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小年分明毛竹林的特点是:一年大量发笋长竹(俗称大年);一年主要是换叶、行鞭、孕芽(俗称小年)。二者交错进行。这个每二年为一周期的生长规律,久已被竹农所运用。但如何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还须经过反复实践。 为了探索小年留笋养竹与大年产量的关系,以及改变大小年竹林的问题,从1973年以来,我们作了定点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余姚市二六市乡李家村村民蒋训全,从1980年至1988年在1.23亩毛竹笋用林里采用年年留笋养竹,调整立竹结构,使立竹成丛状式分布和狠抓肥水管理等措施,在同一块竹林里每年能挖取春笋、鞭笋和冬笋。1985~1988年四年合计产笋(春、鞭、冬笋)6985.17公斤,平均每年产笋1746.29公斤(1988年只有春笋)。1987年的产量为最高,亩产春笋789公斤、鞭笋722.3公斤、冬笋152.5公  相似文献   

3.
长汀是我国红壤侵蚀区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域之一,也是毛竹面积较大的县。为充分发挥毛竹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研究对不同经营措施下的毛竹林出笋情况和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粗放经营模式相比,劈杂除草模式对毛竹出笋量的提高效果不显著,除杂扩鞭模式下的毛竹林出笋量翻了一番,扩鞭施肥模式下的毛竹林冬笋和春笋平均产量分别为36.96kg/hm2和123.05kg/hm2,分别提高了862.50%和489.04%。同时,劈杂除草模式对毛竹生长情况和产量的提高效果亦不显著,除杂扩鞭模式下的毛竹林平均立竹产量、立竹平均胸径和平均竹高分别提高了139.18%、35.28%和26.06%;扩鞭施肥模式下的毛竹林平均立竹产量为2722株/hm2,立竹平均胸径为10.79cm,平均竹高为13.61m,分别提高了363.71%、57.29%和44.79%。  相似文献   

4.
为开展鞭笋高产技术研究,提高竹林总产值,对毛竹鞭笋与冬笋、春笋的笋芽萌发数量、竹笋个体质量和竹笋生长方向等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冬笋和春笋相比,鞭笋笋芽萌发数量少、笋个体质量小,竹鞭平均直径比立竹平均胸径小4倍,且被挖出利用的鞭笋只占鞭笋总量的40.3%。分析表明,单位面积鞭笋产量低于冬笋和春笋的原因是由毛竹自身的内在特性所致。为提高鞭笋产量,应及时采挖鞭笋,促使岔鞭多发,并适时施肥,促进支鞭萌发生长。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省尤溪县西滨镇彩洋村,对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实施大年强度采伐、定量留养、控制新竹数量,合理施肥,小年留笋养竹等技术措施。实施5 a后结果表明:改善了竹林的生长条件和竹林结构。竹林密度增加84.8%,立竹平均胸径从8.6 cm提高到10.1 cm,竹笋产量增加18.9%。竹材产量增加47.8%。Ⅲ度以下的青壮竹占全林竹的75.6%,Ⅳ度以上老竹从试验前27%下降到24.4%,小年竹占立竹总数的43.8%,每年林地孕笋竹和换叶竹的数量达到相近,完成了大小年转变到花年毛竹林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的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林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的一部分内部,自1984年始,研究将大小年毛竹林改制为均年(即花年)竹林,以及使均年竹林稳产经营的控制技术措施。试验中改制技术包括立竹断鞭、大年强度疏笋、改变伐竹期、自然留养小年竹等,以寻求在毛竹林中诱发小  相似文献   

7.
提早采挖鞭笋对毛竹林生产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2010年选择浙江省遂昌县养分充足、大小年明显的笋竹两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纯林样地,进行3种处理:5月开始采挖鞭笋、7月开始采挖鞭笋和不挖鞭笋(对照),对竹笋产量、竹林结构和地下竹鞭生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月开始采挖比7月开始采挖的鞭笋平均产量增加了53.01%;3个处理的冬笋、春笋平均产量和毛竹林分结构均无显著差异;5月开始采挖比对照的竹鞭总长增加了15.56%,竹鞭平均节间长度增加了0.34 cm,平均鞭粗度增加了0.40 cm。试验证明,5月开始采挖鞭笋不影响冬笋、春笋产量,以及竹林丰产林分的结构以及地下竹鞭生长,反而会显著提高鞭笋产量,建议在鞭笋高产培育经营中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8.
雷竹造林,以梅季6月最为适宜。一、梅季栽竹优越性1.梅季正是竹林行鞭期,挖取母竹后,竹林能立即行鞭填补空穴,当年就能恢复,不影响母竹园产量。2.成活率高,发鞭快,出笋成竹多。3.梅季栽竹,前期发的新鞭,次年就能出笋,比秋季栽竹提早一年成林。此时雨水多,湿度大,竹子生长活动旺  相似文献   

9.
毛竹林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层覆盖、单层覆盖对毛竹林出笋时间、笋期、竹笋产量、竹林土壤温湿度、幼竹及幼鞭生长状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措施显著提高竹林土壤温度,但对土壤含水率影响不显著;双层覆盖竹林出笋时间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提前6 d和15 d,笋期较单层覆盖和对照竹林分别增加9 d和15 d;双层覆盖竹林相对于对照竹林在竹笋净产量和竹笋可食部分重量方面分别增加95%和102%;双层覆盖竹林幼鞭平均深度明显低于对照竹林,跳鞭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竹林,表明覆盖措施对竹鞭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早园竹是优质高产笋用竹种,我市从 1993年开始,在山区综合开发中大面积引种栽培了该竹种。当早园竹林地达到合理的立竹数,鞭根分布良好的成林竹地,即可通过林地覆盖,以达到提早出笋,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林地覆盖主要技术要点是:   早园竹林地的选择:应选择培育管理好的第 5年成林早园竹林地,且每 hm2立竹数均匀分布达 12 000株左右,才能有较高的产量,又有利于留养好种竹。   林地覆盖的时间:一般掌握在 12月中旬前后,过早覆盖竹笋质量差、效益低、更不利于留笋养竹。而选择适当的时间覆盖,既可满足节日市场的需要,且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