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亚麻播种面积的扩大,亚麻复合苗病在坝上地区发生日趋严重。据1983—1984年抽样调查,一般田的病苗率为15—30%,枯苗率为5—10%,发病严重地块的枯苗率达到50%以上,平均减产9.4—10.4%,少数地块甚至毁种绝收。1985年坝上各县发病总面积达10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其中严重减产或绝收面积5千公顷,损失  相似文献   

2.
稻田草害农业防除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草竞争,以大苗栽培优势灭草我县推广的杂交稻“大、中、小”三苗配套栽培,而大苗栽培法面积较大。(表1) 1982年全省推广杂交稻大苗栽培413万亩,占单季稻30%,1979—1982年全省推广杂交稻大苗栽培1300多万亩。因大苗移栽,苗高40cm左右,6—8个分蘖,8—10张叶片,移栽后田间群体旺盛,秧苗田间底部光照条件差,透光率只有10%以下,不宜杂草萌发和生长,大苗移栽时面积指数达1.08至1.8,二十二天后达4.29;而小苗直栽田,移栽时一叶一  相似文献   

3.
黎栋华  李传秀 《植物保护》1964,2(3):116-116
1963年春山东省文登县文城公社九里水头大队用赛力散液浸甘薯苗18,500株,栽后95%以上成活,而未用赛力散浸苗的,栽后因黑斑病而死亡的一般在10%,严重的达30—40%。  相似文献   

4.
纸钵培育高粱苗,9—10片叶时移栽入不同茬口地块,发现无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由0提高到10.8%;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从4.6%提高到14.2%。以后又做两年重复试验,结果相似。说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在高粱长至9—10片叶以后仍可通过根系侵染造成发病。侵染期长达45天以上,这是造成该病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964年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和火炕育苗试验,找出代森铵防治甘薯黑斑病效果较好,1965年继续试验,并进行生产示范,证明0.2—0.5%代森铵溶液冷浸种薯10分钟,防病效果可以相等或超过温汤浸种。今将两年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覆盖地膜栽培烤烟地的杂草防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琳  梅红  佴注 《植物保护学报》1997,24(3):257-262
作者于1992~1995年对盖透明膜烟地杂草发生规律、化学除草和覆盖有色膜控草进行了研究。烟地以一年生杂草为主。灌水后盖膜,杂草发生多集中在盖膜后10~20天,发生率达64.6%,而不盖膜的同期只发生17.8%,直到下透雨烟苗移栽60天后才出现明显的高峰,说明杂草萌发与土壤水分关系密切。试验筛选出高效、经济的除草剂及其用量等应用技术,并进行了示范验证。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深黑膜控草效果最好,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柑桔蚁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富明 《植物保护》1989,15(6):53-53
息烽县是贵州省重要水果基地县之一,近年已种植柑桔苗100多万株。由于栽培技术管理工作跟不上,柑桔苗遭受白蚁及黄蚂蚁严重危害,柑桔幼树根颈及土层杂物覆盖的主干皮层被啃食,轻者长势削弱,重者叶片发黄,以至全株枯死。柑桔蚁害的发生期主要在5—9月,以7—8月为害最重,8—9月枯死现象严重。据调查,以定植过深,土面高过嫁接部位的幼树受害最严重;定植深度合理,植株露根亮颈者不遭蚁害。定植后1—3年的幼树受害株率一般达5—10%左右,枯死率达3—5%,严重者受害株率高达15—20%,枯死率达5—10%。定植后5—6年以  相似文献   

8.
1983—1988年我们使用了5种除草剂防治野燕麦10万余亩,并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现综述如下,供参考。 一.72%燕麦畏乳油: 1983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使用的是美国产燕麦畏,经过多点试验防效在85%以上。1984年开始在小麦和胡麻田中推广防治野燕麦,播前土壤处理,地整平后按每亩小麦地200毫升、胡麻地250毫升、兑水5公斤混匀后喷于地表,再及时耙地播种。土壤墒情好防效也好。 1987—1988年使用的是国产72%燕麦畏,效果与进口的相同。 二.40%野燕枯水剂 1985年从自治区植保站引进美国产64%野燕枯粉剂,在种蜂场麦地上试验、示范,亩用80—100克,在燕麦3—5叶期兑水10公斤叶面喷雾防效达90%以上。 1986年又引进国产40%野燕枯水剂,进行示范推广,亩用量200毫升,防效93%。成本4.54元,经济效益14.86元。 野燕枯仅用于小麦地防治野燕麦,施药后3天小麦叶片有发黄现象,但1星期后恢复正常,而燕麦逐渐枯死。在双子叶作物田中禁用。  相似文献   

9.
《植物保护》1966,4(1):18-19
山东省自1963年起,大面积推广赛力散液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取得很好效果。1963年示范面积2万5千亩,1964年扩大到215万亩,到1965年再扩大为400余万亩,保苗增产作用显著,防治成本很低,是一个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田间成活率。薯苗经过挑选、剪根、浸药等处理,把秧苗的带病率和带菌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栽苗以后,田间发病很轻,甚至找不到病株,达到一次栽秧,一次全苗。据17个对比材料统计,在栽秧后半个月左右的调查,用赛力散处理的秧苗,病株率为0—30%,平均为3.9%,而未经处理的病株率为2.8—100%,平均为45.9%;处  相似文献   

10.
李文占 《植物保护》1991,17(2):37-37
1989—1990年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稻飞虱试验示范,深受广大稻农的欢迎。 1989年我县从湖北省植保站购扑虱灵13公斤,在九里乡杨桥村防治450亩,亩用药25—30克,5天后调查药效达90%,10天达95—100%,30天田间虫量也很少。如杨桥村4组社员邱克斌水稻制种5亩,共用扑虱灵120克,亩平28克,施药前(7月30日)百蔸虫1500头,施药后10天,在田间未查到稻飞虱,防治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1.
汤建国 《植物保护》1990,16(4):46-46
据《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报道,1977年我省主要棉区棉苗疫病(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大发生,死苗一般30—60%,1989年此病在我县再度暴发,据笔者调查,1989年4月28日出现寒潮,4—7天后叶片呈黑绿色失水状,最后变褐枯蕉脱落。据5月10—14日重点棉乡抽查,如芙蓉乡发病面积达80%以上(其中重发面积占30%左右),病株率30—50%,死苗在20—30%,重发地段死苗达50%以上:有些棉田重播。据初步统计,全乡平均仅种子和  相似文献   

12.
赵钢 《植物保护》1965,3(2):69-69
1963—1964年作者于安徽省定远、凤阳两县,对烟草苗床中蚯蚓的发生为害,和当地群众采用的防治方法进行了调查。 一、为害概况 近几年来,在安徽定远、凤阳地区烟草苗床中,蚯蚓对烟苗的为害甚于蝼蛄和地老虎,严重影响了烟苗的培育。一般缺苗率15%,重者达50%以上。凤阳县东方红公社朱后、山唐生产队的2.4亩烟苗,缺苗率高达90%。1964年,定远县朱巷公社东庄生产队1.2亩烟苗,因受蚯蚓为害,几乎无苗。  相似文献   

13.
70%快胜干种衣剂防治棉花苗期害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 70 %快胜干种衣剂包衣处理棉种防治棉花苗期害虫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70 %快胜干种衣剂包衣处理棉种对出苗安全 ,能促进棉苗生长 ,出苗后55d对防治蚜虫、蓟马和地老虎危害造成的棉花无头苗、多头苗和破叶的效果分别为87.0%、39.4%和58.0%,提高产量25.6% ,其综合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剂10%林丹可湿性粉剂处理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及大面积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茬4年的重病地块晚播(5月20日—25日)向日葵,其花腐型菌核病比正常播期(4月25日)减少90%以上,而产量提高13%—30%。在农村扩大示范,晚播(5月19日)减少病害59%—75%,产量提高35%。在盛花期—成熟期喷2—3次50%速克灵500倍液可大大减轻花腐型菌核病的发生(防治效果65.9%—92.3%)。经筛选以速克灵(0.5%)拌种防治根腐型菌核病效果最好,在温室中对土壤和种子中的病菌防治效果达83%以上,小区试验和农村示范防治效果达55.8%—100%。土壤中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1990年在吉林省农安、长岭2县8533ha采用晚播、轮作2年以上、种子处理、增施钾肥、盛花期—成熟期喷药的一套综合防治措施,重点调查10块对比田,花腐型菌核病平均防治效果为87.62%(63.38%—100%),对根腐型菌核病防治效果平均为66.77%(50.0%—82.57%)。1991年在长岭、农安等6个主产区推广6.37万ha,重点调查134块对比田,花腐型菌核病防治效果平均为75.86%(46.37%—100%),根腐型菌核病平均防治效果为65.11%(33.33%—100%),增产增收显著。  相似文献   

15.
1963年,我局与安阳县安丰公社农技站,在该社北李庄大队,进行甲拌磷处理棉种防治棉蚜试验,防治面积176亩,获得了良好效果。 1964年在这个基础上,全专区安阳、汤阴等12个县市的集中棉区,又进行重点试用和较大面积的示范,示范面积达21万亩,效果显著。现将两年来的试验、示范、推广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使用药剂:用45—50%和70—75%甲拌磷乳剂,为天津农药厂产品,已存放五、六年。据天津市农药厂测定,略有沉淀现象,药效比对照减低6.5%,瓶底沉淀多些的药效减低27%。  相似文献   

16.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是河南省农业主要地下害虫,在60年代初,每年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一亩最多有蝼蛄3,774头,最少273头,平均1,234头,一般地块被害缺苗断行10—20%,重者30—50%,更甚者达70%以上,以致绝苗改种。过去我们对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进行了饲养观察和研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85—1987年,经温室、小区和田间示范试验证明,用15%叶枯宁胶悬剂,以300—1000ppm浓度,从孕穗初期起喷药防治小麦黑颖病,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效达81—99%,可增产1—2成,经济效益显著;用该药浸种或随灌溉水施药,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试验结果,可供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历来是我区油菜生产的主要障碍,常年株发率在10—30%,而当地农户没有防治习惯。1989年我区大流行,平均发率高达43.8%,病指26.7%,每亩约损失菜籽25公斤,全区53672亩油菜损失1342吨,我们于1990年开展药剂防治此病的试验、示范和应用。 试验在本区师桥镇沙浦翁家村农户翁新根承包田进行,油菜品种为92-58系。在油  相似文献   

19.
施永新 《植物保护》1985,11(6):48-48
我区多年来一直沿用六六六毒沙防治玉米螟,效果甚差,经试验,用50%甲胺磷乳油10000倍稀释液,每株灌10—20ml,杀虫效果达100%,同样稀释倍数的2.5%溴氰菊酯和20%杀灭菊酯防效分别为94%和90%。 1983年在栖霞县藏家庄镇和中桥乡,用50%甲胺磷乳油8000倍稀释液进行20000亩防治试验示范,对玉米螟防效比六六六毒沙提高45%。 甲胺磷是高毒农药,但稀释8000—10000倍后就比较安全了。施药时,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顺行前进,遇到玉米螟为害的花叶株,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我场部分稻茬地膜棉和稻茬麦后直播棉田,稻象甲(Echinocnemus sgua-meus Bill.)猖獗。发生面积达685亩,一般平均每平方米有成虫7.7—24.2头,最高33.9头。棉苗被害株率31.2—100%,断茎率5.4—47.3%,叶被害率21.5—7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