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mpes philippinarum)底播增殖区进行了逐月定点采样,将样品带回放于实验室内水族箱暂养,每站随机取样,共对3269个个体进行了基本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了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平均个体质量0.26g、平均壳长11.1mm;底播蛤仔与野生蛤仔在生长规律上基本一致,春末至秋初(4~9月)是其主要生长期;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个体质量分别增长3.88g和4.02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增大,其生物量增长缓慢;1~3龄蛤仔软体部的生长速度快于贝壳,5~6月是菲律宾蛤仔的繁殖肥育期。根据个体生长特性,3龄为最佳采捕年龄;根据目前的养殖状况,2龄蛤仔已达到商品规格,从生物量上分析,采捕2龄蛤仔收益最高;6月是最佳的捕获时期。蛤仔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温是影响菲律宾蛤仔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42—649] 相似文献
2.
2006年5~9月,通过浮游拖网调查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D形幼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壳长、壳高呈线性相关,与其它蛤仔种群面盘幼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4.
5.
6.
莱州湾是菲律宾蛤仔的主要产地之一,资源量丰富,分布广,芙蓉岛近海自然苗种数量更多。历史上产量最高的 1979年仅芙蓉岛附近即产出 2 cm以下菲律宾蛤仔苗种近 1500 t。但由于耙网及吸蛤泵等的灭绝性酷渔滥捕,造成近年来苗种数量急剧下降,产卵场范围也逐渐缩小。至1998年,芙蓉岛近海的菲律宾蛤仔苗种产量仅200余吨,而且部分区域已经很少甚至灭绝。为了摸清该海域菲律宾蛤仔产卵繁殖的规律及其原因,对该海域采取必要繁殖保护措施以形成良好的天然采苗场,我们对芙蓉岛近海的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菲…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用食品级二氧化氯消毒海水净化菲律宾蛤仔的生产工艺。通过L9(33)的3次重复正交试验,以大肠菌群数的杀菌率为指标,摸索出用4倍的消毒海水(二氯化氯的质量分数为8×10-6)在充氧状态下净化菲律宾蛤仔,8h换水1次,净化时间共24h的净化工艺。该工艺经中试能使菲律宾蛤仔肠道的大肠菌群数从4200MPN/100g下降到230MPN/100g,杀菌率达95%左右;砂分从65mg/100g降到23mg/100g;挥发性盐基氮从3.8mg/100g上升到5.8mg/100g,这些指标都满足DB35/575—2004的要求。同时进行了余氯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证明净化的菲律宾蛤仔未检出余氯的残留。 相似文献
8.
9.
10.
乳山湾菲律宾蛤仔养殖滩涂老化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乳山湾贝类养殖滩涂老化的特点,采用了压沙1、3cm和翻耕20、40cm的物理修复方式,经过9个月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压沙1cm贝类生物量为4.9kg/m^2,压沙3cm贝类生物量为5.6kg/m^2,翻耕20cm贝类生物量为4.6kg/m^2,翻耕40cm贝类生物量为3.9kg/m^2,对照组贝类生物量为4.1kg/m。。除翻耕40cm修复方式外,其他3种修复方式均显示一定的效果,并以压沙3cm最好。翻耕20cm虽然不如压沙的效果好,但与对照组相比仍然显示较大的优势,每亩约增产330kg余。由于翻耕的修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隶属于瓣鳃纲、真瓣鳃目、帘蛤科,俗称蛤仔、砂蛤、花蛤、蚬子、砂蚬子。是佩带、热带海洋贝类,在我国分布于南北沿海,其中辽宁、山东的资源较丰富。在广东以汕尾港的分布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14.
为更好地掌握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动态生长情况,本研究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 DEB)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模型,以2018年4月24日~2019年1月9日观测的胶州湾海域叶绿素a和水温为强制函数,通过现场实验和已有文献报道获取模型参数,模拟了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质量和壳长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个体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胶州湾海域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生长,软体组织干重和壳长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R2分别为0.9374和0.9168。敏感度指数最高的是阿伦纽斯温度TA和参考温度T1,如果TA和T1分别改变10%,菲律宾蛤仔软体组织干重增加高达8.86%。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养殖容量动态评估提供了基础模块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es)是我国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受饵料影响很大,目前主要采用单胞藻作为养殖菲律宾蛤仔的饵料,湛江等边金藻、球等边金藻、小球藻、盐藻等都是菲律宾蛤仔的最佳饵料。养殖场在繁育和养殖菲律宾蛤仔苗种过程中,需要培育大量单胞藻,培育单胞 相似文献
16.
对菲律之后人蛤仔和栉孔扇贝的呼吸与排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贝体重对两种贝类的耗氧率的氨排泄率都有明显的影响,且两者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Qo,mg/g/h)和氨排泄率(QN,μg/g/h)与温度(T,℃)(W,g)存在下列关系:Qo=0.307W^-0.738 1.004^T,QN=7.841W^-0.919 0.990^T;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氨排泄率与温度、湿重存在下 相似文献
17.
18.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取自乳山湾东流区金港养殖区,其壳长范围为2.86~3.21 cm。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0℃时,菲律宾蛤仔氮的排泄率最大(11.381μg.h-1.ind-1),是其他温度组(10℃、15℃、25℃、30℃)的2~8倍。菲律宾蛤仔代谢产物中NH4+-N占总无机氮的88%~91%,NO3--N和NO2--N占总无机氮的比例很小,分别为5.74%~7.89%和2.11%~4.01%,表明菲律宾蛤仔是排氨动物,氮的代谢终极产物主要为氨。磷的排泄随温度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排泄的磷中DOP的量明显小于DIP,总体趋势是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高,其中TDP和DIP变化幅度完全一致,DOP变幅相对较小,但上述3种形态P的水平随温度变化与N相比要小得多。通过实验分析表明,20℃时菲律宾蛤仔氮的排泄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 Born)是海产经济贝类,属于瓣鳃纲、帘蛤科、巴非蛤属,俗称“花蛤”、“油蛤”。贝壳较薄,呈长椭圆形,壳表面有美丽的棕褐色花纹和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线。壳缘光滑,贝壳内面中央呈紫红色,小月面细长,披针状。韧带长梭形稍突出,铰合齿3个,进出水管分开,斧足黄色、发达,前端稍尖。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了供食用外,还可加工成干品、罐头、蛤油等。 相似文献
20.
毛蚶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翼形亚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俗称毛蛤、麻蚶、瓦楞子等,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沿岸.在中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均有分布,以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毛蚶是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海域常见的经济贝类,不但其肉味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等特点,而且具有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20世纪70年代仅渤海湾的产量就达20多万t,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导致毛蚶资源日益匮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不断攀升.因此,近几年毛蚶的增殖工作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