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勃 《渔业现代化》2003,(5):25-25,31
杂色鲍 (H .diversicolor)是近几年推广养殖的品种 ,养殖形式多样 ,有工厂化养殖、沉箱养殖和笼式吊养等。目前海南省工厂化养鲍场达44家 ,养殖水体约 1 8万m3;沉箱养殖达 7万箱 ,已投苗 3.6万箱 ;陵水县黎安镇黎安村农民还根据本地自然条件 ,采用笼式吊养 ,目前共吊养 2万笼。 2 0 0 0年全省鲍产量 30 9吨 ,2 0 0 1年全省产量42 0吨 ,鲍养殖业发展速度较快。海南目前种鲍主要来源台湾及本地野生杂色鲍 (H .diversicolor ) ,在养殖过程中虽无大规模死亡现象 ,但种质退化现象开始出现 ,如生长速度慢、个体小型化、抗逆性差等现象 ,给养殖户…  相似文献   

2.
绿盘鲍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17年中国鲍鱼养殖产量14.85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90%,而其中福建省养鲍产量超1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80%,产业链年产值约174亿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鲍鱼养殖已成为我国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重要海水养殖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鲍低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鲍既是美食,又可入药,经济价值极高,是珍贵的海产品。七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东山县水产局联合攻关,开创杂色鲍(1970)和皱纹盘鲍(1973)人工育苗生产工艺以来,推动了我国养鲍业迅速发展。九十年代福建省自台湾引入杂色鲍的台湾种群----九孔鲍及其集约式养殖技术,使得鲍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鲍的最重要养殖区,养鲍场和鲍苗场已遍布我省沿海各地, 2001年我省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43万平方米,产量2800t以上,产值约4亿元;我省还是我国的鲍苗主要输出地,2001年生产鲍苗6.7亿粒,产值8646万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民对鱼虾类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密度人工养鱼虾已相当普遍。目前,我国普遍采用人工专人管理法。为了加强科学管理法,优化养殖过程,有必要对鱼虾养殖进行工厂化或自动控制管理,从而节省劳力,并使养殖产量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5.
鲍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为"海产八珍"之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贝壳是名贵的药材称"石决明".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09年的养殖产量达到42 375 t,占世界鲍总产量的82.33%以上;2010年中国养鲍产量达56 511 t,其中福建养鲍产量为41 300 t,占全国的73.01%[1].但由于经过多年的人工自繁自育,未人工选育新优化品种,出现鲍种质严重退化现象.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病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养鲍业的发展.笔者对当前鲍养殖现状进行综述,提出鲍养殖模式向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养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水平。但受多方面条件制约,筏式养殖尚未形成较完整的操作技术规程。荣成市俚岛镇经多年的养殖实践,基本摸清了皱纹盘鲍的生态习性以及在筏养条件下鲍的生长规律,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筏养10万头幼鲍,经3年养成,成活率达 80%以上,规格 6~8 cm,产量 3~4吨,产值150万元左右,纯益120万元,年亩纯益4万元以上,在我国北方筏式养鲍生产性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初步效果,为我国北方筏式养鲍起…  相似文献   

7.
我国养殖鲍病害及防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红  李永振 《齐鲁渔业》2003,20(5):30-32
鲍为我国八大海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我国鲍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此后的10年间发展迅猛,沿海各地的养鲍业均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据统计,我国鲍产量已由80年代前的不足100t增加到1997年的3 000t,成为世界养鲍大国(张明,1999)。但是随着鲍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及沿海水质的日趋恶化,近年来鲍病频繁发生,导致人工养殖鲍大批死亡,使养殖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1999年2-5月,福建东山县和广东汕头养殖的杂色鲍发生一种暴发性流行病,多个养殖场全军覆没,损失达数千万元(黄印尧1999,吕军仪1999)。鲍病已对养鲍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7.陆上工厂化养鲍技术要点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工厂化养鲍,南方地区以深水池立体养殖为主,北方地区以单层水槽养殖为主,还有多层水槽养殖的单位。在此主要叙述深水池立体养鲍技术。 (1)养成设施与器材 A.厂房 较为理想的厂房应是半透明的双层保温屋面,屋面下设调光帘,墙体用保温建材,在山墙的高处设可以控制的通风孔。  相似文献   

9.
目前,广东珠海市皱纹盘鲍增养殖业正在进人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鲍鱼养殖模式已从传统筏式笼养、浮绳吊养模式逐步转变为抗风浪塑胶渔排为主.陔养殖模式具有管理方便、节省人工、水流畅通、水质较好、鲍鱼生长速度快、进一步提高养殖成活率、养殖密度大、产量高、节省海域面积等优点,并已在珠海得到标准化推广应用。目前,珠海万山海区吊养鲍的规模已达500万只以上,年产值超过35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张起信  张积伟 《海洋渔业》1995,17(2):80-81,75
工厂化养鲍较筏式养鲍、潮间带蓄水养鲍及海底养鲍等形式相比,存在投资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易发病等问题。优点是可以人为调节控制鲍的生态环境、生长好、回捕率高。所以,只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现存问题,工厂化养鲍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本文是总结了荣成市多年工厂化养鲍的基本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撰写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南方海区筏式养鲍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俊新 《海洋渔业》2002,24(2):80-81
鲍属海产珍品,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我国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开展于1980年前后,1986年进入大面积的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阶段,到1995年产量达到近2000t。养殖的主要经济品种有我国北方的皱纹盘鲍、日本引进的日本盘鲍(黑鲍)及近年选育的杂交鲍(皱×黑)。工厂  相似文献   

12.
鲍鱼是一种大型海洋藻食性贝类,属于腹足纲,它的足部肌肉发达,细嫩可口,营养丰富。我国自古以来,就把鲍列为海产“八珍”之冠。近年来,随着鲍鱼天然产量的减少,鲍鱼的人工养殖在世界各地迅猛发展。在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养殖方式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和潮间带池塘养殖等。  相似文献   

13.
<正> 山东省长岛县在实施"耕海牧渔"战略中,坚持把发展鲍鱼增养殖发展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先后攻克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两大难关,鲍鱼养殖获得重大突破.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工厂化养鲍为主,工厂化、筏式、底播一齐上的养鲍新格局,鲍鱼养殖总数量达到300多万个.  相似文献   

14.
鲍的人工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鲍的养(增)殖方式,大体可分为3大类型6种形式:一是池式养殖,包括工厂化(陆地池)养殖、潮间带水池养殖;二是箱(笼)式养殖,包括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沉箱养殖;三是岩礁增殖。除工厂化养殖将作较详细介绍外,其余养殖方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鲍养殖方式主要是底播增殖和筏式养殖,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当前养鲍存在突出问题就是鲍的生长速度慢,养成周期长,海上成活率低,极大影响养鲍的生产效益。一般情况下,鲍鱼人工养殖约需3年,海上养成成活率仅70%左右。我市鲍养殖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技术较为成熟,特别是筏式养鲍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其他地区相比,养成周期缩短半年左右,养成成活率提高10%以上,平均亩年效益达 40000多元。现就我们在生产中的实践经验,对影响的生长及成活的主要因素进行初步探讨。1 环境条件对鲍生长及成活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大菱鲆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约占鲆鱼产量的80%。据2013中国渔业年鉴,2012年我国鲆鱼产量约为11.36万吨,主要集中在辽宁、河北及天津、山东、江苏北部等沿海地区。在国家鲆鲽类技术体系技术推广和广大养殖者技术提升的作用下,大菱鲆养殖模式由单一的工厂化流水养殖转向工厂化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在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下,生产  相似文献   

17.
养鳖模式和鳖鱼品质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秀元  孙露 《内陆水产》2004,29(7):21-22
浙江是全国养鳖大省,亦是国内开展工厂化温室养鳖最早的省份之一.在经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养鳖模式已从单纯的工厂化温室养殖向外塘养殖和无公害仿生态常温养殖方向发展,从单纯的产量效益向质量效益迈进。本文就当前浙江省主要养鳖模式和鳖品质的关系作一简介和探讨.供广大养鳖者和消费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春光 《科学养鱼》2001,(12):15-15
2001年春至今,市场鳖价从原来的60元/公斤跌至40元/公斤以下,这对大多数养鳖企业来说已无利可图,有的甚至面临倒闭,养鳖形势急转直下,已十分严峻。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养鳖产量持续增长我国的养鳖产量,从1995年的年产量不到5000吨,已到2000年年产超过80000吨。5年里增加十几倍,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养殖技术普遍提高由于养殖技术的普遍提高,养殖成活率已从过去的平均70%提高到80%以上。而工厂化控温养成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一些人工控温养殖境…  相似文献   

19.
台湾省1965年软体动物的产量为12,519吨,1982年增至53,630吨,其中人工养殖的占93%。养殖的面积约1.9万公顷,品种有13种以上,包括牡蛎,丽文蛤,菲律宾蛤仔,杂色鲍和淡水蚬,其中以牡蛎的产量为最高,占地11,500公顷,次为丽文蛤,菲律宾蛤仔,杂色鲍。丽文蛤,菲律宾蛤仔,杂色鲍和淡水蚬近几年来产量增长很快,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主要的养虾大国,自1997年我国进入对虾养殖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养殖产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2007年对虾养殖产量126万吨,占世界养殖对虾产量的40%。华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产量显著提升,养殖对虾产量由1992年不足4万吨发展到2007年超过70万吨,占全国养殖对虾产量的5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