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申晓慧 《中国种业》2013,(12):59-60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大豆叶部性状及品质与产量的关系,以合农63号大豆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施肥处理,分别测定了开花后5个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及各时期蛋白质、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合农63号大豆在R1-R7期的主要叶部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各个施肥处理的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1、R5期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R6与R7期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5、R6期与全生育时期平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生育后期达到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申晓慧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2):214-217
为了研究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大豆叶部性状及品质与产量的关系,以‘合丰5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氮肥处理,分别测定了开花后5个不同生育时期(R1、R3、R5、R6、R7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各时期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合丰55号’大豆在5个不同生育时期的主要叶部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各个氮肥处理的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1、R5期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R6期与R7期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5、R6期与全生育时期平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成负相关关系,生育后期达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垦农4号和垦鉴21号大豆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豆在3种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在V3和R1达显著水平,R3、R5和R6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在R3呈显著正相关,R5呈极显著正相关;KJ21后期群体发育在高密度下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与传统垄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群体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免耕叶面积指数、群体叶片干重明显高于垄作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片SPAD值低于垄作大豆;免耕处理下百粒重均小于垄作处理,但单株荚数、荚粒数均高于垄作大豆;免耕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垄作大豆.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与传统垄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绿素含量、群体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免耕叶面积指数、群体叶片干重明显高于垄作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叶片SPAD值低于垄作大豆;免耕处理下百粒重均小于垄作处理,但单株荚数、荚粒数均高于垄作大豆;免耕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垄作大豆。  相似文献   

6.
杂交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生理及产量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审定的杂交豆1号、杂交豆2号2个杂交大豆品种和同熟期常规品种吉育72和吉林30为材料,探讨生殖生长期杂交大豆高产冠层生理,分析产量构成特性,明确杂交大豆增产部分生理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1年,杂交大豆比常规品种分别增产13.9%和16.7%。杂交大豆R6期以后叶片叶绿素含量,R2(始花期)~R7(成熟初期)期光合速率和R2~R4 (盛荚期)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品种,2010年杂交豆1号和杂交豆2号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为8.09和8.30,远高于常规大豆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且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没有陡然下降。杂交大豆品种R2~R7期生物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品种,生物产量平均积累速度和最大积累速度分别比常规品种高0.06 g d–1和0.20 g d–1,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时间和积累速率开始减缓时间分别比常规品种提前3.09 d和5.85 d,干物质积累早发优势显著。杂交大豆百粒重、主茎荚、粒重与常规大豆差异不显著,但分枝荚、粒重极显著增加。而杂交大豆R7期籽粒占生物产量比例和粒茎比与常规品种差异不显著。表明强大的冠层优势,快速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生物产量,是杂交大豆高产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一  杨文钰  张霞  雍太文  刘卫国  苏本营 《作物学报》2013,39(10):1871-1879
间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技术,而遮阴限制间套作大豆产量,且间作和套作大豆被遮阴的生育时期不同。为明确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桂夏2号、南豆12、南冬抗22、E61和C103遮阴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各形态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前期遮阴(VER1和VER2)对主茎长、主茎长/茎粗等主茎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主茎长、主茎长/茎粗比值平均比对照分别高45.75%,93.64%;后期遮阴(R1R8和R2R8)对分枝数和底荚高度等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分枝数平均比对照低29.97%,底荚高度平均比对照高28.59%;各品种产量受前后期遮阴影响程度不同,R/V比值低于1.4的品种产量受前期遮阴影响更大,R/V比值大于等于1.5的品种产量受后期遮阴影响更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长、第一节间长、分枝高、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是间接反映大豆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施氮对大豆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英博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243-246
研究目的:不同的施氮量和不同时期下,分析施氮水平对大豆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为今后研究大豆的各项生理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光谱仪和SPAD-502叶绿素计等仪器,测定V3、V4、V5、R1、R2、R3、R4、R5、R6、R7和R8时期大豆叶片光谱、叶绿素、叶面积和氮含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大豆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施氮水平对大豆叶面积、氮素和叶干重的影响趋势一致,即N2>N1>N3>N0,其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SPAD值的分析结果表现为N3>N2>N1>N0;结论:在不同生育期内各生理指标的不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农业大学近年培育出的早熟品种河农326和河农2552,晚熟品种冀麦24和河农215,河北省农科院培育出的中熟品种冀麦36和石家庄市农科院培育的冀麦38冬小麦品种为试材进行比较,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片叶面积与叶干重,叶鲜重及单株干重与其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类型品种所研究性状间存在着差异,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叶干重,叶鲜重与叶面积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干重与叶面积的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在不同生育期表现不同;叶干重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和叶面积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系数相似,且可作为小麦育种选择和栽培生理研究中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苏打盐碱胁迫下汉麻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引进汉麻品种‘格列西亚’(V1)‘、金刀15’(V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苏打盐碱胁迫下汉麻出苗率、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麻皮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苏打盐碱胁迫对出苗率影响不显著,但对汉麻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及麻皮产量影响较大,重度和中度苏打盐碱胁迫处理与对照之间达差异显著水平,其中麻皮产量与CK相比降低了12.43%~35.27%。从整体来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苏打盐碱胁迫对汉麻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苗期的抑制程度高于其他生育时期,V1耐苏打盐碱胁迫能力大于V2。  相似文献   

11.
对吉林省1923—2005年间育成的42个大豆品种叶片部分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 大豆产量随育成年代的推进呈线性增加, 82年增加了95.94%, 平均每年增加1.17%; 与此同时,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年代推进而增加, 且与产量呈正相关; 在V4期(第4节期, 主茎第3个复叶全展), R2期(盛花期), R4期(结荚盛期), R6期(鼓粒盛期)等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理指标变化不同, 把它们作为选择高产品种的参考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硝酸还原酶活性在V4期、R2期、R6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在所有指标中表现最稳定, 作为高产品种的选育指标最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高光谱遥感估测大豆冠层生长和籽粒产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作物育种需要监测大量育种材料的生长并估测产量潜势, 高光谱遥感技术为此提供了简单、快捷、非损伤性测定的可能途径。选取30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连续2年的产量比较试验, 在盛花期(R2)、盛荚期(R4)和鼓粒始期(R5)测定地上部生物量(ADM)和叶面积指数(LAI), 并利用ASD高光谱地物仪同步收集大豆冠层反射光谱信息。供试品种间ADM、LAI和产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同生育期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的光谱反射率与大豆ADM、LAI及产量均有显著相关, 尤其在R4和R5期相关性最高。在构建大量光谱参数的基础上, 遴选出对ADM、LAI及产量预测精度较好的回归模型。其中, R5期的P_Area560光谱参数与LAI和R4期的V_Area1450光谱参数与ADM构建的两个生长性状的监测模型效果最好, 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82和0.692。未发现单一生育期光谱参数对大豆估产的有效模型, 但综合R2期NPH1280、R4期V_Area1190以及R5期NPH560构建的产量估测模型, 决定系数(R2)达到0.68, 效果较好。本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国南方套作模式下20个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品种(系),于2013—2014年采用净作和遮阴(遮阳网或玉米)对比分析了高产和低产大豆品种在荫蔽期及复光期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荫蔽期间,茎叶干物重显著低于净作,分配规律表现为"茎多叶少",分别为58.4%和41.6%;与高产类型大豆相比,低产类型茎叶干重下降比例、茎长、茎长/茎粗、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长/叶面积显著增加;荫蔽期地上部干物质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干物质比例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光照恢复后,地上部干物质迅速增加,分配规律表现为"茎少叶多",复光后30 d分别为47.7%和52.3%;高产类型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叶干重比例、茎粗均显著大于低产类型,茎长/茎粗、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长/叶面积均显著小于低产类型;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茎粗、叶干物质比例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长/茎粗、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长/叶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复光前后生长性状与产量的回归分析,复光后30 d的叶干物质比例、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粗可作为预测套作大豆产量的主要指标。上述结果表明,选择荫蔽期茎长较短、地上部干物质较大、叶面积更大,光照恢复期茎粗较大、叶干物质比例较大、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较小的大豆品种可以在套作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根瘤菌剂的施用效果,以‘合丰55号’大豆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根瘤菌及组合菌对大豆叶部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瘤菌及组合菌施用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SPAD、干物质积累和根瘤数,显著增加产量。与对照相比,株高分别提高8.4%和10.0%;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47.1%和41.2%;叶片SPAD值分别提高8.4%和11.1%;植株干重分别提高43.0%和60.7%,单株根瘤数分别提高44.0%和50.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根瘤菌及组合菌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8.3%和27.7%。综合以上分析,大豆施用组合菌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查明在新疆自然条件下,土壤水份和光照强度对大豆干物质生产和生态的影响,进行了4种灌溉量和4种光照率处理的裂区试验,在开花期处理1个月.试验期间使用了计算机控制下的数据采集系统,对供试作物在缺水和遮阴条件下,大豆群体内的光环境进行了调查,对大豆的物质生产、生态和受光态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缺水和遮阴都会使大豆叶面积减少,最终导致干物质生产量减少.水分和光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干物质分配率、株型和受光态势,但所影响的内容却不完全相同.缺水和遮阴都将影响单产和干物质生产量,特别是缺水对所有的产量构成要素均产生不利的影响,缺水还将促使叶片提早老化,使大豆植株早衰,对大豆产生不可逆的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确内蒙古中熟区不同玉米品种光合效率、青贮产量及品质的差异性,为筛选适宜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的中熟青贮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分析了先玉335、利禾1号、东裕120、金创998、京科青贮301和种星青饲1号6个玉米品种关键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青贮收获期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种的各项光合指标变化规律均表现为抽雄吐丝期>大喇叭口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各品种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种星青饲1号、先玉335和利禾1号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较平缓,其生物产量均达到了20 100kg/hm 2以上,品质优良,综合各玉米品种的光合特性、产量以及品质分析得出,种星青饲1号、先玉335以及利禾1号3个品种作为内蒙古中熟区青贮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7.
夏大豆群体内植株分布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于2007—2008年进行, 在相同密度下,设置5种处理,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 cm×18 cm,B:27 cm×12 cm,C:36 cm×9 cm,D:45 cm×7.2 cm,E:54 cm×6 cm,研究其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处理叶面积指数分别高出E处理30%、25%,差异显著;A、B处理干物质总量分别高于E处理20%、19%,差异显著,C、D、E处理间无显著差异;A、B、C处理分枝豆荚重量和总豆荚重量显著高于E处理,D、E间无显著差异;A、B处理产量分别高于E处理11%、10%,差异显著,C、D、E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植株分布均匀性变差使群体内部对资源的利用产生激烈竞争,降低了群体叶面积指数,从而使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分配比例减少,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在确定的种植密度下较均匀的植株分布能够使光合产物积累分配合理,形成较高经济产量。由于A、B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B处理方便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栽培管理,所以,本文推荐B处理为大田生产的最优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