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超临界CO_2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岳鹏翔  吴守一 《茶叶科学》2002,22(2):131-134
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茶叶的含水率、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萃取时间对绿茶中咖啡碱脱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脱除绿茶中大部分的咖啡碱;较佳的茶叶含水量为40%左右;在此条件下,随操作压力的增大、操作温度的升高、萃取时间的延长,咖啡碱的脱除率增大。  相似文献   

2.
林智 《中国茶叶》2007,29(1):24-25
低咖啡碱茶是一种适合于对咖啡碱敏感的特定人群如神经衰弱者、孕妇、老人、儿童等饮用的新型茶类。它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如超临界萃取、热水浸渍等方法,将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大部分脱除,同时尽可能保留茶叶原有的有效成分和风味。目前,对低咖啡碱茶中咖啡碱含量没有统一标准,欧、美等国一般要求咖啡碱含量低于0.5%,中国、日本将咖啡碱含量低于1%的茶叶称为低咖啡碱茶:低咖啡碱茶首先是德国研发成功的,德国Halssen&Lyon公司拥有多项低咖啡碱茶生产专利,并开发出多种低咖啡碱茶产品。日本于1985年开发出热水浸渍法生产低咖啡碱茶的方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低咖啡碱绿茶加工技术,研制成功应用热水浸渍原理脱茶叶咖啡碱的去除机,茶叶中咖啡碱脱除率为70%,其他有效成分则可保留90%以上,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脱除茶叶咖啡碱的工艺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研究了超临界CO2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工艺改革,着重讨论了影响咖啡碱脱除率的因素及茶叶风味的保存因素,结合产品质量分析,得到了预脱茶香和脱咖啡碱的两级萃取、茶香吸附和咖啡碱解析的两路分离、加稀乙醇作夹带剂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参数,达到既保持了茶叶特别香味,又能有效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目的.  相似文献   

4.
低档茶中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利用可大大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促进茶业的发展。本文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些新技术如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双液相发酵技术、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HPLC制备技术等在低档茶中主要有效成分(茶多酚、茶色素、咖啡碱)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作了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咖啡碱是茶叶中重要成分之一,摄入过量的咖啡碱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负面作用,特别对敏感人群,因此限制了茶和茶制品的摄入剂量。近20年来,国内外系统研究了茶叶包括原茶和速溶茶的降低咖啡碱的技术,如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热水脱除选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等。本文即是通过对获得低咖啡碱茶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的形式对该领域的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初选的18份种质资源的春梢、夏梢、秋梢咖啡碱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梢咖啡碱含量在不同资源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咖啡碱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1%-4.52%、0.84%-4.82%、1.16%-4.70%,平均值分别为3.62%、3.98%、3.67%,变异系数分别为32.47%、26.72%、27.69%。同一资源新梢的咖啡碱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占61.11%)表现为:夏梢〉秋梢〉春梢。有2份资源Q33、Q38,咖啡碱含量春季低于2%,为超常规水平的低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大豆及其它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弘 《大豆科技》2003,(2):27-28
本文简述了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发展及基本原理,对超临界CO2流体的性质、特点作了介绍,同时重点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大豆深加工及在其它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优化亚麻籽油的提取工艺.探索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亚麻籽油的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亚麻籽油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得到超临界CO2萃取亚麻籽油的最佳萃取条件.  相似文献   

9.
用稀盐酸浸提菜籽饼粕进行脱毒、植酸提取及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制备。脱毒粕可干燥作饲料或经匀浆、离心分离和过筛的方法制取浓缩蛋白,制浓缩蛋白后的残渣再匀浆用稀碱萃取,调等电点沉淀出分离蛋白。总蛋白质提取率≥91%,制取的浓缩蛋白含蛋白质61%,硫甙低于0.4%,植酸低于1%;分离蛋白含蛋白质90%,硫甙低于0.03%,植酸低于0.5%。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咖啡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30%潮水量处理,探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咖啡碱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咖啡碱的含量呈增加趋势。与原料相比,发酵20天后咖啡碱含量达到最大,咖啡碱含量为:4.41%,增幅为:21.82%。发酵20天到30天期间,咖啡碱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咖啡碱含量下降到3.80%。说明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咖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茶叶进行微波预处理和空白对照作对比,探讨了在微波预处理条件下超临界CO2(SC-CO2)技术对茶叶中咖啡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技术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利用微波预处理的方法能明显提高茶叶中咖啡因的脱除率,而对EGCG损失的影响则较小;正交实验中,影响咖啡因脱除率主要因素的依次顺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茶叶含水量。  相似文献   

12.
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茶叶具有许多医疗保健作用,然而咖啡因的负作用使消费者对低咖啡因茶及茶制品特别青睐。目前脱咖啡因技术主要有水脱除、溶剂萃取、吸附分离和超临界CO2萃取等传统方法,以及后来发展的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咖啡因和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等。本文对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可行性;水脱除法与吸附分离法相结合、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及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将是今后茶叶脱咖啡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浸提与传统水提对茶叶品质成分的浸出效果,优化筛选了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在茶水比、浸提温度、时间、次数等相同技术参数的条件下,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优于传统水提。采用茶水比1:15、浸提水温95℃、浸提两次(第一次、第二次的水量分别为总水量的8/15、7/15)、每次15βmin的操作参数是茶叶超声波辅助浸提的最优技术参数,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茶多酚、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咖啡碱、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水浸出物的浸出率分别比传统水提提高23.13%、36.92%、14.88%、24.40%、19.24%、26.45%、10.12%、12.27%。  相似文献   

14.
孙达  张星海  夏兵 《茶叶通讯》2021,48(1):124-130
以传统白茶中的白牡丹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不同冲泡要素对茶汤主要滋味成分浸出率的影响,优化并建立了白茶茶汤感官评价与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和茶叶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白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浸出率随着茶叶用量、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各冲泡要素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对咖啡碱浸出率的影响不显著,茶叶用量对游离氨基酸浸出率影响最大,温度对茶多酚浸出率影响最大。以茶汤感官品质为评价,优化冲泡白牡丹的最优条件为茶叶用量3.05 g(茶水比约1∶50)、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5.03 min,该条件下冲泡的白茶感官评分为92.40分,其茶汤香气清纯、滋味醇爽、汤色橙黄,回归方程模型验证值与预测值接近,拟合度好。  相似文献   

15.
低咖啡因茶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孙成  权启爱  金寿珍 《茶叶科学》2003,23(Z1):68-72
以热水杀青方式脱除茶叶中的咖啡因,结合脱水、揉捻、干燥工序,所制成茶的咖啡因脱除率达到67%,其它主要内含物保留率达到82%以上,具有传统绿茶的风格。茶叶捞青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咖啡因脱除效率高、节水节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紫芽茶树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芽茶树武夷奇种C18-1的一芽二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优化茶树花青素总量的提取方法,并分析其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溶剂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等因素对茶树花青素总量提取均有影响,本研究获得花青素最佳提取方法为:采用3%的盐酸乙醇溶液,在80℃条件下回流浸提1 h。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花青素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季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且季节性差异显著;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均在春季中含量最高,茶多酚和花青素均在夏季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而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相似文献   

18.
茶树紫色芽叶的呈味特征及降低苦涩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群体品种常见的紫色芽叶所制成的绿茶苦涩味明显。分离测定了茶树紫色芽叶主要苦涩味特征成分,用苦涩味阈值和苦涩味指数定量评价了各成分的呈味特征。结果表明,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含量高达1.14%,紫色芽叶中花青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是绿色芽叶的57倍和1.13倍,花青素和儿茶素含量较高是其苦涩味较强的主要原因。茶叶苦涩味成分阈值的大小顺序为:咖啡碱(0.30)<花青素(0.40)<儿茶素(0.80);以苦涩味指数评价成分对紫色芽叶苦涩味实际影响大小顺序为:儿茶素(3.32)>咖啡碱(2.13)>花青素(0.57)。研究还表明,在紫色芽叶加工绿茶的过程中,添加约0.2%的酪蛋白具有降低苦涩味的作用,可使品质得到改善,使茶汤中多酚类浓度降低19.5%,苦涩味指数由3.70降至2.98,由此提供了一种降低紫色芽叶苦涩味的技术途径。采用多酚-蛋白复合反应模型,提出了用相对沉淀率(RA)作为酪蛋白对多酚类物质的苦涩味抑制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胥佰涛  徐平  沈生荣 《茶叶》2007,33(3):143-146
茶多酚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它的提取是茶叶深加工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茶多酚提取方法:溶剂浸提法、金属离子沉淀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声波浸提法、微波浸提法等,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