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丽  李宁  盛建东  王皓 《草地学报》2012,20(1):54-57,6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分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稀植(N3D1)处理有利于苜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氮素积累趋势因施氮量、种植密度不同而异:低氮高密、中氮高密处理下氮素积累以茎杆为中心,高氮低密处理下,花荚为氮素积累中心,施氮可显著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中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均以N3D1处理最高,该处理下苜蓿根、茎、叶、花荚中干物质量为8.65,19.02,2.35,5.98g·株-1,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2.23,15.01,3.62,15.70mg·株-1。本研究中当施氮量为150kg·hm-2,密度为3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740.36kg·hm-2。  相似文献   

2.
张炳武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3,30(12):2029-2034
对成都平原典型代表区饲用玉米(Zea may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系统(简称CIS系统)内氮素需求、转移、利用、通量与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饲用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达26 756.82和317.39 kg·hm-2,与施氮条件下相比差异不显著。施氮改变土壤氮含量,影响了饲用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影响收获期最终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不同处理条件下,饲用玉米生长期内土壤(0-50 cm)氮素矿化量(283.34 kg·hm-2)和播前土壤矿质氮量(139.58 kg·hm-2)是饲用玉米氮素需求主要供给来源,分别占不施氮条件下氮素有效累积(地上植株和根系)的86.53%和42.50%;施氮(纯氮246.30 kg·hm-2)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0.49 kg·kg-1、5.95%和5.45%;土壤氮素残留和其它损失是氮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肥总量的41.60%和51.44%,氮素地表径流、淋溶及其它损失分别是不施氮条件下的13.17倍、16.67%和46.92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狼尾草作为生物质能源原材料在南方贫瘠旱坡地生长对氮素的响应,研究4个施氮水平(0、112.5、225.0和337.5 kg N·hm-2)对能源型狼尾草桂能草1号农艺性状、产量、SPAD值、生物质能源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促进狼尾草横、纵向生长,随施氮量的增加狼尾草的株高、茎粗和单位面积有效茎数逐步提高,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鲜、干草产量的提高程度在施氮量超过225.0 kg N·hm-2后,有饱和趋势。施用氮肥还可明显提高狼尾草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热值和折合标准煤产量,显著降低干物质、木质素和灰分含量,总体改善了狼尾草的能源利用品质;但施氮量达337.5 kg N·hm-2时,狼尾草热值下降,且对折合标准煤产量的增加作用不明显,降低了狼尾草的能源利用品质。此外,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112.5~225.0 kg N·hm-2),狼尾草氮肥利用效率并未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施氮量达337.5 kg N·hm-2时,氮肥利用率显著降低。因此,狼尾草在南方贫瘠旱坡地种植,为获得理想的生物质能源材料需及时补充氮素营养,但施氮量不宜超过225.0 kg N·hm-2。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我国谷子测土施氮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开展了我国谷子土壤氮素丰缺指标和推荐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谷子土壤碱解氮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247,128~247,66~128,34~66,18~34和<18 mg·kg-1;土壤全氮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3,1.7~3.3,0.9~1.7,0.5~0.9,0.3~0.5,0.2~0.3和<0.2 g·kg-1;土壤有机质第1~9级丰缺指标依次为≥81.4,33.7~81.4,14.0~33.7,5.8~14.0,2.4~5.8,1.0~2.4,0.5~1.0,0.2~0.5和<0.2 g·kg-1。当氮肥利用率40%时,目标产量3~7.5 t·hm-2籽实谷子第1~9级土壤推荐施氮量分别为0,30~75,60~150,90~225,120~300,150~375,180~450,210~525和240~600 kg·hm-2;目标产量6~15 t·hm-2干草谷子第1~9级土壤推荐施氮量依次为0,30~75,60~150,90~225,120~300,150~375,180~450,210~525和240~600 kg·hm-2;目标产量15~45 t·hm-2青贮谷子第1~9级土壤推荐施氮量分别为0,26~79,53~158,79~236,105~315,131~394,158~473,184~551和210~630 kg·hm-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籽实和饲草谷子土壤氮素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我国谷子测土施氮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晋北农牧交错带燕麦(Avena sativa)生产的最佳施氮量,以饲用燕麦‘牧王’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不同施氮量(0,30,60,90,120,150,180 kg·hm-2)对燕麦农艺性状和干物质产量的影响,同时对施氮量与干物质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对干物质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氮对燕麦株高、茎粗、旗叶叶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与干物质产量成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干物质产量的理论最大值为9.89 t·hm-2,施氮量为93.75 kg·hm-2。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干物质产量(y)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大小顺序依次为:株高(x1) > 叶面积(x4) > 鲜干比(x6) > 穗长(x3) > 茎粗(x2) > 叶茎比(x5),其中除了与鲜干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以外,与其他性状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和茎粗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9.583+0.123x1+0.803x2R2=0.611,F=14.149**)。综合结果分析,该地区燕麦的适宜施氮量为90~120 kg·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肥种类(180 kg·hm-2速效氮、150和180 kg·hm-2缓释氮)、施肥时期(1次施入和2次施入)和氮缓释比例(20%,30%和40%)对不同生长期青贮玉米(Zea mays L.)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青贮玉米高产的氮肥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拔节与成熟期青贮玉米的株高和茎粗,以缓释氮复合肥施入量150 kg·hm-2,缓释成分为20%(ⅠC)的处理最好;速效氮和缓释氮对青贮玉米茎叶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缓释比例30%的复合肥(150 kg·hm-2,ⅠB)产量最高,鲜草产量达到10.468×104 kg·hm-2,干草产量为2.4487×104 kg·hm-2。ⅠB处理与同缓释比例施入180 kg·hm-2的处理相比,干重增产显著,鲜重产量无显著差异。缓释氮处理的氮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高于速效肥;速效氮分次施入比一次施入的氮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高;总之,适度的氮缓释复合肥可有效地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并提高其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晋北轻度盐碱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生产过程中磷素(Phosphorus,P)吸收规律,并探索适宜的施磷水平,本试验以苜蓿品种‘巨能2号’、‘3010’和‘WL366HQ’为材料,进行不同磷素水平(100,160,220,280 kg·hm-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苜蓿干物质累积、磷素累积量、繁殖器官磷素累积及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磷素分配率、磷素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巨能2号’在盛花期的P10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0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最大,而在P22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220 kg·hm-2)表现出最高的磷素收获指数;‘3010’和‘WL366HQ’均在结荚期的P16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6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和磷素收获指数最大。综合分析认为,适宜施磷量可有效提高种子荚果数、结荚率和种子产量,在晋北地区较合理的施肥时期和适量为:‘巨能2号’宜在返青期施磷肥220 kg·hm-2;‘3010’和‘WL366HQ’宜在返青期施磷肥160 kg·hm-2。  相似文献   

10.
高丽敏  田倩  苏晶  沈益新 《草业学报》2020,29(4):192-198
为探究氮肥施用对饲用甜高粱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明确长江下游农区种植的适宜施氮量,采用大田试验,以“大力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表示)对甜高粱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甜高粱生物量及生长速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2及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线性加平台分析表明,拔节期收获最大生物量所需的最低氮肥用量为244.50 kg·hm-2;2)随生育期的推进,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增加;随着供氮量的增加,叶片和茎秆氮素浓度及累积量、茎秆氮素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叶片氮素分配比例降低;3)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间氮素农艺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表观回收率以N2处理最高。因此,氮肥施用对甜高粱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江下游农区饲用甜高粱种植的每茬氮肥用量以244.50 kg N·hm-2为宜。过量施用氮肥不仅不会持续提高甜高粱的生物量,还会导致氮肥利用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种子产量、产量组分及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产量组分、产量以及对不同生育期老芒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90 kg N·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为592.26 kg·hm-2,氮肥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施90 kg P·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680.61 kg·hm-2,磷肥主要通过影响分蘖数、生殖枝数和小穗数来提高产量;氮磷互作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不施肥时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根生长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根表面积和总根长均先减小后增加,氮肥对老芒麦根平均直径无显著影响;返青期至抽穗期根系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添加不同播量的燕麦(Avena sativa L.)进行混播以及刈割茬次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100%多花黑麦草(H0)、100%多花黑麦草+25%燕麦(HY1)、100%多花黑麦草+50%燕麦(HY2)、100%多花黑麦草+75%燕麦(HY3)与100%燕麦(Y0)5个处理,通过测定株高、分蘖、茎叶比、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纤维素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来研究各处理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分蘖数、可消化干物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累计粗蛋白产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株高、茎叶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其他田间生产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刈割茬次对除株高和粗蛋白含量以外的其他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混播比例与刈割茬次对株高、分蘖数、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单茬干物质产量、单茬粗蛋白产量、可消化干物质含量和单茬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具有交互效应(P<0.05)。处理HY1(25%燕麦添加量)的资源互补利用性较好,多花黑麦草竞争优势稳定,饲草饲喂价值及生产性能均较高,累计干物质产量达19 445.30 kg·hm-2、累计粗蛋白产量达2 814.04 kg·hm-2、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达13 135.30 kg·hm-2,为四川农区多花黑麦草人工草地最佳燕麦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13.
施氮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氮积累及土壤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鹏  刘晓静  刘艳楠  郝凤  蒯佳林 《草地学报》2015,23(5):1026-1032
在甘肃省秦王川灌区种植"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试验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施氮水平0,51.75和103.50 kg(N)·hm-2(记为N0,N51.75,N103.50),研究施氮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氮积累及土壤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提高西北荒漠灌区紫花苜蓿物质积累,紫花苜蓿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103.50水平下最高,经回归分析得出施氮量与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之间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施氮可以显著提高西北荒漠灌区刈割苜蓿田土壤碱解氮含量,对全氮含量没有太大影响。因此,西北灌区紫花苜蓿适宜施氮量为103.50 kg(N)·hm-2,为了使紫花苜蓿达到更高产量,应在每次刈割后补施氮肥。  相似文献   

14.
威宁球茎草芦种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2010年,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威宁球茎草芦(Phalaris tuberosa cv.Weining)主要栽培因子(播种量、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和种子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效应分析,得出各试验单因子对种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播种量>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试验双因子交互效应以播种量和氮肥、播种量和磷肥、氮肥和钾肥间效果较显著。寻优结果表明,在播种量为3.75 kg·hm-2、有机肥为7 500 kg·hm-2、尿素为450 kg·hm-2、磷肥为750 kg·hm-2和钾肥为450 kg·hm-2的组合条件下,其种子产量达449.50 kg·hm-2,可获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一年生黑麦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和30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100、N200和N300)对扬州地区一年生黑麦草产量、分蘖数、株高等生长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00,200和300kg/hm2时,黑麦草鲜草总产量分别比不施氮增产75%,146%和134%.当施氮量达到200 kg/h...  相似文献   

16.
土壤无机氮是可以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氮素形态,也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参数。基于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长期氮素添加(NH4NO3)试验平台,本研究选取4个氮素添加水平,分别是0(CK)、30(N30)、50(N50)和100 kg N·hm-2·a-1(N100),探究氮素添加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于2015年生长季(6—10月)每月中旬分别采集0~10、10~20、20~30、30~40 cm四个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0~40 cm土壤中,CK、N30和N50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土壤硝态氮含量高,N100处理中,二者几乎各占一半,生长季内无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硝态氮一致;各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在土层间的关系均表现为:0~1010~2020~3030~40 cm,且都随氮素添加水平增加而增加。经方差分析表明,氮素添加、取样时间、土层深度及三者交互作用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本试验中,在自然水热条件下,N100处理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达"氮饱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