左右为宜,用水量750kg/hm2。烯效唑浸种效果优于多效唑喷施,使用方便,更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环境条件对稀效唑及多效唑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烯效唑(S-07,UniconazolePentefezole)及多效唑(MET,PP333,Paclobutrazo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降解动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烯效唑比多效唑易降解,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约为多效唑的1/2,2)土壤微生物,光强,温度,土壤质地等对烯效唑及多效唑在土壤中的降解有影响(3)烯效唑对后茬作物生长的二次受控效果显著低于多效唑。  相似文献   

8.
应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与小麦套种的情况下黄施肥和喷施多效唑对黄豆产量及其经济性状的影响,根据对回归数学模型的解析,施肥量对黄豆产量具有极显著的,产量最优施肥量为施纯量N,P化肥316.88kg/hm^2,多效唑喷施浓度为4.24mg/kg。  相似文献   

9.
施用多效唑和控制秧齿晚稻大苗盘式旱育抛秧的两大技术关键,而且两者有明显的互作。多唑浓度低时,要注意秧长短的选择;长秧龄时,要小心选择多效唑使用浓度一次数250 ̄350mg/kg均为多效唑有效施用浓度,秧齿以30d内为宜,秧龄25-30d的于一叶一心时喷1次300mg/kg多效唑即可,龄超过35d,腚于一叶一心、厨 一心各喷一次300mg/kg的多效唑。  相似文献   

10.
用0、25、50、100mg/kg浓度的多效唑处理黄棕壤,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浓度范围内,多效唑处理可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提高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最佳处理浓度为50mg/kg。  相似文献   

11.
油菜适时早播是夺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油菜适宜的播期还要与掌握适宜的移栽苗龄相结合,一般以30-35天为宜,同时,还必须在幼苗三叶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多效唑才能培育出高产的矮壮苗,如遇干旱要及时抗旱出苗,确保一播夺全苗。  相似文献   

12.
<正> 多效唑是一种广谱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抑制植物细胞仲长而不妨碍细胞分裂的特殊功能。杂交汕菜施用多效唑后,对防止高脚苗,培育壮茁,调控株形,抗风防倒,都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实践经验证明,在苗床三叶期喷施多效唑,平均增产14 3%;越冬前喷施多效唑,平均增产16%。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喷施时间:苗床三叶期用药,可以控制高脚  相似文献   

13.
以宁夏两个小麦主栽品种永良4号、铁春作为供试品种,用15%粉锈宁、12.5%稀唑醇拌种和进行土壤处理,在覆膜穴播小麦田进行全蚀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12.5%稀唑醇拌种加6.75kg/hm^2粉锈宁进行土壤处理对两品种的白穗防效最高,分别达83.86%、95.13%,以15%粉锈宁拌种6.75kg/hm^2粉宁进行土壤处理的防效分别为73.09%和60.01%,居第2位,但经济效益最高,新增产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多效唑不同浓度、不同使用方法控制垂花光萼荷株型的效果试验,得出结论:多效唑50~150mg/kg灌心,或100-150mg/kg喷叶对控制叶长有明显作用,提前2~3叶位使用效果较好;同样处理方法对叶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多效唑对油菜雄性不育系陕2A微粉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多效唑对油菜雄性不育系陕2A不同播期微粉观察结果表明,多效唑对微粉并不直接发生影响作用,而是通过延缓生长发育、推迟生育期,使小孢子发育处于温敏无粉发育后无微粉。使用多效唑可以提早10 ̄15d播种,有利培育壮苗,使植株健茂而又无微粉,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丰油730油菜为材料,通过在油菜不同生长时期施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探讨多效唑在油菜增产和抗倒方面的最佳施药时间与最佳用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量差异,用100 mg/L多效唑处理的油菜综合性状优异,产量最高;在不同时期施用多效唑处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以薹高10 cm时喷施效果最好,经济性状较优,平均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油菜对硼肥极敏感,不同类型和品种差异较大,其中优质油菜甘蓝型品种更敏感。本文研究了优质“双低”甘蓝型油菜324的需硼规律及硼素对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硼土壤上施硼肥,随着用量的增大,油菜产量有明显的提高,最高产量达181.9kg/亩。此后,随施硼量增加,产量开始下降。产量最高时的施硼剂量为0.7mg/kg土。折每亩施硼砂1.05kg。而且这时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都有一定的改善。随着施硼量的增大,油菜裂茎率和“花而不实”株率明显减轻;但对菌核病影响较小。在缺硼土壤上播种时,应每亩底施1.05kg左右的硼肥。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主要农业土壤有机肥料对土壤钾素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处主要农业区四个类型土壤上,采集了常年施有机肥和常年不施有机肥地块的0-20cm和20-40cm两层土壤样本,分析测定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78个样本平均测试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明显增加了两层土壤中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耕层土壤速效钾增加量为40.7mg/kg,缓效钾为247.4mg/kg。20-40cm土层中速效钾增加量为14.7mg/kg,缓效钾为179.9mg/kg。两层土壤共只累钾素4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索优质杂交油菜氮肥施用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与其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纯氮20kg/667m2抽薹期叶面喷施(浓度200mg/kg)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的油菜产量最高,为227.9kg/667m2,增产达显著水平;施纯氮15kg/667m2各时期叶面喷施多效唑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2)叶面喷施多效唑对品质有一定影响,可使硫甙含量增加1.07~3.52μmol/g饼,蛋白质含量增加0.91~2.74百分点,但对其他品质性状的影响均较小。结论:优质杂交油菜在施纯氮20kg/667m2且于抽薹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可使杂交油菜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0.
用发育于Q_2和沙页岩上4种土壤,盆栽油菜,按每kg土施用0.3、0.6和0.9gK_2O,以研究KCl对油菜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施用K_2O0.3g/kg和0.6g/kg,4种土壤上油菜幼苗鲜、干重均较不施对照增加,但两种旱地土壤的增值小于两种水稻土。随KCl施用量的增加,油菜幼苗地上部N、P、Ca、Mg等元素的含量逐渐下降,但Mn、Cl元素的含量则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