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发生量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2.
1992~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成虫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方法,即应用有效虫口基数法测报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准确率达85%以上。并初步建立了小蠹发生量的曲线回归测报模型:Y=0.129408864X0.987916542,相关因子为云南松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成虫发生量;多元回归测报模型:Y=-79.0526+0.4504X1+5.3367X2+0.1718X3±0.25,相关因子是越冬虫口基数,4月上旬温度、雨量,用于测报下一代成虫发生量:二元回归测报模型:Y=-0.6282+0.0415X1+0.1192X2±1.5,相关因子是林木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上述模型准确率均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为进行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集指标法、幂指数法及m-x-回归检验的测定,探讨了纵坑切梢小蠹成虫蛀梢期在林间树冠不同部位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该虫在林间的整株树冠上及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上均属聚集分布.用Bl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来测定聚集原因,当λ<2时,聚集的主要原因由环境所致,当λ≥2时,除受环境影响外,还与成虫取食行为有关.把树冠内各方位、各层次的成虫均数与整株的成虫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是相关极显著,而南面、中层更具代表性,可代表整株作为最适抽样部位.  相似文献   

4.
1992~1994年在玉溪市刺桐关林区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据系统观测,成虫梢转干历期约143天;干转梢历期约为129天;梢转干的高峰期为每年的1月24日~2月10日,计18天,期间累计成虫数占总虫数的66.65%;干转梢高峰为每年的5月5~25日,计21天,期间累计成虫数占总虫数的64.56%。为便于监测测报,对成虫梢转干、干转梢过程中当地林木相应的物候期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扬飞期测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在玉溪市刺桐关林区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越冬成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据系统观测,成虫梢转干历期约143天;干转梢历期约为129天;梢转干的高峰期为每年的1月24日~2月10日,计18天,期间累计成虫数占总虫数的66.65%;干转梢高峰为每年的5月5~25日,计21天,期间累计成虫数占总虫数的64.56%。为便于监测测报,对成虫梢转干、干转梢过程中当地林木相应的物候期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1992 ̄1994年在玉溪市刺桐关林区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囊成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据系统预测,成虫梢转干历期约143天;干转梢历期约为129天,梢转干的高峰期为每年的1月24日 ̄2月10日,计18天,期间累计成虫数占总虫数的66.65%。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 ,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 ,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按照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成功防治2万hm^2松林的基础上,总结出与纵坑切梢小蠹治理新思路相配套的新技术,对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的治理提出了可行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是四川云南松林区的重要蛀干害虫。该虫在攀西林区一年发生一代,具有梢转干和干转梢习性。成虫由梢转干的始见期为12月24日,高峰期为3月2日至3月25日,高峰期不明显,结束期为5月24日,历期为146天。成虫由梢转干盛期的林间平均温度为16.5℃,相对湿度55%。梢转干盛期是当地梨花盛花期。成虫干转梢的始见期为4月16日,高峰期为5月28日至6月16日。  相似文献   

10.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研究,初步摸清了纵坑切梢小蠹在砚山县的发生规律,对其年生活史、扬飞时间、转梢危害习性、危害与林分条件关系等做了较详尽的阐述。在掌握纵坑切梢小蠹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基本符合砚山县实际的治理模式及相应的配套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了解梢转梢、梢转干期化学药剂防治该虫效果,在白沙地做了化学药剂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药效试验.在施药剂量为15 kg/hm2条件下,纵坑切梢小蠹死亡率为:梢转梢期,灵秀1号14.81%、川宝47.13%、吡虫啉20%、护林神25.30%、对照9.23%;梢转干期,灵秀1号43.59%、川宝73.33%、吡虫啉47.25%、护林神56.82%、对照9.72%.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ABT生根粉2号和爆发性生根剂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龙眼葡萄插条的催根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提高龙眼葡萄插条生根作用都较显著,以爆发性生根剂100×10-6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Pinus )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在世界范围内及我国各省内均有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 加拿大等国大面积造成危害,在我国东北、华东、西南部分省区危害较大,尤以云南省大面 积的云南松(P. yunnanensis)林分及思茅松(P.kesiya var. langbianensis)林分受害最为严重,1999年危害面积超过67万hm2,并波 及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据2000年3月份调查,四川省米易县已发现2 0667hm2的云南松林 受害,3333hm2的林木枯死。松小蠹又是一种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蛀干害虫,在云南、四川等地终…  相似文献   

16.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详细而系统地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种群生活史,蛀害及扩散习性,为全面综合治理蠹害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纵坑切梢小蠹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是我国近年来严重危害松属植物的害虫这一,尤其在云南省造成大面积云南松枯死,危害相当严重。根据其寄主林木的经济价值、危害的严重程度及进一步传播蔓延的可能性等,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纵坑切梢小蠹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