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披碱草属Elymus植物是小麦Triticum nestizum、大麦Hordeum vulgare的近缘属,同时蕴藏着丰富的优良基因,是改良小麦、大麦和黑麦Sacale cereale品种的优良基因资源。披碱草属植物也是草原和草甸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极高的饲用价值和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但国内在披碱草属植物资源和利用方面的研究与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极不相称。现从国内外对披碱草属植物种间杂交利用方面进行论述,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披碱草属植物资源进行种质创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披碱草属为禾本科小麦族一个多年生属,大多是草原和草甸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极高的饲用价值和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本文从分类概况和系统发育两个方面对披碱草属植物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利用我国丰富的披碱草属植物资源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披碱草属Elymus牧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广义的披碱草属包括近150个种,而在我国,则比较接受狭义披碱草属的概念,即有12余种.披碱草属牧草为中生-旱中生多年生优良牧草,是草原和草甸的重要组成部分,饲用价值极高.该属是禾本科小麦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它具有麦类作物所缺乏的抗病、抗虫、抗旱、耐盐等优良抗逆基因,是现代麦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系统学分类、分布情况、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期为披碱草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披碱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重要的经济属,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5200 m的地区。属内绝大多数种是优良牧草,饲用价值极高,该属部分种具有耐盐、抗旱、耐寒等优良抗性,适应性广,遗传多样性丰富,因此不仅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物种,也能为其他牧草和麦类作物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按照狭义上的分类标准,该属在全世界共有30余种,我国有13种,主要有老芒麦、披碱草、垂穗披碱草、短芒披碱草、圆柱披碱草等。近年来,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非生物胁迫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披碱草属非生物胁迫抗性,包括耐盐性、抗旱性、低温胁迫抗性、重金属胁迫及复合胁迫抗性,其中大多数研究来自中国学者。目前绝大多数关于披碱草属抗逆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电解质外渗率、叶绿素、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评价属内不同种,和/或不同品种/种质的抗性方面,然而这些研究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导致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此外,除了冷胁迫外,目前关于该属植物的抗逆机制却极少涉及。因此,综述了近年来在披碱草属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其优良遗传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垂穗披碱草是禾本科披碱草属优良牧草,在青藏高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育成品种不足严重制约其大面积推广和利用.本文从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常规育种策略和分子育种方面综述了我国垂穗披碱草的育种研究进展,以期为加快培育垂穗披碱草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披碱草属是禾本科小麦族重要的经济属,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5200 m的地区。属内绝大多数种是优良牧草,饲用价值极高,该属部分种具有耐盐、抗旱、耐寒等优良抗性,适应性广,遗传多样性丰富,因此不仅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物种,也能为其他牧草和麦类作物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按照狭义上的分类标准,该属在全世界共有30余种,我国有13种,主要有老芒麦、披碱草、垂穗披碱草、短芒披碱草、圆柱披碱草等。近年来,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非生物胁迫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披碱草属非生物胁迫抗性,包括耐盐性、抗旱性、低温胁迫抗性、重金属胁迫及复合胁迫抗性,其中大多数研究来自中国学者。目前绝大多数关于披碱草属抗逆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电解质外渗率、叶绿素、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评价属内不同种,和/或不同品种/种质的抗性方面,然而这些研究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导致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此外,除了冷胁迫外,目前关于该属植物的抗逆机制却极少涉及。因此,综述了近年来在披碱草属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其优良遗传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着重介绍了我国披碱草属植物的重要性及其植物多样性,生态生物学特性,披碱草属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不同来源SSR标记在我国披碱草属植物的通用性和效率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SSR 引物序列常用于近缘物种的遗传学研究,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分析结果的不可预见性。本研究采用我国9种披碱草属植物,利用不同来源微卫星引物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披碱草属的6个和小麦的5个微卫星引物在我国9种披碱草属植物具有稳定的扩增效果和较好的遗传学分析功能;相对而言,位点ECGA22、ECGA114、EAGA51和WMS43遗传信息含量较高,对构建披碱草属植物高密度的微卫星种(品种)指纹是很好的选择;披碱草属植物的引物所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与测序开发引物时预期的等位基因数目相差较少、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和更接近研究材料的基因流,预示着亲缘关系更近的引物遗传分析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我国披碱草属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我国披碱草属植物的重要性及其植物多样性,生态生物学特性,披碱草属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海拔是影响植物生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明海拔对披碱草属植物表型特征的影响,本试验对不同海拔(3098~4203 m)的3种披碱草属植物:六倍体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四倍体的昆仑披碱草(Elymus burchan-buddae)和老芒麦(E. sibiricus),27个种群810个体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8%~59.1%,昆仑披碱草为8.2%~53.7%,老芒麦为7.6%~56.7%,外稃长是3种披碱草变异系数最小的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形态上相似的种群海拔来源基本相同,而且聚为一类的多数种群具有相似的生境。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和供试材料的多个表型性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P<0.01)。本研究表明,海拔对披碱草属植物形态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同披碱草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反应不同,四倍体披碱草属植物对海拔的变化反应更加敏感。因此,部分形态特征可以用于披碱草属植物在海拔梯度上的演化规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资源具有重要的饲料价值,该文以酒泉市秸秆饲料化利用为切入点,探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前景,为酒泉市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麦族含有St、H、Y基因组的物种是禾本科小麦族最大的一个类群,它们不仅包含许多优良的牧草资源,还含有许多优异的抗逆基因资源,是牧草和麦类作物育种重要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然而该类群物种的种属界限及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六倍体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争议较大,相关的研究还较少,其限制了该类群物种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小麦族St、H、Y基因组六倍体物种种间亲缘关系可为该类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种属关系及系统演化关系等提供重要参考。系统收集具有StHY、StStY、StStH、StHH基因组组成的六倍体物种25个,选用具有高通用性的SSR分子标记对其种间遗传变异、分化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7对SSR引物在46份供试材料中扩增出条带共229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13条,比率为93.01%;2)Dice遗传相似系数表明供试材料间的系数变异为0.479~0.981,平均值为0.670;StHY、StStY、StStH和StHH不同基因组组成物种内的相似系数变化分别为0.544~0.981、0.509~0.899、0.530~0.843和0.550~0.827,平均值分别为0.722、0.700、0.663、0.677;其揭示了供试物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不同程度的种间分化;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组组成的物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相同基因组组成物种基本上能聚在一起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类型,其中StHY物种间分化最为显著,并与其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4)进一步明确了国产的披碱草属六倍体物种均为StHY基因组组成。研究结果揭示了供试的不同基因组组成的六倍体物种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种间分化,其中StHY物种可明显分化成3种类型;相同或相似基因组组成的物种间表现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基于基因组组成的分类体系对该类群物种分类地位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巴彦淖尔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农业大市,2018年的农作物总播面积达73.56万hm^2,该市的小麦、玉米、向日葵、加工番茄等主要农作物秸秆的理论产量达602.09万t,可收集利用的产量达318.04万t。然而,目前巴彦淖尔市秸秆利用仍停留在机械化还田、养畜过腹还田等较为粗放的方式上,对于秸秆能源化利用以及工业原料开发方面研究较少。介绍了该市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针对该市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Decoquinate is a quinolone coccidiostat introduced during 1967 as an in-feed prophylactic for broiler chickens. Despite early drug-resistance problems and its age, the drug is still used commercially worldwide. Decoquinate here serves as a valuable model in a field study that addresses the dynamics and economic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ccidial resistance to potent synthetic anticoccidial drugs. The results of this unique, hitherto unpublished, study on the initial emergence of resistance of avian coccidia (Eimeria spp.) to a new drug in the field may be of strategic value in the continued use of decoquinate o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drugs. The commercial performance of the first 3-5 crops of broilers to be medicated with decoquinate on each of six farms was monitored during 14 months in 1968-1969, supplemented by assessments of the species,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ecoquinate-resistance of coccidia isolated from each farm. During the rearing of each flock in a single shed on each farm, oocysts were counted in fresh faecal samples collected on three occasions, and th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ir morphology if possible, supported if necessary b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ns in chickens. E. acervulina was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followed by E. mitis, E. maxima, E. tenella and E. praecox. E. brunetti occurred rarely, and E. necatrix was not found. Decoquinate-resistance was evident in several species during the rearing of the first decoquinate-medicated crop on each farm, although clinical coccidiosis did not occur.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herently resistant mutants of E. acervulina, E. brunetti, E. maxima, E. tenella, and probably also E. mitis and E. praecox, were selected from field populations by 6 weeks during their first exposure to decoquinate. During up to four more subsequent crops, cycling of resistant parasites stimulated host immunity, which had no obvious adverse impact on commercial performance. There was no apparent seasonal effect. A hypothesis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sudden and rapid emergence of quinolone-resistance in the coccidia, and why bird health was not thereby compromised in these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15.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是甘蔗属近缘物种之一,具有可再生、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纤维含量高等特点,是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育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同时,也作为新兴能源植物被研究和利用。本文综述了野生斑茅形态学、细胞学、蛋白质和分子标记技术及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斑茅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斑茅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及其杂种F1 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和肥披碱草(Elymus excelsus Turcz.)及其杂种F1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从153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215个RAPD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2.1%,平均每条引物的多态性位点为4.3-4.8个,DNA片段长度在100-2000 bp之间。加拿大披碱草与肥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大(0.7122),杂种F1与父本肥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近(0.2329),而与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相对较远(0.6643),杂种F1更偏向其父本。该结果可为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杂种后代的育性恢复和选育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芒属植物染色体图像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具有诸多生长和利用优势,芒属(Miscanthus)植物被视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非粮能源植物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在有关芒属的相关研究中核型分析是常规性实验,有一定重要性,而染色体图像处理是核型分析中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主要从曝光度调整、背景初步净化、染色体区域转移、染色体色调调整、染色体提取、交叉染色体分离以及同源染色体配对等环节报道用Adobe Photoshop软件对芒属植物若干类群的核型分析中的染色体图像进行优化处理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可使染色体图像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变得美观、易观察,利于后续操作和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