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1月,水温骤然下降,鱼类开始进入越冬期。认真做好鱼种并池工作,是提高鱼种养殖成活率的关键环节。通过并池可了解鱼种生产情况,为放养提供依据,还可将部分空出的鱼种池进行修整,或利用其冬闲期养成鱼,提高鱼种池的使用效率。这一生产环节俗称并池。在鱼种并池过程中,应把好以下技术关:  相似文献   

2.
2005-2006年,我们实施了“黑鲷低盐度池塘精养技术研究”,引进鱼种8000尾、夏花20000尾,通过努力,摸索出一套低盐度池塘精养黑鲷、安全越冬、合理捕捞等技术,为黑鲷在本地区推广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3.
黑鲷室外塑料大棚越冬技术1994年我厂为提高虾塘的综合利用水平,弥补对虾连续遭灾带来的巨大损失,于6月10日从启东引进2万尾黑鲷苗(2cm)进行养殖试验,当年11月3日养成平均体重115g的黑鲷鱼种13276尾,放入室外塑料大棚越冬,于1995年3月...  相似文献   

4.
一般在“寒露”前后,池塘水温逐渐下降到16℃左右时,红罗非鱼就不能适应了,因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10月中旬第一次寒潮来临之前,就应将亲鱼或鱼种捕起进行越冬管理工作。一、越冬前的准备1.修建越冬池越冬池宜建于背风、向阳、水质较好、水源、电源都比较方便的地方,可用土池亦可用水泥池,其面积依数量、加温方法和管理水平而定,一般为40~60米2,池水深2米以上,以长方形为宜,水泥池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设排水口。越冬池放养前必须进行清理和消毒,新池要检查有无漏水现象,池水pH值调至中性或微碱性。2.越冬鱼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出一条新的罗非鱼越冬繁殖技术,1989年以来,中捷友谊农场水产养殖公司鱼种场利用地热温水井塑料大棚进行罗非鱼鱼种越冬和繁殖试验。1989—1991年培育出罗非鱼早春(6月10日前)鱼种976.64万尾,培育夏花和秋片鱼种1161.3万尾,越冬出池罗非鱼种3.17万公斤,335.3万尾。一、鱼种越冬利用鱼种场的温井水为热源,塑料薄膜大棚和太阳能为增保温设施,对尼罗罗非鱼种和“奥尼”杂交鱼种进行越冬。该地热塑料大棚为永久性钢制结构,每个越冬池的面积为867米~2,共有大棚30个。  相似文献   

6.
1.鱼种越冬池的选择:选择背风向阳的池塘作为鱼种越冬池;越冬池一般为3~5亩,利于池水增强保温性能;土质池塘要保水保肥性能好,塘底最好是黏土质,严重漏水的池塘不可作为越冬池使用。用自然水坑作越冬池,池底要平坦,水草及淤泥越少越好,最多不超出30厘米厚;应保证一定的水温,水深应在2~4米,有补充水源为最好。对热带暖水性鱼种必须在池上建造塑料大棚保温。  相似文献   

7.
答:我国北方地区(东北、西北)冬季严寒,冰封期长,确保鱼种安全越冬是来年成鱼养殖的首要环节。越冬池的选择:越冬池应选择保水性能良好的粘土作为底质,砂土或砂壤土易渗漏,不易保水位,不宜作越冬池.越冬池水要深,尤其是长期冰冻地区,应以冰下水深大于米为宜。  相似文献   

8.
答:室外越冬和室内越冬,对越冬池的要求不同,室外越冬常常选择那些既大又深的湖泊或池塘作越冬池,而室内越冬则采用小而浅的水泥池来越冬。  相似文献   

9.
黑鲷是具有养殖潜力,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种,它适应性强,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含脂量高,颇受消费者的欢迎。黑鲷池塘简易塑料大棚越冬技术如下:1材料及方法10月底前在池塘一边按越冬鱼量要求开挖一长方形  相似文献   

10.
朱于来 《齐鲁渔业》2002,19(12):20-21
我国北方13个省市区每年都有一定的冰冻期,尤其是东、酉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结冰厚,封冻期长,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鱼种越冬死亡现象。因此,做好鱼种越冬期的管理,使鱼种安全越冬是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鱼种生产和管理的实际,谈一些越冬管理方面的体会,供大家参考。1越冬池的选择与修整 越冬池应选择背风向阳,靠近鱼种池,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无震动,易管理的地方。面积依越冬鱼种的数量而定,一般越冬池面积以20~30亩为宜。坡比为1:3,长方形,东西走向为好,长宽比为2~2.5:1。土质应为保水性能好的粘土或壤土。越冬池可因地制宜选用秋末已起捕后的成鱼池。  相似文献   

11.
一、越冬鱼种进塘前准备 每年秋季,当自然水温下降到18~20℃时,罗非鱼就要进入越冬温室,我省一般在10月中、下旬。越冬鱼种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其越冬成活率,并且越冬鱼种处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如果管理不当,易患病死亡。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深秋初冬,我国由北往南人工养殖的鱼种已经或即将进入越冬期。越冬期间鱼种的高死亡率(一般达10%~20%)是长期困扰养殖生产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近两年来我们特意走访了公司的部分用户,向他们了解、学习解决该问题的经验,现总结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又名黑加吉,主要分布于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底层鱼类。该鱼适应性强、食性广,适于集约化养殖,其肉味鲜美,颇受消费者的欢迎,且适合于活体长途运输,是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但是黑鲷生长较为缓慢,从苗种(体长2cm左右)至成鱼(0.7kg左右)约需3年,越冬两次。故而北方地区黑鲷苗种、越冬技术成为黑鲷养殖过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高密度越冬技术罗非鱼作为热带鱼类,其越冬保种是我国北方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在罗非鱼高密度越冬保种方面作了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各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越冬设备:在室内建越冬池若干(视供气、供水、鱼种情况而定),鱼池面积在1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正在冬季寒冷的北方,渔业生产者常常遇到鱼种越冬难、死鱼现象严重等诸多难题。笔者在多年的渔业生产活动中,根据养殖经验,结合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北方越冬期鱼种死亡主要是水体严重缺氧,鱼种规格小、体质差,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低,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如何将鱼种安全的越冬,本人认为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清塘消毒鱼种越冬的准备工作应在每年10月份前后进行,越冬池大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尽量选取排灌方便,面积10亩以上,水源好、保水性强,水深保持2m左右的池塘。准备放养越冬鱼种的池塘,在鱼种投放前应先清  相似文献   

16.
淡水白鲳鱼种在十月份下旬开始进入越冬,越冬入池时间宜早不宜迟,早人池有利于鱼种迅速恢复身体而安全越冬。在越冬前的一段时间里,鱼类摄食量大,必须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可使淡水白鲳在越冬前体内多积累些营养物质,达到体壮膘肥,以供越冬时消耗。越冬的鱼种必须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凡鱼体消瘦、游动迟缓、撮食能力差的,都应尽量剔除。  相似文献   

17.
李果 《科学养鱼》2001,(2):14-14
鲤、鲫、编、鲢、鳙等目前广为养殖的水产品均属温水性鱼类,当水温低于7-10℃以下时便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其新陈代谢能量来源于其自身体内积存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因此,鱼种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到次年春季,体重减轻,体内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耗过半,有的甚至消耗绝大部分。加强冬季管理,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对来年的再生产和稳产、高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鱼种越冬用发生死亡的原因 1.鱼种规格小、体质差 鱼种规格小(体长不足10厘米),体质差,体内积存的脂肪等营养物质少,不足以满足在越冬期自身基础代谢的…  相似文献   

18.
王兴礼  邵世秋 《内陆水产》2000,25(12):17-17
随着淡水渔业的迅速发展,鱼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如何使鱼种安全越冬,为翌年的渔业生产提供质优、量足的鱼种,已成为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鱼种网箱越冬,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易于管理,成活率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养鱼户的欢迎。现将其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越冬场地的选择 为了搞好网箱越冬工作,首先应选择好网箱的越冬场地。在选择越冬地点时,必须对水域进行调查了解,如水深、历年冰层厚度和水交换量等。对于水交换频繁的区域不宜作为沉箱场所,因为长时水流,使鱼体消耗能量过多,影响越冬成活率。一般在大水域中选择水…  相似文献   

19.
正越冬期管理是池塘养殖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时期的鱼种养殖管理,对于下一年水产养殖顺利进行有着极为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越冬期间必须尊重科学、依靠技术,以水为基础,以氧为前提,创造满足鱼类越冬所需的环境条件,确保鱼类安全越冬。1越冬的水域条件越冬池背风向阳,靠近电源,交通方便;不渗漏或轻微渗漏,水源充足,注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越冬期间冰下水深1.5-2m。2越冬前的准备2.1越冬池的清整消毒越冬前排干池水,清除杂草,杂物、淤泥,晾晒池底。用生石灰100-150kg∕亩,用水化开,全池泼洒。如带水用生石灰150-250kg∕亩。  相似文献   

20.
水质是影响越冬鱼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着重抓好pH值和溶氧两个水质指标的管理。1 PH值 pH值是表示水体酸碱度的一个指标,鱼类越冬池的水体pH值要求在7—8之间,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有直接危害。生产实践表明,管理不善,越冬鱼种池水体pH值一般偏低。对此,可采取以下两项管理措施:(1)挂石灰袋。在日常管理监测中,倘若发现pH值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