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求黄土台原旱地冬小麦的适宜耕作栽培技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对照,比较了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与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的蓄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参试的各技术模式中,其农田效应、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最好,其次是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能融“深松深层贮水效应”、“秸秆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身,可显著改善旱地麦田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与传统耕作比较,该模式在夏闲期可多贮水84.4 mm,蓄水率提高18.2%,小麦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5.56kg/(mm.hm2),增产40.6%,是陕西渭北及同类地区旱地小麦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不同的覆盖模式对农田土壤风蚀损失量的防治效果,并确定其最佳覆盖模式.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地表粗糙度大,表层含水率高,不同的覆盖模式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的风蚀损失量,损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传统耕作>留茬5cm不覆盖>浅松秸秆覆盖>留茬5cm条带覆盖>压实秸秆覆盖>留茬5cm全覆盖,其中,留茬5cm不覆盖的风蚀量仅次于传统耕作,其风蚀量对比传统耕作降低了30.8%,可见,保护性耕作对减小土壤风蚀量的重要性,留茬5cm全覆盖的抗风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一项技术。2002~2004年进行了玉米旱作农田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效果明显,很适合旱作区农业的发展。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基地和技术模式1·1试验地点试验地选在凌源市城关镇城南村第三村民组北山地块10 hm2。1·2技术模式1·2·1秸秆覆盖模式玉米成熟人工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浅旋灭茬作业(作业深度达7 cm,2~3年深松1次)———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或人工除草———中耕追肥。1·2·2高留茬模式玉米成熟人工收获———高留茬(留茬高度…  相似文献   

4.
盐池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介绍了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其中留茬碎秆覆盖深松浅耙少耕播种技术模式适合盐池县的玉米种植,详述了该模式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朝阳县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始于2001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试验面积逐年扩大,并采取了"全秆覆盖浅旋"、"高留茬覆盖浅旋灭茬"、"高留茬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模式与传统耕作进行对比试验。从几年的实验情况看,保护性耕作的几种模式在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肥力,增收节支等方面都优于传统耕作,且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就朝阳县发展玉米保护性耕作谈点肤浅看法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玉米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免耕播种机是与玉米留茬免耕技术配套的播种机具。3年的大面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玉米留茬免耕播种机播种能抵御春旱和季节性“掐脖旱”,提高产量15%~35%,增加利润约10%。使用玉米留茬免耕播种机还具有减弱水气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留茬免耕机械化播种技术与普通分层施肥播种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该技术对浅山旱区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留茬免耕作业提高了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含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个技术达到了保肥、保水、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留茬、灭茬和烧茬三种处理土壤、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比较了三种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小麦高留茬的田间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留茬明显降低了土壤温度,测定日0cm地表温度全天内留茬都处于最低,其中10时到14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土壤5 ̄25cm平均温度分别较灭茬和烧茬低1.45℃和2.3℃;土壤0 ̄70cm含水量自始至终留茬高于灭茬和烧茬;留茬对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在晚上,麦秆凝结的水汽增大了空气湿度,白天留茬高度内气温低湿度较大,留茬高度外气温高湿度较小(与灭茬和烧茬相比)。留茬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后期,试验结束时留茬株高、茎粗均高于灭茬和烧茬,表现出较大的后劲。  相似文献   

11.
对比研究了玉米常规垄作、留茬平作、灭茬平作栽培模式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出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分别比常规垄作的晚1~2d。5~2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常规垄作的较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略高。0~50cm深处,播前土壤水分,常规垄作的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0.2~0.3个百分点;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土壤水分,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于常规垄作的0.9个百分点左右。玉米产量,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分别比常规垄作的低7.5%和3.3%。  相似文献   

12.
针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干旱少雨,风大风多,风蚀沙化严重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田风蚀沙化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出了防沙型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结果表明:采用带状留茬间作轮作技术,冬春风蚀季节可以降低留茬带风蚀量幅度基本为68.5%~88.7%,由于留茬带的保护作用,降低间作裸露带风蚀量幅度为42.4%~68.3%。在减轻风蚀的同时,带状留茬间作轮作保持了由于秋季耕翻松土的多蓄降水作用,降低了冬春季节近地面风速和水分蒸发,同时还拦截了冬雪,播种时有留茬带保护的间作裸露带0~1m土层贮水量提高15~41.5mm。由于带状留茬间作轮作的集水、保墒和边际效应,增产作用明显,增产幅度为12%~75%。  相似文献   

13.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玉米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小麦留茬免耕几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变化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在花后第7天达到最大,峰值在3.4~5.1,且花后各阶段叶面积指数均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玉米留茬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44.89%,33.40%,14.58%,产量高低表现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各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上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库车县农机推广站从2004年开始试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多个乡镇建立了试验检测点,进行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对比试验。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1.玉米免耕播种碎秆覆盖工艺 体系夏收小麦→秸秆覆盖或留高茬→化学除草→免耕施肥播种夏玉米→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玉米收获→秸秆覆盖或留高茬→深松(3~4年1次)→化学除草→免耕施肥播种冬麦→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第2年)。  相似文献   

15.
对玉米扣半留茬播种与三犁川播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扣半留茬播种比三犁川播种增产达990.0kg/hm2,增收节支达1488.0元/hm2,土壤含水量提高0.9~1.0个百分点;出苗率提高9.5个百分点。同时,扣半留茬播种能降低水蚀发生点数,通过根茬保留在垄台上,也能大大降低风蚀的危害性,是具有推广价值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0~6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15.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60~10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30.9mm,免耕补充灌水为20.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33.5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6.7%~5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试验在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留茬(NS40)、20 cm立秆留茬(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的基础上增加5 400 m3/hm2灌溉量(I1)、3 600 m3/hm2灌溉量(I2)两种灌溉量,共设计了10个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以及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微生物量C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留茬免耕一年后土壤微生物量C在休闲期、播种期和收获期平均增加量分别以40 cm立秆留茬(NS40)、40 cm立秆留茬(NS40)和20 cm留茬压倒(NPS20)较大;不同灌水量下,留茬免耕两年后土壤微生物量C以NS40I1最高.  相似文献   

19.
大棚礼品西瓜一茬栽培两茬收获的主要技术是:西瓜采用三蔓整枝法,将主蔓吊起,在主蔓不同部位进行授粉留瓜,错开授粉时间和留瓜部位,利用礼品西瓜个小、成熟早、上市快的特点,进行二次留瓜,以达到一茬栽培收获两茬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1.适时刈割。一年当中最后1次的刈割应安排在封冻前的30~45天,收获后仍有1个月以上的生长期才有利于苜蓿的养分积累和安全越冬及来年牧草再度萌发。2.留茬适度。当年最后一茬苜蓿收获时的留茬高度,直接影响到再生草的生长速度。留茬高,再生速度就快,反之就慢。最后一茬苜蓿的留茬高度与越冬率成正比。但留茬过高会影响到前茬的产草量,因此苜蓿越冬前收割的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