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高原鼢鼠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鼠种,营地下生活,靠采食植物根茎为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有着地面植食性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上升,打破了原有土-草-畜-鼠的动态平衡,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进而形成草原鼠害。在鼠害严重危害区会形成次生裸地(黑土滩、鼠荒地等),严重威胁着草地生态环境安全。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上升与其栖息地适合度增强密切相关,选择适宜栖息地也是导致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破坏栖息地环境来降低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是目前取代化学灭鼠的趋势。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以及国外对地下鼠生境选择的研究,并对高原鼢鼠生态防治的研究及新型技术在其研究方面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高原鼢鼠危害对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草原的高寒草甸连续6年观测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影响植被的全过程,经一次性抽样并作定量分析后发现,在高原鼢鼠的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危害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植物群落,证明高原鼢鼠活动可引起植被演替,并具有一定的演潜方向和可检验性. 相似文献
4.
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是反映草地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定点标记的方法对天祝高寒草甸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鼠丘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外貌特征及植物组成差异较大。随演替的进行,1~2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杂类草比例呈递增趋势,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也伴随出现,但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α多样性表明,鼠丘植物的丰富度指数随演替进行呈显著递增趋势,但都低于原生植被。Shamon-wiener指数表明,形成4年的鼠丘植被群落达到演替后期,物种组成接近原生植被。植物功能群组成显示,演替各阶段1~2年生植物生物量在各自群落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原生植被。 相似文献
5.
高原鼢鼠种群年龄划分及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体重指标将四川省若尔盖县高原鼢鼠划分为I、Ⅱ、Ⅲ、Ⅳ、Ⅴ、Ⅵ组。分析了体重与体长等比例同步生长的规律,并作相关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年龄组的划分是合理的。进一步探讨了各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配置格局,分析了各年龄组变化的基本态势。关于啮齿动物的年龄鉴定,目前常见的方法包括:(1)依据牙齿的生长,臼齿冠的磨损程度及臼齿形态变化;(2)依据头骨形态的变化及量度;(3)依据体重、体长、皮板大小、毛色变化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95,P<0.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30,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6%和54.8%(P<0.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28%、18.31%和16.25%。【结论】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预测模型(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建立一适合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中,短期预测的数学模型,经过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获得了种群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参数,在关联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X^(1)1(k+1)=「2.1+1.27X^(1)2(k+1)」e^0.06k和X^(1)1(k+1)=「26+5.8X^(1)2(k+1)」e^0.14k两个灰色系统模型,前者以第一主害期种群壮龄比作为影响因子预测当年第二主害期种群密度预测下年第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地位,采用网格穿刺法对高原鼢鼠不同洞道空间与植被性状的对应关系以及对洞道上方植被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洞道空间与鼠群密度成负相关,35%~45%的洞道空间是鼠群密度升降的临界区间,也是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的区间;适度的洞道空间(35%~45%)对草地植被盖度无显著性影响,但对物种多样性、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则存在显著促进作用(P<0.05),并可显著提高禾草的优势度(P<0.05),弱化毒害草和根茎型莎草的竞争力;洞道上方植被物种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植被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盖度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同时,禾草和杂类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毒害草和莎草则显著低于对照(P<0.05)。因此,高原鼢鼠对植被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建设和修复的性质,是植被自然动态过程的组成部分,即使从人类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这种影响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门源县天然草场高原鼢鼠繁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金花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1):17-18
采用弓箭捕获法对门源县开然草场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鼢鼠的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5月底,此时的雌雄比例为1:0.64,受胎率为82.2%,平均胎仔数4只左右.建议灭治时间为4月20日至5月底.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鼢鼠的防治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属啮齿目鼠科鼢鼠亚科之一种,俗称地拱子、瞎老鼠,简称鼢鼠,终年营地下生活。分布于川西北牧区草地,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1986年至1988年川西北草地鼠虫调查证实,鼢鼠危害面积约33.43万公顷,年损失牧草近2059万公斤。近几年不断对鼢鼠进行了防治,其主要方法有化学药物喷洒法、投毒饵法和弓箭法。以若尔盖县为例,近年来每年灭鼢鼠10万只左右,但都被深埋或焚烧,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如在防治的同时又对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鼢鼠繁殖指数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高原鼢鼠的性比,妊娠率,平均胎仔数的综合分析,对高原鼢鼠的繁殖指数作出了估计,认为高原鼢鼠的繁殖能力较强。种群密度调节问题作为阐明种群量变动的重要方面,现已引起生态学界很大关注,并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探讨。密度调节作用首先反映于繁殖调节,对于高原鼢鼠来说,雌雌鼠性比,妊娠率,胚胎数及繁殖指数等又成为反映种群繁殖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被认为是决定种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根据四川省若尔盖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鼢鼠种群消长与繁殖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高原鼢鼠3个具有不同栖息史的种群连续3年的观测,研究了种群数量消长与种群性比、怀胎率、胎仔数、繁殖强度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在某一适生地栖息时间的长短对其种群数量的稳定具有决定性影响,即栖息史越长,种群稳定性越好;种群性比在1.0左右时,表明种群数量呈上升之势,在1.3左右时,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大于1.5时,种群数量将趋于减少;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和比例与怀胎率、胎仔数和繁殖强度呈正相关,因而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种群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鼠肉历来有被人们食用的习惯,但其营养价值究竟如何,经对西藏八宿县带回的高原鼢鼠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高原鼢鼠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主要表现在:高原鼢鼠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6.34/100g,脂肪含量低,12.14g/100g;具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如钙、磷、铁、钾、锂、锶等,且含量适中;含有各种主要的脂溶性维生素,VA、VE、VD、VB,VB2等: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已测出有18种,其中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全部含有。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不同放牧制度对高原鼢鼠的生物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危害严重的天然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围栏设置禁牧区、季节性放牧区及自由放牧区,分析草地群落结构及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单子叶、阔叶类植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禁牧区禾本科植物重要值两年均高于季节性放牧和自由放牧区。3个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在第二年都有所增加;同时,自由放牧区第一年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季节放牧区和禁牧区;季节性放牧第二年草地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同时季节性放牧区的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禁牧区和自由放牧区(P<0.05)。另外,禁牧区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最高,季节放牧区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最高。高原鼢鼠相对鼠群密度表现为:季节性放牧区>自由放牧区>禁牧区,且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阔叶类植物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季节性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自由放牧区的相对鼠群密度与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单子叶植物地下生物量、阔叶类植物生物量(地下、地上)均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改善高寒草甸草地群落结构,进而调控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的抗氧化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测定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对体外体系中氧自由基 (OFR)的消除率及其对小白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 px)、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和丙二醛 (MDA)含量来探讨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抗缺氧机制。结果发现在浓度为 5 % ,10 % ,2 0 %时 ,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能有效消除体外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 ,其自由基消除率与浓度呈正相关 ;浓度为 10 %时 ,高原鼢鼠肌肉脂溶性部分能显著提高小白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降低血液中肌酸激酶活性 ,减少血液中丙二醛含量 ,显著延长小白鼠在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禽源贝氏隐孢子虫对雏鸡的致病性差异,人工感染3日龄雏鸡鸡源、鸭源、鹌鹑源、白文鸟源贝氏隐孢子虫.结果发现,各感染组雏鸡潜隐期均为4d,显露期为11~18 d,均未发生死亡,但其增重均受影响.鸡源C.baileyi(林州株)、C.baileyi(郑州株)和鸭源C.bailey(郑州株)感染组雏鸡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1.4%、85.7%和77.1%,剖检可见气管有较多粘液分泌物,法氏囊粘膜充血肿胀,平均增重较不感染对照组分别减少34.5、53.1和19.7 g;鹌鹑源C.bailey(武陟株)和白文鸟源C.bailey(郑州株)感染组雏鸡仅部分表现轻微临床症状,发病率分别为31.4%和28.6%,平均增重较不感染对照组分别减少39.7和43.1g.结果表明不同禽源C.bailey对雏鸡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以鸡源和鸭源C.baileyi致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禽源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对鹌鹑的致病性差异。采用光镜、扫描电镜等技术研究了鸡源、鸭源、鹌鹑源、白文鸟源、鸵鸟源贝氏隐孢子虫分离株对10日龄鹌鹑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感染鹌鹑均出现腹泻和呼吸道症状,排卵囊持续期11~18 d,虫体寄生于喉头、气管、法氏囊和泄殖腔。其中鸭源C.baileyi感染组鹌鹑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2.5%、25%,鸡源C.baileyi(郑州株)感染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7.5%、12.5%,鹌鹑源C.baileyi感染组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37.5%和17.5%。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禽源C.baileyi对鹌鹑有一定致病性,其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