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苏省东海县白塔埠镇新元村,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会有一辆中巴车停靠在村口,载上等候在这里的30多位村民,向连云港的新浦方向驶去.这是村里的"补漏游击队"又出发了! 2001年,该村村民张开俊在外打工时偶然发现,当地有人用一种简单的方法修补房顶漏雨,所用原料也很普通.回村后他在自家漏雨的平房上一试,效果真的不错.于是他和亲戚组成"施工队",走出村子,靠补漏挣钱.  相似文献   

2.
徐黾 《农家致富》2007,(3):18-18
江苏东海县白塔埠镇张开俊组织的一支“补漏游击队”走出村子,靠补漏挣钱,活跃在各县、乡,收入非常可观.“补漏游击队”专门弥补平房和楼房顶部漏雨。农闲季节,他们两三人为一组.携带材料和工具,打着“专修平房、楼房漏雨”的广告牌,流动于村镇,出没于市区热闹地带:他们以耗材多少计算工钱.价廉质优,每人每天最高可收入数百元.年均1万元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江苏东海县白塔埠镇张开俊组织的一支“补漏游击队”活跃在各县、乡。他们走出村子,靠补漏挣钱,收入非常可观。“补漏游击队”专门弥补平房和楼房顶部漏雨,所用原料容易购买。农闲季节,他们两三人为一组,携带材料  相似文献   

4.
苏北和皖北农村多年来经济较落后。近两年在“堵漏大王”纪军岭带动下,很多农民利用农闲季节进城专修楼房漏水。不仅给城镇居民解决了房屋漏雨之忧。还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使用纪军岭研制的“女娲补天膏”处理漏水的房顶。一次施工即可达到永久杜绝漏雨的效果。因此深得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修缮房屋漏雨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不识字的农民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独立操作。这种挣钱和种田两不误的美差,有着诱人的利润空间。又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当地很多农民都干起了这一行,并辐射到山东、河南一带。在全国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见到这支防水补漏大军。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谱写出勤劳致富的动人乐章。这一切都得从“堵漏大王”纪军岭研制新型防水材料“女娲补天膏”说起。  相似文献   

5.
苏北和皖北多年来经济一直比较落后,近两年来在“堵漏大王”纪军岭的带动下,很多农民和下岗工人千起了专修房屋漏雨这一行,不仅给城镇居民以及厂矿企业解决了房屋漏雨之忧,还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从而迅速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用纪军岭研制的“女娲补天膏”处理漏水的房顶,一次施工即可达到永久杜绝漏雨的效果,成本仅为其它材料的十分之一,因此深得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修缮房屋漏雨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不识字的农民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独立操作。利用这项不起眼的技术,搞倍乃的人年赚几十万元,生意差一点的人也有几万元的进帐,很多人本是一贫如洗的穷光蛋,千了不到两年修理房屋漏雨,很快就成了腰缠万贯的小老板,盖起了洋房买回了私家车。因为有着诱人的利润空间,又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在苏北和皖北很多人都争先恐后的奔赴外地干起了这一行,并很快辐射到山东、河南一带。他们活跃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全国许多城市你都能见到这支防水补漏大军的身影,他们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创富神话。这一切都得从“堵漏大王”纪军岭研制新型防水材料“女娲补天膏”说起。  相似文献   

6.
在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319国道旁,有一排占地2000m^2的猪舍。猪舍上挂着一块“兴国县良种猪场”的牌子格外醒目,这是从南昌来的一对大学生夫妻邱日忠和郭兰英在这里修建的良种猪繁育场。说起这对养猪的大学生夫妻,附近的村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不论生猪市场行情如何变化,他们总能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效益,从2000年冬开始,短短4年多时间,他们便创利润13万余元。  相似文献   

7.
王志 《新农村》2004,(9):4-4
4月初,我当上了驻平湖市黄姑镇聚福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在一次走访中,本村11组村民夏余根向我反映,他家房屋年久失修,四处漏雨,住下去有危险,所以想翻建房屋。而村里告诉他现在因进行村庄规划停批土建项目。对此,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我听后马上决定上他家实地查看。  相似文献   

8.
山东青州市孟家村(邮编:262500)孟凡利在同样的土地种同一种南瓜,其他村民的南瓜大量滞销,而他的南瓜却供不应求。原来,孟凡利把自己田里的南瓜制成了“艺术南瓜”。他在未成熟的南瓜上刻上“合家幸福”“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等  相似文献   

9.
一踏入内乡县赤眉镇张堂村寨根村民小组,村边那10多个饲养肉鸡的塑料大棚和“科学配方养肉鸡,棚内肉鸡肥又壮”的对联,十分引人注目,驻足询问,村里的人为之自豪:这是带领我们致富的“肉鸡大王”张金亭和村民们建造的养鸡场。现年39岁的张金亭,因妻子身体不好,孩子幼小,四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尽管他长年勤扒苦做,也想法做些小买卖,但贫穷却如影随形,一家始终生活在温饱线上。1998年,从来就没有向命运低过头的张金亭,见本村青年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他心动了,孤身一人到南阳市中心市场肉鸡批发站打工。出身贫穷的张金亭十分珍…  相似文献   

10.
在江西省永丰县佐龙乡富裕村,说起范国瑞,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他是“致富的引路人”、“乐于助人的好支书”。从1994年担任村支书以来,范国瑞率先在富裕村大面积种植早辣椒套种甘蔗和秋延辣椒,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需求,适合农民致富的好路子。他不仅自己富了,而且带领全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该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11.
山东乐陵市孔镇弥家村村民弥尚胜靠梳羊绒梳出了致富路,年纯收入5万多元。多年前,弥尚胜了解到外地梳羊绒挺挣钱,便带着80元只身去东北三省。3个月下来挣了6000多元,他赶紧把这一喜讯告诉乡亲们。在他带领下,乡亲们每年春节过后出发,到5月份结束,趁着山羊换毛,南到云、贵、川,北至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足迹  相似文献   

12.
如今在大中城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提着凳子,背着箱子的“擦鞋嫂”。她们大多来自农村,对“擦鞋”这一以往为人不屑并挣钱不多的行当,她们看得很“开”,“凭劳动吃饭干啥都光荣”,“小钱慢慢挣,积少成多,总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是凭着这种吃苦耐劳的韧劲,她们用手中小小的鞋刷,为自己、为家庭“刷”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事”擦鞋,投入不多,虽说单价不高,但利润不薄,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仍不失为一条稳妥的增收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3.
余时建是石门县维新镇丁家峪村村民.全村人均水田不足270平方米,旱地也很贫瘠.20世纪70年代村民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余时建的家更是穷得叮当响.1980年他初中毕业准备读高中时,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年少的他便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曾当过泥瓦工,做过贩卖农副产品的生意,但还是难从根本上改变其贫穷面貌.一次,他偶尔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人工种植黄姜"的信息,便做起了种植"黄姜"梦.  相似文献   

14.
致富路好村风大马村是蔬菜专业村,过去通往涿涞路南改线的主路一直坑坑洼洼,村民的蔬菜运到村口就颠烂了一半。在市政府办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把路修好了。从此做生意的进出方便了,卖菜也挣钱了。为此,村民们亲切地称这条路为“致富路”。工程完工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从主路延伸出去的一条辅路两边的村民自发集资修了3000多平方米的水泥路,这件事情对工作队长苏健触动很大,决定每米水泥路补助8元钱,以此鼓励好的村风。“8元钱的补助虽然不多,但村民的做法一定要鼓励。”苏健感动地说。在工作队的支持下,路两边人行道铺设了彩砖,栽种了观赏树,砌上了花池,投资4万元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如今的大马村不仅环境幽雅,更是风清气正,人们致富的决心更大了。  相似文献   

15.
正还有钱挣,这在过去真是不敢想的事……”“这些年赶上了好政策,平房换成了楼房,仅一年的房屋出租金就够补贴家用了。”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五里村,一条条柏油路平坦笔直,一栋栋楼房崭新耸立,谈起五里村这几年的变化,村民喜笑颜开。  相似文献   

16.
贪官与猪     
几年前,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一篇谈腐败问题的寓言,题目好像叫“腐败定理”。其中一则叫“肥猪定理”,说的是某“村官”一直贪污腐败,村民们忍无可忍,想通过某种程序把这领官除掉。该领官得知此消息,即不担心,也不害怕。他购有成竹地给村民们讲了如下一番惊世骇谷的大“道理”:“不错,我是贪污受贿,我是腐败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市通州区的南部有个梨园镇,梨园镇有个村子叫大马庄。2003年年初,这个村子出了一件大事。一个当了26年的村书记,被村民们告下了台。村民们一致要求上级部门:给我们派一个好书记,派一个能带领我们发家致富的好书记。告状的原因是“穷”2002年12月,大马庄的百余户村民却自发组织酝酿着一件事:集体告状。告谁?告村委会。为什么要告村委会?领着告状的叫张兴富,从小在村里土生土长,今年50岁了。虽然从小他就有了个“兴富”的名字,但这多年来他没富起来。不仅是他,全村的人都没富。还有人主动给大家告状出钱的,出钱的叫贾玉武,也是想富富不…  相似文献   

18.
就在一年前,宁阳县郑庄村村民郑元屋还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致富门路,整天在家中发牢骚。而一年后的今天,郑元屋可谓日进斗金,他家养了5头奶牛,每天都有50多千克的新鲜牛奶产出,按照村里和厂方签订的合同,每天都有近百元钱装进自己的腰包。要说起郑元屋这新旧两重的变化,功劳还得归在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走着的“牛道”上。  相似文献   

19.
何勇  张涛 《油气储运》2005,(4):46-47
笔者在山东省济阳县采访农民增收时,蔡家村村民马宝泉拉住笔者的手,非要介绍一下他村里的“一会一组”:前几年,村里干部啥事都不透明,群众信不过,很多涉及大伙儿共同利益的事,一直拖着办不成,人心涣散,地也种不好。自2003年3月,村里成立“一会一组”后,所有村里的大事小事都由村民说了算,多年解决不了,的排水、浇地、供电等难题,一下子都解决了。  相似文献   

20.
虎子 《农村百事通》2009,(12):37-38
唐成云是彝良县龙街乡龙洞村海坝村民小组的村民。2003年,她看到邻里大多村民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便感觉在家种庄稼没盼头,于是与丈夫双双外出,到温州一些皮革厂、制鞋厂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