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料博览》2006,(2):39-39
2005年猪市回顾 2005年生猪、仔猪市场价格受2004年已达到历史最高价格影响,虽然年初生猪、仔猪价格还是处于高位。但价格却是一路往下,2005年1月到8月期间,价格一直直出现微跌。中间也出现了轻微的回调,到了9月,市场观望的节口涨价现象没有出现。猪价出现跳水性下跌,直到11月才稳定.并开始回暖,12月猪价表现理想.回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一年下来,生猪价格由5.5元/斤跌到4.1元/斤,下跌了1.4元,斤,跌幅达34%,猪苗价格下跌了180冗/条(以30斤/条为标准,下同),跌幅达80%。  相似文献   

2.
《饲料博览》2006,(2):107
2005年猪市回顾2005年生猪、仔猪市场价格受2004年已达到历史最高价格影响,虽然年初生猪、仔猪价格还是处于高位,但价格却是一路往下,2005年1月到8月期间,价格一直出现微跌,中间也出现了轻微的回调,到了9月,市场观望的节日涨价现象没有出现,猪价出现跳水性下跌,直到11月才稳定,  相似文献   

3.
周晖 《饲料博览》2007,(1):51-51
回顾2006年,山东省养猪业经历了猪价低谷期的洗礼和猪无名高热症的考验之后,迎来又一个发展时期.伴随社会猪源的紧缺和需求的增加导致生猪价格一路飞涨,生猪利润值已接近甚至突破2004年最高值.  相似文献   

4.
2005年甲醇市场承接了2002年以来的良好走势,继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强势特征,产销量继续保持增加,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库存状况也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市场主要呈现两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2010年,在国家和广东省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广东生猪产业稳步发展,但受供求关系、口蹄疫情、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全年生猪市场整体呈现前弱后强的走势,养猪行业按全年平均计算,仍为亏损。2011年生猪价格在供应减少、成本上升、通货预期和政策调控等因素的影响下,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6.
2005年赖氨酸市场回顾及2006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赖氨酸在2004年经过了大起大落、经过了大规模扩张风潮之后,市场终于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重归平静,成为近年中国赖氨酸史上价格较为平稳的一年。但在这一年里,中国的赖氨酸市场继续吸引着国内和世界的目光。2005年国内赖氨酸市场回顾1进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转变2005年,赖氨酸  相似文献   

7.
2005年,我周家禽业饱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家禽及其相关产品的消费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国内蛋氨酸市场经受了禽流感的洗礼,但依然保持稳步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四年,也是中国牛、羊肉市场继续保持发展的一年.国内牛、羊肉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牛、羊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养殖效益稳中有升;牛、羊肉价格继续走高,产销区价格差距扩大;牛、羊肉消费水平较低,地区差距较大;牛、羊肉出口大幅增长,牛肉进口减少,羊肉进口增加,两者都保持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9.
钟永玲 《农业展望》2006,2(2):18-20
2005年国内小麦收购价和批发价总体平稳趋降,国际价格波动上行。2005年小麦平均收购价比2004年高3.32%:小麦平均批发价整体略低于2004年。2005年小麦国际价格基本呈波动上行态势。预计2006年国内小麦价格走势将以稳为主.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2005年中国小麦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均大幅减少,预计2006年中国小麦进口将进一步减少.而出口则要逐步增加。预计2005/06年度中国小麦收获面积3.4亿多亩,单产与2004年的284kg/亩相比.持平略增;总产量约9700万t,比2004/05年度增5%左右。小麦进口200万t左右,比2004/05年度减少70%以上。两项合计新增供给9900多万t.比2004/05年度减少112%左右。预计2005/06年度小麦消费总量为1.01亿t左右.比2004/05年度微略减少。由于小麦新增供给不能满足当年需求量,需动用库存弥补。  相似文献   

10.
鱼粉是饲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它的营养作用是其他原料所难以完全替代的。2005年,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突破了1亿吨大关,鱼粉做为我国饲料工业的战略性资源,也在2005年市场上有了不俗表现。国内市场回顾总体情况2005年,中国的鱼粉市场创下了多个历史纪录,但是经销商的利润却并未达到  相似文献   

11.
《农家顾问》2006,(3):21-21
2006年的尿素市场预计会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农家顾问》2005,(4):17-18
2004年回顾 去年我国生猪市场活跃,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猪肉产量与生猪出栏均大幅增长,养猪生产效益也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猪粮比平均为6.302,超过了盈亏平衡点,同比提高13.78%。猪料比平均为4.581,也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猪粮比价在高效益区(6:1以上)已持续17个月。  相似文献   

13.
《饲料博览》2007,(4):50-51
2006年前三季度大豆行情一路下滑创出新低,第四季度大幅上涨后有所振荡回落:2007年以高位振荡向上为主。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我国油脂市场回顾与2007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智 《农业展望》2007,3(2):22-23
2006年我国油脂油料行业经历剧烈变动.大豆榨油消费量、豆油产量均同比出现提高.这与我国食用油需求的刚性增长有直接关系。同期.国际油料市场供求关系的巨大转变导致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与此同时.我国棉籽和花生消费量同比出现降低,主要原因在于2006年棉籽和花生产量降低,导致棉籽油和花生油产量降低。由于食用油价格整体波动较大,2006年我国油籽加工利润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2006年外资在我国油籽初榨能力中的比例快速扩张,尤其是大豆加工企业外资化倾向更为明显,产销区之间的布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中国生产食糖1 283.93万t,销售食糖1 197.56万t。2013年伊始,市场普遍预期食糖增产,为稳定国内糖价,保护糖农和糖厂利益,2012/13榨季政府共收储180万t国家储备糖,收储底价为6 100元/t,但临储政策对中国糖价的支撑作用并不明显,现货和期货价格均跌破5 000元/t。随着国内原糖加工产能不断扩张,较高的国内外食糖价差刺激了食糖进口量大幅攀升,2013年国内共进口食糖454.6万t,同比增21.3%,使得国内食糖市场供给明显过剩,现货糖价跌至国内食糖生产成本以下,国内糖厂普遍亏损。展望2014年,全球食糖市场预计将连续第3年处于供给过剩状态,未来国际糖价很难出现大幅反弹;国内糖价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食糖产量状况,波动区间较往年应会整体下移,并面临更多压力。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碳铵市场总体来说走势一般,由于受到尿素及复合肥的冲击,碳铵的总体需求量呈下降之势,下降幅度为10%左右,部分地区超过了200%。价格方面则明显受到了尿素价格的影响,但总体来看仍处于相对高位,其中上半年价格相对较高,上半年碳铵出厂价大多为430-540元(吨价,下同),市场批发价大多为450-560元,市场零售价大多为480-600元,下半年碳铵价格则呈明显下跌走势,无论是出厂价还是市场批发价还是零售价,普遍下跌了30—60元,高的超过了80元,下半年的碳铵最低出厂价,有部分企业跌破了400元大关,但在11月、12月后,碳铵价格有所回升,到年底时碳铵出厂价全部回复到了4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一)盘点2005 已过去的2005年食用菌市场,可说是全线飘红:作为最普通的品种——占食用菌总产量43%左右的平菇,市场价格自春季就居高不下,截止4月份,地销产品大都保持在3-4元/公斤;夏季市场更是价格坚挺,据对济南、青岛、淄博等地的不完全调查,基本保持在6元/公斤以上的价位,最高时曾达到8元/公斤以上;9-10月下旬,市场批发价也达4元/公斤左右;11月份进入出菇旺季后,市场批发价仍保持在2.4元/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水产养殖及捕捞方面是最重要的生产国,其2002年海洋产品的产量达到2646.24万t,内陆水产品则为1918.83万t。海洋捕捞产量因资源的过度捕捞而受到限制,渔业生产量的增长大部分来自养殖。中国水产品出口量从1990年的40万t上升至2002年的208.5万t,出口额为46.9亿美元,在产值方面,中国已超过泰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渔业产品出口国,同时也进口大量的渔业产品,其2002年的进口量为249.1万t(价值22亿美元),其中部分进口水产品是作为加工再转出口用。一、小型中上层鱼市场小型中上层鱼价格在2000年年初大幅攀升,其中以大西洋鲭鱼鱼价上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期,全国生猪及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分析生猪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把握生猪供求情况,农业部组成调查  相似文献   

20.
2014年,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大幅下降,但生猪出栏量大幅增加创历史新高,说明生猪产能过剩,市场去产能化明显;生猪价格高开低走,总体走势与2013年相似,但同比大幅下跌;猪肉消费力度整体略有下滑,低于预期;市场供过于求,生猪及其产品价格低迷,生猪养殖业全年亏损情况为历年之最。2015年中国猪肉价格底部将较2014年整体抬升,价格峰值或将变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