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看土壤颜色。肥土土色较深,而瘦土土色较浅。二看土层深浅。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60厘米,而瘦土相对较浅。三看土壤适耕性。肥土土层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层黏犁,耕作费力。四看土壤淀浆性及裂纹。肥土不易淀浆,土壤裂纹多而小;瘦土极易淀浆,易板结,土壤裂纹少而大。五看土壤保水能力。水分下渗  相似文献   

2.
<正>一看土壤颜色。肥土土色较深;而瘦土土色浅。二看土层深浅。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60厘米;而瘦土相对较浅。三看土壤适耕性。肥土土层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层黏犁,耕作费力。四看土壤淀浆性及裂纹。肥土不易淀浆,土壤裂纹多而小;瘦土极易淀浆,易板结,土壤裂纹少而大。五看土壤保水能力。水分下渗慢,灌一次水可保持6~7天的为肥土地;不下渗或沿裂纹很快下渗的为瘦土。六看水质。水滑腻、黏脚,日照或脚踩时冒大泡的为肥土;水质清淡无色,水田不起泡,或气泡小而易  相似文献   

3.
一看土壤颜色。肥土土色较深,而瘦土土色浅。二看土层深浅。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60cm,而瘦土相对较浅。三看土壤适耕性。肥土土层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层黏犁,耕作费力。四看土壤淀浆性及裂纹。肥土不易淀浆,土壤裂纹多而小;瘦土极易淀浆,易板结,土壤裂纹少而大。五看土壤保水能力。水分下渗慢,灌1次水可保持6~7天的为肥土地;不下渗或沿裂纹很快下渗的为瘦土。六看水质。水滑腻、黏脚,日照或脚踩时冒大泡的为肥土;水质清淡无色,水田不起泡,或气泡小而易散的为瘦土。七看夜潮现象。有夜潮,干了又湿,不易晒干晒硬的为肥土;  相似文献   

4.
龚子同 《农家科技》2009,(12):16-16
<正>1.看土壤颜色。肥土土色较深,而瘦土土色浅。2.看土层深浅。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60厘米,而瘦土相对较浅。3.看土壤适耕性。肥土土层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层黏犁,耕作费力。  相似文献   

5.
一看土壤颜色。肥土土色较深,而瘦土土色浅。 二看土层深浅。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60cm,而瘦土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土壤水分布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免耕处理前期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成熟期30 cm以下土层明显增加;同一土层,深翻比浅翻含水量提高3.23%~8.41%,与不同翻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变化趋势一致;秸秆还田20 cm与35 cm对NH_4-N影响较小,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NH_4-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浅翻、深翻及深翻秸秆还田土壤NO_3-N含量随土层深度而增加,差异显著。短期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受年季间的影响变化,研究为农业生产综合配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河北低平原区广泛分布的不同肥力潮土及潮褐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及其与肥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肥土具有丰富的全量养分和较高的有效养分供应。总有机质肥土多在1.20~2.30%,瘦土则为0.74~1.64%; 易氧化有机质也均以肥土(0.50~0.92%)>瘦土(0.38~0.62%);Kos则为肥土(0.92~1.52)<瘦土(0.97~1.64),并且与土类、质地及层次有关,一般随肥力的提高、熟化度的增强其Kos变小,故肥力间潮褐土>潮土,粘(重)壤>中壤>轻(砂)壤,且表层>下层。而Kos有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变大的趋势。易氧化有机质与碱解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γ:0.963~**),故用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或其氧化稳定性Kos作为衡量土壤有机质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土壤结构改良,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容重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与培肥方式下,土壤容重均在20~30cm土层较高,平均1.51g·cm~(-3);不同耕作方式,0~40cm土层拔节期前NTDTST;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NT容重增加;成熟期0~30cm土层,深翻(1.45g·cm~(-3))与浅翻(1.44g·cm~(-3))无差异,30~50cm土层,深翻容重(1.48g·cm~(-3))略有增加;免耕秸秆覆盖,0~50cm土层平均容重(1.42g·cm~(-3)),比DT-S和ST-S减少0.03~0.05g·cm~(-3);0~30cm土层,ST-S比DT-S增加0.05g·cm~(-3),30~50cm土层,趋势相反。浅翻会造成犁底层上移,0~30cm容重增加,而深翻增加了40~50cm土层容重。10~20cm质地为粉砂质粘土,40~50cm为粘土,其余土层为壤质粘土;免耕与耕作前土壤团聚体分布更接近,均在1mm粒级处出现高峰,而ST与DT处理的波动性变化比较接近,NT处理在40~50cm土层的0.5~1.0和3.0~5.0mm粒径土粒含量明显高于ST与DT处理。横向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团聚体分布不同;纵向比较,同一耕作方式,无论秸秆还田与否,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波动性变化趋势一致。综合可知,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大,短期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虽受年季间的影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白浆土、黑土、草甸土土壤颗粒组成及微团聚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吸管法测定白浆土、黑土和草甸土的土壤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结果是白浆土普遍存在有粘化层,粘粒的淋淀指数为1.32—3.86,以典型白浆土粘化较重,淋淀指数达2.95~3.86;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淋淀指数为1.32—2.55。草甸土和黑土一般无粘化层。粉粒的淋淀指数,白浆土较小,说明粉粒在白浆层中有积累。土壤中的微团聚体组成变化比较复杂,三种土壤之间无一定规律。总的说来,因受腐殖质的影响,三种土壤表层分散系数较低,一般均小于10%;白浆土的分散系数较大,下部土层达20—37%,说明白浆土的母质有较大的分散性。有些黑土和草甸土分散系数虽大,但粘粒没有发生悬浮迁移,这可能与土壤渗透性弱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冀北坝上半干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小麦和燕麦为例,试验共设免耕、传统、年年深松、年年浅松、浅旋和隔年深松6个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与不同耕作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均可提升细菌、真菌、放线茵数量.  相似文献   

11.
提出以水型和起源土壤类型作为亚类的划分依据。土属必须考虑母质因素的影响。红壤性水稻土亚类的划分除了考虑指示性土层特性外,还必须考虑土体构型、物质淋淀以及土壤属性的剖面变化趋势。本文初步提出划分红壤性水稻土亚类的一系列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一、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网,长期监测记录土壤肥力变化动向,根据土壤肥力变化规律,肥力水平及其特点,采取相应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管理等培肥措施和种植相适宜的植物种类,调控植物持续增产。二、深耕与适度免耕结合。深耕可疏松和增厚活土层,改善耕层土壤理化、生物等性状及其耕性和生产性能,熟化土壤,使生土变熟土,死土变活土,熟土变肥土。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白浆土低产原因,对白浆土不同土层的机械组成、土壤硬度、透水性和水浸容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机械组成呈上轻下粘的"二层性"特点。耕层和白浆层以粉粒为主,特别是粗粉粒和中粉粒含量比淀积层高17.5%~42.5%,粘粒含量不足淀积层的1/2;白浆土耕层通透性良好,白浆层和淀积层固相率高、气相率低;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透水性不良;白浆层土壤硬度大,容重高,埋藏深度浅,是作物根系生长的障碍层次。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白浆土低产原因,对白浆土不同土层的机械组成、土壤硬度、透水性和水浸容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机械组成呈上轻下粘的“二层性”特点。耕层和白浆层以粉粒为主,特别是粗粉粒和中粉粒含量比淀积层高17.5%~42.5%,粘粒含量不足淀积层的1/2;白浆土耕层通透性良好,白浆层和淀积层固相率高、气相率低;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透水性不良;白浆层土壤硬度大,容重高,埋藏深度浅,是作物根系生长的障碍层次。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土地利用适应性评价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农业耕作栽培措施对不同土层(0—20 cm,20—60 cm,60—100 cm)土壤盐碱性和主要盐类物质(水溶性Na+、Cl-)的影响,系统研究园区土壤盐碱性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园区农业产业模式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土壤主要为非盐化土,30%—40%的土壤为轻盐化土,主要盐分物质为Na Cl,土壤盐性随土壤深度增加。上实农业园区目前的耕作栽培模式会造成表层土壤盐分积累,深层土壤盐分降低,主要表现为:经过两年耕作,土壤全盐量和60—10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土壤水溶性Na+降低,0—6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和水溶性Na+、Cl-含量增加。因此,改变种植模式,或者在现有耕作模式的基础上种植绿肥作物或耐盐、避盐植物将是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土壤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1、从耕作技术层面分析
  耕作技术落后,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耕层浅,容重高。据2008年调查,泰康地区土壤耕层普遍为20cm左右,0~20cm土层容重1.43g/cm3,20~40cm土层容重1.57g/cm3,大大高于玉米生长适宜容重1.2~1.3g/cm3,造成玉米生长空间小,根系分布浅。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分析了安徽10个土类,254个土壤样品的Mn、Fe、Cu三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对其有明显影响;另外,对Mn、Fe、Cu三元素在0~100cm土层中的迁移特征的分析表明,在土层中的迁移能力是Mn>Fe>Cu。土壤水分对Mn和Fe的迁移有明显作用,多为在土壤底层淀积;而Cu在土层中的分布,则多有表层积累,底层含量低的特征,并且土壤水分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南部3种农田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质地类型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含水率的定量关系,以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的粘化层耕作剖面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其0~45 cm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粘化层耕作剖面的犁底层平均坚实度均大于耕层,犁底层平均坚实度较耕层分别高194.8%,87.3%,10.4%;剖面土壤质地越粘其平均坚实度越大;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坚实度变化速率为0时,以上3种土壤剖面临界含水率分别为0.1712,0.1757,0.1835;质地不同的土壤剖面坚实度时空变化特征有差异,其中黄墡土剖面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350~5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较小;20~30 cm土层土壤的坚实度为500~1400 kPa,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3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为700~16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土娄土剖面0~4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600~12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4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 800 kPa左右。粘化层剖面0~15 cm土层土壤坚实度在2000 kPa左右,受环境影响较大,15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8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正>一、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1、从耕作技术层面分析耕作技术落后,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耕层浅,容重高。据2008年调查,荥阳市土壤耕层普遍为20cm左右,0~20cm土层容重1.43g/cm3,20~40cm土层容重1.57g/cm3,大大高于玉米生长适宜容重1.2~1.3g/cm3,造成玉米生长空间小,根系分布浅。2、从玉米品种利用角度分析品种布局狭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缺乏,单一  相似文献   

20.
侵蚀引起的苏南坡地土壤退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的关系,选择苏南坡地作研究对象,以137Cs丢失量表示土壤侵蚀强度,以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表示土壤质量,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定量分析了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土土壤侵蚀强度高于自然土,表明耕作活动增加了土壤流失的危险;侵蚀造成土壤颗粒粗化,且主要是直径为0.005~0.05mm的粉粒流失,自然土尤为明显;耕作土的粗化则不仅取决于侵蚀,还取决于耕作活动引起的机械淋移;侵蚀并导致侵蚀发生地土壤养分(OM、TN、TP)减少及土层变薄。这些结果说明侵蚀确实造成苏南坡地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